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勇
摘要:本文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統(tǒng)計法,對 廣東省德慶縣體育高考生訓練現(xiàn)狀進行詳細分析與研究:認為參加體育高考的動機表現(xiàn)出各有各的不同;大部分考生沒有結合他的自身特點制定個人訓練計劃,教練更多的是按照全隊訓練計劃;大部分考生的訓練組織人數(shù)過多,三十多人以上等。本文將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個人建議,目的是為提高 廣東省德慶縣體育高考生訓練的科學性和效率性。
關鍵詞:德慶縣 體育高考生 訓練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廣東省德慶縣三所高中(香山中學、孔子中學、莫村中學)的體育高考學生27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調研法
在研究過程中查閱、搜索大量國內相關資料,瀏覽有關體育高考生訓練研究文章 。
1.2.2 問卷調查法
問卷設計根據研究目的和要求,遵循社會調查問卷的設計規(guī)則。問卷采用對高三的體育高考生進行,共發(fā)放問卷 280份(香山中學110、孔子中學130、莫村中學40),共回收 268份,其中有效問卷 260份。有效率97%。
1.2.3 統(tǒng)計法
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分析統(tǒng)計,算出有關的百分比。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高考生參與體育訓練的動機
體育訓練動機是促進一個人參與體育訓練的內部動因。從表1可見,體育高考生參加體育高考訓練的動機比較復雜。這說明體育高考生參加體育訓練的動機不是單一的,而是有各自的原由。其中主要是對體育很感興趣和由于文化成績不理想而選擇體育高考。調查結果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由于文化成績差,迫于無奈而選擇體育高考進行體育訓練的學生占37%,由父母或老師勸服選擇體育高考進行體育訓練的學生占5.6%,而覺得自己有體育天賦而選擇體育高考進行體育訓練的占8.4%,為鍛煉身體而選擇體育高考進行體育訓練的占7%,這部分學生也并不會很積極訓練,也要進行各種手段的引導。使學生有濃厚的訓練興趣,對進行訓練工作,提高訓練效果有很大的幫助。(見表1)
表1 選擇體育高考的體育訓練動機調查表(總人數(shù)=272)
體育高考生的體育訓練動機 人數(shù) 百分比
對體育很感興趣而選擇體育高考進行體育訓練 107 39.5%
由于文化成績差,迫于無奈而選擇體育高考進行體育訓練 101 37%
覺得自己有體育天賦而選擇體育高考進行體育訓練 23 8.4%
為鍛煉身體而選擇體育高考進行體育訓練 19 7%
由父母或老師勸服選擇體育高考進行體育訓練 15 5.6%
其他 7 2.5%
2.2 對體育高考生的體育訓練計劃的調查
訓練計劃是訓練過程的安排,是實現(xiàn)預定訓練目標的具體設計方案,是體育考生由起始狀態(tài)向目標狀態(tài)轉換的最佳通路,任何一種訓練計劃都是圍繞既定的訓練目標而制定的。從訓練計劃調查結果中還可以看到,有周密嚴格針對自己個人的長期訓練計劃的人數(shù)占12%,有短期訓練計劃的占6%,對自己薄弱環(huán)節(jié)會有另外訓練的占7%,這些比重比較偏少,有待于向這方面發(fā)展,讓一個教練帶少一些學生,因為個體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應該區(qū)別對待,有利于提高訓練效果。(見表2)
表2 體育高考生的體育訓練計劃的調查(總人數(shù)=272)
體育高考生的體育訓練計劃 人數(shù) 百分比
只按照教練對大部分考生的訓練計劃訓練 204 75%
教練只帶幾個考生,有周密嚴格針對自己個人的長期訓練計劃 33 12%
教練對自己有另外的短期訓練計劃 16 6%
教練會對自己的某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另有訓練計劃 19 7%
2.3 體育高考生進行體育訓練的訓練組織人數(shù)與形式
訓練的組織形式通常以十幾人組成的訓練隊進行訓練為最好,班集體和幾個學生訓練都不是最佳。從人數(shù)上看,班集體組織訓練,人數(shù)多的占33%,由二十幾人組成的訓練隊占31%,這兩種訓練組織形式會因為人數(shù)多,往往很難較好的進行訓練,也不容易達到每個考生最佳訓練效果,很難把握訓練的監(jiān)控,對于每個考生訓練負荷,運動強度也達不到理想的程度, 這應該引起有關教練的注意。而一名教練只帶十幾名考生的占22%,一名教練只帶幾名考生的占14%,這兩種的人數(shù)比較合理,對每個考生的訓練都能做到很好的監(jiān)控,訓練時也不會由于人數(shù)太少,而沒有訓練風氣。(見表3)
表3 體育高考生進行體育訓練的訓練人數(shù)與組織形式調查表(總人數(shù)=272)
訓練人數(shù)與組織形式 人數(shù) 百分比
我是在體育高考班,每次訓練都是班集體組織訓練,人數(shù)多 90 33%
學校沒有體育班,我是在訓練隊訓練,由學校的二十幾人組成 84 31%
我的教練只帶十幾個考生 60 22%
我的教練只教幾個學生 38 14%
3 結論及建議
3.1 廣東省德慶縣體育高考生參加體育高考的動機不一樣,表現(xiàn)出很多種類,其中主要是對體育感興趣和文化成績差,迫于無奈而選擇體育高考。
3.2 大部分的考生訓練時組織人數(shù)過多,往往一個隊三十多人在一起訓練,教練沒有更多的精力關注每個學生,訓練時也因為人數(shù)多,組織混亂并不能一一照顧。
3.3 訓練場地與器材缺乏,有些學校甚至沒有比較標準的操場。
3.4 選好體育訓練苗子
4.5 注重心理素質訓練
參考文獻:
[1]馬啟偉. 體育心理學[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田麥久. 運動訓練學[M].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3]王瑞元. 運動生理學[M].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