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凱+趙盈
20140319周敏凱(1949),男,上海人,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①②③[美]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歐陽景根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2、107頁;第13頁;第1516頁?!?BT1A(〗【政治學與行政學】轉型民主問題與現代民主形態(tài)多種屬性研究——兼析亨廷頓的轉型民主觀周敏凱1,趙盈21.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上海200092;2.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200092自20世紀7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來,西方民主化理論研究的重心逐步向民主轉型等議題轉移,塞繆爾?亨廷頓在《第三波:20世紀后期的民主化》一書中梳理了近代以來現代民主發(fā)展的進程,但是世界民主化已出現新的動向;“西方文化論”將現代民主與資本主義經濟政治體制聯(lián)系在一起,企圖壟斷民主話語權,對非西方文化帶有明顯的文化偏見。多元民主理論支持現代民主形態(tài)的多元屬性,世界民主化進程也展示了現代民主形態(tài)的多元屬性。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西方“民主退化”與“民主輸出困境”的事實再次證明,西方現代民主形態(tài)不具有普世價值意義,后發(fā)國家在選擇現代民主形態(tài)時,必須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身發(fā)展需要的民主形態(tài)。轉型民主;西方文化論;多元民主理論;民主退化D082A009206一、 轉型民主問題與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新動向
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到來,尤其是東歐劇變與蘇聯(lián)解體以后,西方民主化理論研究的重心逐步轉向民主轉型與民主鞏固議題,較多關注新興發(fā)展中國家的民主化進程的新特征與新動向的比較研究。在轉型民主研究領域,塞繆爾?亨廷頓的轉型民主理論影響不小,他的代表作《第三波:20世紀后期的民主化》(1991)(以下簡稱《第三波》),奠定了他在轉型民主研究領域的大師地位?!兜谌ā份^系統(tǒng)地梳理了近代以來的世界民主化進程,并將這一進程描繪為三次高潮,而且強調,民主化的進程不是一帆風順,每一次民主化高潮以后都會有一次反民主化的回潮,使一些民主轉型的國家又倒退回非民主政權。
民主化的第一波浪潮自1828年美國實行普選權開始,歷經百余年,30個絕對君主制國家、封建貴族制國家與大陸帝國繼承國家建立了最低意義上的民主制國家。①但是,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德、意、日等22個轉型民主國家建立了法西斯獨裁政權與軍事集權政權,出現了第一次反民主化的回潮,到1942年全球民主國家僅剩11個。②
民主化的第二波浪潮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階段開始, 延續(xù)到戰(zhàn)后60年代初。二戰(zhàn)結束階段,盟軍開始對法西斯國家進行民主改造,戰(zhàn)后希臘、土耳其以及亞洲、非洲、拉美地區(qū)一大批國家紛紛走上獨立民主道路,全球民主國家增加為55個;此波民主化的發(fā)生,主要是外部民主力量干預和去殖民化運動的結果。20世紀50年代世界進入冷戰(zhàn)格局,許多民族國家獨立以后,在美蘇爭霸的影響下,國內政治動蕩,出現又一次反民主的回潮。一些轉型民主國家回潮為軍事獨裁政權或官僚集權政權,到1973年此波民主化結束,已有22個國家回潮,全球只剩下30個左右民主國家。③
民主化的第三波浪潮始于 1974年葡萄牙結束軍事獨裁統(tǒng)治,此后,拉美地區(qū)、東歐地區(qū)、前蘇聯(lián)地區(qū)、非洲地區(qū)的一些國家以及亞洲的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印尼、韓國、土耳其共約29個國家實現民主轉型,紛紛走上民主化道路,民主化成為全球性運動。此波民主化的動力來源,主要是政權內部的原發(fā)性動力,而外部強加和去殖民化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而且在實現民主化的過程中,暴力方式減少,普遍轉向妥協(xié)、選舉和非暴力的民主形式?!巴讌f(xié)、選舉和非暴力,是第三波民主化的共相。”[美]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歐陽景根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07、110、118、158頁。
