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曼
在閱讀教學中尋找語言訓練生長點
■岳 曼
俗話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要想不斷提高技能,就得堅持不斷地練習。學生的寫作能力僅靠每周的幾節(jié)作文課是練不出來的,教師們應(yīng)該隨時尋找閱讀課的空地“間種”寫作的“秧苗”,才能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這就是說,在閱讀課上不但要進行寫作的指導,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還要善于“無中生有”——在文章看似完整的表達中尋找語言的生長點,讓學生有練筆的機會。在學習課文時,教師一般會注意讓學生練習把文章中使用省略號略去的內(nèi)容補寫出來,其實文章中語言的生長點還有很多。比如: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都可以成為語言的生長點。
閱讀課堂 資料圖片
在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边@原本是一句很平常的話,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們也是往往一帶而過;但這句話卻是“無中生有”的好地方。一位老師在教學此句時就曾設(shè)計過這樣一個練習:
“呼嘯的北風抽打著這個瘦小的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她來到一個乘坐著漂亮馬車的體面的先生面前,_______;她來到一個衣著華麗的貴夫人面前, ________;她來到雜貨鋪老板的面前, ________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想說點什么?請寫下來?!?/p>
教師引學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小女孩的境況,讓學生在做練習的過程中對“可憐”這一詞語有了具體感知,當孩子們把自己加進去的內(nèi)容讀出來的時候,“催人淚下”的育情效果也就自然生成。
抓住一個詞也可以進行寫作的訓練。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指導學生理解“飽經(jīng)風霜”一詞的情景至今給筆者留有深刻印象。開課前,學生提出6個不懂的詞語。于老師故意留下了一個“飽經(jīng)風霜”放到學完課文之后指導。他是這樣指導的:
學到這兒,我突然想到,還有一個詞沒有講(指小黑板),就是“飽經(jīng)風霜”。請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車的飽經(jīng)風霜的臉是一張什么樣的臉。想好了,請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請同學們接著寫。
幾分鐘后,一個學生讀了這樣一段文字:
那位拉車的不過三十多歲,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歲。臉黑瘦黑瘦的,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皺紋,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滿了血絲。那亂糟糟的頭發(fā),蒙著一層灰??瓷先?,這張枯瘦的臉,像一個霜打的茄子。
學生們細致地描寫,表達出的是對“飽經(jīng)風霜”這個詞語的準確理解。這一教學設(shè)計,不但給教師們在閱讀課上如何訓練學生語言以啟示,也為教師們指導學生理解詞語另辟了蹊徑。
課文《窮人》中有這樣一句話:“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弊プ∫粋€“熬”字也能生出很多內(nèi)容。請看一個課例:
(伴著音樂,課件上出現(xiàn)一本書,封面為《窮人》續(xù)集。“第二天,埋葬了西蒙以后,全家開始煎熬的生活……”)
(書的第一頁:又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漁夫沮喪的拖著破漁網(wǎng),一無所獲的回來了……)
師:這一天怎么熬……一家老小吃什么呢?
(書的第二頁:北風呼嘯,孩子們還是光著腳,又短又破的棉衣,怎么能抵擋得住刺骨的寒風呢?終于最小的孩子病倒了……)
師:這又怎么熬下去呢?
師:桑娜和漁夫一家,不僅為自己活著,也為西蒙一家活著。讓我們借課后作業(yè)的續(xù)寫,表達托爾斯泰的心聲。
(書的最后一頁:托爾斯泰的名言:為別人活著,也是一種幸福。)
跟著課件書頁的翻動,學生的思緒翻飛,他們開始編寫文章的續(xù)集:風雨交加時,漁夫出海一無所獲一家老小在忍饑挨餓;孩子病倒了,沒錢看病,一家人焦急萬分……書頁翻動至最后一頁,在朗讀“托爾斯泰的名言”中下課,學生還沉浸在托爾斯泰給大家營造的氛圍當中,那情景真是讓會場的每一個人都回味無窮。
十幾年前,張慶老師就指出:語文課要“堵住繁瑣分析的路,邁開語言訓練的步。拋開粉飾雕琢的‘秀',走上‘簡單樸實'的路。”在閱讀課中嘗試“無中生有”,是不是正符合張老師的期望呢?
(作者單位:河北省定州市北紫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