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齊 藝 李翠蘭
介入治療腦血栓的臨床療效
張 軍 齊 藝 李翠蘭
目的 研究靜脈溶栓和介入溶栓治療腦血栓的臨床療效。方法 通過回顧以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到我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9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總結在治療過程中的臨床表現、效果等,隨機將其分配為介入溶栓組和靜脈溶栓組。兩組患者分別在接受治療后1周、2周和1個月時對病情進行評估,隨時記錄并觀察患者顱內是否有出血情況。結果 在接受調查試驗的98例患者中,采用介入溶栓組患者無論在ESS評分上還是在跟蹤調查治愈后顱內的出血情況方面均優(yōu)于靜脈溶栓組患者。結論 介入溶栓的治療方法在治療腦血栓上具有效果明顯、愈后出血率低等特點,療效突出。
腦血栓;溶栓;介入治療
腦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由于血栓形成使顱內或顱外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其供血區(qū)腦局部缺血、缺氧、梗塞,引起局限性神經功能障礙[1]。在治療腦血栓上有很多的治療方案,而溶栓治療法在治愈腦血栓上效果突出,本文以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98例患者為調查對象,對比研究靜脈溶栓和介入溶栓的治療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自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98例腦血栓患者,男58例,女40例,年齡35~75歲,平均(50±3)歲。所有患者在發(fā)病2~6 h內到醫(yī)院神經科接受溶栓治療,均為腦血栓疾病。將其分為兩組,介入溶栓組51例,男30例,女21例;靜脈溶栓組47例,男28例,女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入選標準 ①接受治療的患者在發(fā)病的6 h內及時到醫(yī)院接受治療。②患者年齡在35~75歲,平均年齡為(50±3)歲。③患者在發(fā)病后,身體機能出現下降,表現為肌力下降、口齒不清。④患者在醫(yī)院接受治療前,通過腦部CT檢查,發(fā)現并無出血情況。⑤患者在發(fā)病后并未出現意識不清的狀況。⑥治療前觀察測量患者的血壓,收縮壓<18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100 mmHg,收縮壓>100 mmHg者可繼續(xù)接受治療。⑦對于到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治療前均簽署了同意書后進行治療。
1.2.2 排除標準 ①治療前出現顱內出血或者有腦梗死病史的患者。②心臟、大腦以及腎臟功能有不同程度損傷的患者。③哺乳期婦女。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1.3 輔助檢查 所有患者在正式治療前,均接受顱腦CT檢查以及血常規(guī)、心電圖、血凝和生化四項基本檢查。
1.4 治療方法
1.4.1 靜脈溶栓組 患者治療時采用的藥物主要是尿激酶,靜脈滴注100萬U的尿激酶稀釋至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控制速度在0.5 h即可。
1.4.2 介入溶栓組 首先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然后利用通過對患者進行股動脈穿刺的方法,設置6F鞘然后注入肝素鈉藥物,在患者的頸動脈和椎動脈處進行造影觀察,在確定好病變位置后,用導管緩慢的將5F鞘導管送到血栓處,輔助藥物進行治療,將20萬U的尿激酶采用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注入患處,再輔之以抽動導絲進行機械破壞血栓的治療[2]。跟蹤調查血栓的具體變化,根據腦動脈的情況持續(xù)注入尿激酶藥物,但最大用藥量不得超過120萬U。
1.5 觀察指標 以1個月為治療周期,對比兩種治療方案,隨時觀察并做好記錄ESS表。
1.6 統計學處理 本組數據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表1可知,介入溶栓組在各個階段都要優(yōu)于靜脈溶栓組,效果突出。通過表2可知,介入溶栓組患者在顱內出血情況上明顯優(yōu)于靜脈溶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ESS比較
表2 兩組患者顱內出血情況比較
介入溶栓的療法是將導管插入頸動脈,通過導管并輔助電視影像將溶栓藥物注射到血栓阻塞的部位,迅速溶栓改變腦循環(huán)的方法[3]。與靜脈溶栓的療法相比,介入溶栓的治療效果較明顯,并且其出血跡象也較少,在臨床上取得明顯效果。
[1] 李保民.經局部動脈內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雜志,2008,4(2):108-108.
[2] 楊云君.早親腦梗死缺血半暗帶磁共振擴散和灌注加權成像的實驗研究[J].臨床醫(yī)學,2005,25(6):226-226.
[3] 楊秀麗,徐杰.腦血管疾病介入治療臨床護理效果觀察[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2,87(6):82-83.
R743.32
A
1673-5846(2014)08-0244-02
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二院神經內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