吳穎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fā)展,語文教學逐漸顯示出重要地位,文言文作為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板塊,更是有著重要位置。然而,文言文教學與現(xiàn)代文教學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因為它們分屬的范疇不同,語言基礎規(guī)則也有所差別。所以,學生在接受過程中會遇到更多的阻礙。教師應該結合自身教學實際,采取更有效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文言文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自主學習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占重要部分的古代文言文作品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的根基。文言文教學面對著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大責任,如何發(fā)揮語文課堂的優(yōu)勢,發(fā)揮課堂傳承的作用,喚醒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是每位語文教師都需要深思的問題。
一、提高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由于高中的教學課程龐大而繁雜,學生在面對枯燥又稍微晦澀的文言文課文時,更是一個頭兩個大,有的甚至一說到文言文就會產(chǎn)生一種厭煩、抵觸心理。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與他們隔得太遠了,理解起來有難度;二是無法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太過空化。針對這種情況,首先就得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而要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教師就得通過聯(lián)系史實和相關背景,通過歷史故事擴充學生見聞,從而增強他們的求知欲。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作品,大多出自先秦和諸子時期。當然由于許多文學作品都與它所作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作品雖具文學性,但也不會違背歷史事實,如高中課本中所選的《荊軻刺秦王》《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等文言文作品,在學生明白了其中的歷史背景與故事發(fā)展之后,就會對它產(chǎn)生興趣,并形成一種強大的動力,形成學習自主性。
二、注重知識的積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教師可以在概略介紹時代背景以后,讓學生在好奇心及興趣的驅(qū)使下進行自主學習。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理解文章大意,接著,教師可以對文章提出一些較深難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理解句意和文章大意。通過這樣進行長期的閱讀積累與練習,掌握文言文的閱讀語感與技巧,學生才能準確把握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語感來。教師要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培養(yǎng)日積月累的好習慣來學好文言文,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學過程中對字詞句式的講解要“死中有活”
所謂“死”,指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基本語法規(guī)則和知識重難點及考點。要對其進行著重講解,并要讓學生對其清楚明了甚至內(nèi)化成一種概念。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學,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教師還需要反復著重強調(diào)詞類活用、詞類引伸、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概念。
而相對應的“活”,是指在教學方法上,不僅要立足教材教學大綱,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積累掌握請況,使課堂生動靈活,增強互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自主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跟內(nèi)化。
四、文言文的翻譯技巧
文言文的翻譯也是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授學生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翻譯文言文時,它的基本原則必須得了然于心,即信、達、雅。信:忠實于原文,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達: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譯文簡明、優(yōu)美、生動。只有在遵循這個基本原則下,才能夠在翻譯過程中達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要體現(xiàn)“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特點。
最后,翻譯文言文中重點字詞句的技巧,可歸納為四法:(1)補充法:補充句中省略成份。如:還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2)保留法:對專有名詞,如國名、地名、年號、官職名、人名、物名等,還有常使用的成語、習慣語等進行保留。(3)替換法:把文言文直接換成現(xiàn)代漢語。如“孰與爭鋒”可譯成“誰與爭鋒”。(4)調(diào)整法:把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倒裝句進行調(diào)整,使翻譯出來的句子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
五、課外延伸閱讀及積累
在古代的詩、詞、曲、賦中,適合高中生閱讀的文言文作品很多,但由于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能被教材選用的只能是其中之九牛一毛。通過對教材上文言文作品的閱讀賞析,使學生對其產(chǎn)生濃厚興趣,而課外閱讀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感受文言文,積累文學知識。
做好高中文言文的教學工作是一個復雜而又責任重大的任務,有效開展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互動,當然,在新課改的前提下,教師得把學生放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應盡可能地讓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突破,各抒己見,并在此基礎上對他們進行引導和指正。
參考文獻:
[1]李正宣.古代語文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2(9).
[2]陳蕾.談文學素養(yǎng)與語文新教師的培養(yǎng)[J].浙江師范大學·語文教研,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