〖=BW(〗周敏凱等:轉型民主問題與現代民主形態(tài)多種屬性研究《第三波》對轉型國家民主化的研究僅僅停留在1990年,此時冷戰(zhàn)趨于結束。其實,冷戰(zhàn)后的世界民主化進程又出現了一系列新動向需要進一步研究。因為此后的世界格局已由美蘇兩極向多極化轉變,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的發(fā)展帶來新的挑戰(zhàn)。蘇聯(lián)解體,2001年美國打響國際反恐戰(zhàn)爭,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全球金融危機,這一系列重大事件對第三波民主化進程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出現的新動向值得人們進一步思考:
首先,自國際反恐戰(zhàn)爭與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北非、中東、東歐一些國家在外來力量的推動下,紛紛發(fā)生推翻傳統(tǒng)的威權政府的“顏色革命”, 例如,中東地區(qū)的伊拉克、阿富汗,北非的埃及、利比亞,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東歐的烏克蘭,等等。這些國家歷史上大多數沒有民主經歷,在美國反恐戰(zhàn)爭與全球經濟危機的打擊下,經濟蕭條,社會動蕩,即使匆匆推進了民主轉型,但是完成民主鞏固的任務還很艱巨,短期內難以成為繁榮穩(wěn)定的民主國家。
美國學者喬舒亞?柯蘭齊克根據全球民主制度研究機構“貝塔斯曼基金會”的報告與《經濟學家》編輯部有關“民主指數”的調查數據,在2013年出版的新著《撤退中的民主:中產階級的反抗和代議制政府在世界范圍內的衰退》中指出,在過去幾年里發(fā)展中國家“民主制度的總體質量已經惡化”,在被調查的167個國家中,91個國家的民主狀態(tài)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化,全球“有缺陷的”和“存在嚴重缺陷的民主政體”的數量高達52個,它們在民主制度、民主選舉和政治文化上都存在缺陷。西方現代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圍“正在衰退”,“2010年全球所有地區(qū)的民主程度平均得分都低于2008年”。田苗:《西式民主制度在全球范圍內呈衰退趨勢》,載《求是》, 2013年第17期,第16頁。喬舒亞?柯蘭齊克的調查報告所揭示的西方現代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圍“正在衰退”的現象,是否就是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回潮”現象?亨廷頓的《第三波》無法回答這一提問,他的轉型民主理論需要進一步發(fā)展,以回應這個新動向。
其次,在應對嚴重危機與恢復經濟的壓力下,各國普遍加強了政府干預市場的力度,更加關注政府決策的集中有效性,以往的一些“威權政府”的舉措現在大行其道。尤其是西方老牌民主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面前反而暴露出一系列民主體制上的缺陷,西方現代民主制度明顯陷入困境,暴露了西方國家“民主退化”的缺陷。實踐證明,西方民主化模式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并非完美,這是否表明西方民主化進程也并沒有結束,也需要開始一個民主鞏固與發(fā)展調整的新階段?亨廷頓的民主轉型理論是否僅僅是對后發(fā)國家的命題?這是拷問亨廷頓轉型民主理論的新問題。
再次,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有些新興發(fā)展中國家開始改革開放,積極融入全球化,推進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改革。例如,中國、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盡管在亨廷頓的西方民主標準下,他們的社會主義民主形態(tài)被列入非民主的“威權政權”,但是客觀上,這些民主轉型國家卻在不懈地探索符合自己國情的民主化道路,大力推進新型的現代民主形態(tài)——“人民民主”建設,并在現代民主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因此,非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實行民主轉型,是否只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現代民主形態(tài)除了西方民主形態(tài)之外,是否可以探索并建構新型的非西方現代民主形態(tài)?亨廷頓轉型民主理論又會遭遇新的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