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冰
本溪小姑娘劉丁寧,讓媒體驚呼“太彪悍了”。這位去年遼寧的高考文科狀元帶獎入讀港大一個月,就退學回鄉(xiāng),據(jù)說是為了“追求更純粹的國學”,想進北大中文系。今年高考她再次奪魁,除了自稱的“學渣”們紛紛跪倒,不少成年人也介入評判。對其擇校選擇極不認同的聲音也頗為嘹亮。演變到最后,其實是對兩種教育體制孰優(yōu)孰劣的爭執(zhí),有惋嘆小姑娘錯失更優(yōu)質(zhì)更多元教育的,有批評學制死板、為何不能直接從港大轉(zhuǎn)學而要浪費一年光陰的,有質(zhì)疑北大是否擁有“純粹國學”的,有猜疑她只是應試工具而不適應開放式教育的。
事情僅僅到這一步也就罷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標準,且質(zhì)疑者的觀點不乏真知灼見。然而,幾乎是重復網(wǎng)絡爭論必有的一幕,爭執(zhí)開始伴隨人身攻擊,說狀元“腦殘”已是最輕的辱罵,更有甚者,還有所謂女作家用性污蔑來詆毀這位少女。最奇怪的是,為這個女作家轟然叫好的,還頗有幾位讀書人,說習慣用性打比方是她的語言風格,無可厚非,應該寬容。這就實在不能不讓人驚異了。一面崇尚自由寬容的教育,一面如此羞辱攻訐他人的個人選擇,豈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個在考試中勝出的女孩子,就該為她身后那個龐大的應試教育制度背負罵名嗎?
無獨有偶,愛狗與吃狗的爭執(zhí),在廣西玉林最后也鬧到幾乎刀光劍影、大打出手的地步。愛狗人士義憤填膺,說狗通人性、食狗殘忍野蠻,強行阻攔屠狗吃肉,有人為了收養(yǎng)流浪狗傾家蕩產(chǎn),不惜與家人反目;商戶、吃客則憤憤不平,說我沒有違法你們憑啥干涉,怎么殺豬宰羊不見你們落淚?甚而有人以虐狗為要挾,高價售狗……真是一地雞毛,場面難看。
在中國,以狗為食古已有之,不獨玉林。屠狗為生的樊噲成為西漢猛將,一直做到舞陽侯,家鄉(xiāng)沛縣的黿汁狗肉遠近聞名。以燒餅夾著狗肉當早飯,是沿襲幾千年的飲食習慣,還堂皇進入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眼下愛狗人士的觀念源自西俗,似乎天然站在道德制高點,認為食狗野蠻而護狗文明。然而,攔路、黑網(wǎng)、砸店、傷人——一些人的護狗方式卻很難用“文明”界定。
狀元擇校與玉林犬爭,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中卻有相通之處。自詡擁有更高層次的道德觀、文明觀、教育觀,卻在踐行中不由自主地露出狼狽的馬腳。這“馬腳”隱隱約約,源自他們所不齒的單邊教育方式、他們所詬病的社會叢林法則,甚至是他們曾經(jīng)遭遇的“文革”青春期。用野蠻的方式去推行文明,用粗暴的辱罵去弘揚自由,用干涉合法的個人選擇來標榜對寬容與多元的追求——這種種此起彼伏的矛盾,隱藏的是一代人的無奈與痛楚:誰能拔著頭發(fā)離開自己的青春記憶與教育烙印呢?
“狀元”劉丁寧說:“制度留給我的唯一選擇是‘抹帶重錄,我像蘇格拉底服從雅典民主審判一般選擇回來,這與任何一所學校、任何一種教育無關(guān)。”她唯一的希望,是能夠安靜地成長。
那些痛詆她的人,真的比她更懂得民主與寬容的意蘊嗎?
【原載2014年6月28日《新民晚報·專欄》】
插圖 / “失望” / 李 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