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田
“寬容”是一個不稀見的詞。習慣了應酬文化中浸潤的人們,偶爾還常常把那句話掛在嘴邊:“大人不記小人過!”有時候自己是那個“大人”,這時仿佛就占據了一種人格上的優(yōu)越感,好像阿Q的“我也姓趙”一樣;也有時候,自己是那個“小人”,則似乎露出一臉的乞憐相,好像一經這樣的自降身份,一切的罪過便能煙消云散……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對于那些沒有原則,依順趨勢的人,稱之為“鄉(xiāng)愿”,德之賊也!可見,如何做到寬容,也是一門學問。
而要理解“寬容”的涵義,便首先要認識“不寬容”。房龍說,把在現代社會的不寬容分為三種:懶惰造成的不寬容,無知造成的不寬容,私利造成的不寬容(第八章“好奇的人)。其實,三種不寬容又往往糾結在一起:時常的,懶惰導致無知,越無知的人越是懶惰,而這種坐吃山空又往往導致人們守著眼前的那點利害不放,好像井里的那片星空就是整個世界。
如果我們翻開房龍的這本書,會發(fā)現,里面講的大多是“不寬容”的故事,第一章便是“無知的暴政”,可見房龍論述的重點所在。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從雅典神廟的毀滅,到宗教裁判所的禁錮,再到革命的不寬容……在房龍看來,僅僅是個人的不寬容還無大妨害,而“官方的不寬容”才是害莫大焉。
然而,從這種種的不寬容中,我們卻能依稀看到希望的影子,不論是蘇格拉底的申辯,還是人文主義者的著述,還是啟蒙思想家們的論戰(zhàn),一直都有人在不斷向“不寬容”開戰(zhàn)。而他們斗爭的方式便是,極大地解放人類的智慧,使人類免于無知。
用房龍自己的話說,“知道一切就是了解一切。”今天的社會,依然充滿著種種的矛盾,不管是因為經濟差距,還是由于政治見解,或者是因為民族矛盾、宗教沖突、恐怖主義……當人們遇到這些矛盾時,總是習慣于義憤填膺,而惰于思考,懶于“理解”,“不對話,不原諒……”
我們似乎更加情愿自處在“無知”的境界中,以更大的“不寬容”來抵制邪惡。
每當這個時候,讓我們翻起房龍的這本小書,或許也不無受益。
社會性動物
作者: Elliot Aronson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第九版)
譯者: 邢占軍
出版年: 2007-12
《社會性動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的《圣經》。本書從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來,在世界范圍內暢銷數千萬冊,是社會心理學領域內最具影響的著作。
精彩書摘:許多人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為,如果我們無意中聽到某人背后說我們的好話就會喜歡這個人,在其他條件都相等的情況下,這一點是無疑的。
社會心理學
作者: [美] 戴維·邁爾斯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副標題: (第8版)
譯者: 張智勇、樂國安、侯玉波等
出版年: 2006-1
《社會心理學》這本書被美國700多所大學或學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這一領域的主導教材,已經成為評價其他教材的標準。
精彩書摘:什么是從眾?從眾是指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其中的兩種表現方式為順從和接納。順從:靠外在力量而表現出的從眾行為叫順從;接納:真誠,內在的從眾行為叫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