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潤水+
數(shù)學是一門抽象、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如果單憑教師的講解,很難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好動,遇到新鮮事物習慣動手試一試。我們在數(shù)學教學中要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有意識地讓他們動手、動口、動腦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學具使用中,智力得到提高,能力得到發(fā)展。
一、利用學具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一活動有濃厚的興趣那么活動率就高而且不易產(chǎn)生疲勞和負擔過重的感覺。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心理特點,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具運用,學生親自勸手摸一摸、擺一擺、做一做引導學生從操作中獲得新知。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學“6”的認識它是在學習了”1?5”的認識后進行教學的。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中特意安排讓學生運用學具動手操作。要求生用6根小木棒拼出一個圖形,看誰拼得最好,拼后讓學生們說出自己拼的是什么圖形,怎樣拼的?教師明確指出,這些圖形都是由“6”根小木棒組成的。除此之外,還讓學生數(shù)出自己學具中6個圓形、6個三角形、6個正方形,點6個同學人名等,逐漸舍棄這些非本質的東西,抽取出“6”這個基數(shù)概念,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多變的情形,可使學生感覺到學習數(shù)學的趣味,產(chǎn)生一種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激起進一步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強烈動視和濃厚興趣。
二、利用學具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
在教學中運用學具,有助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shù)學概念,掌握數(shù)學知識。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時,引導學生利用學具中的40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規(guī)格不同的長方體,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拼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體積是多少?學生自己就可以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關系,從而總結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三、利用學具可以分散難點,化難為易
在課堂教學中,突破難點很重要。難點間題處理不好,不僅影響教學效果,還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因而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具的詐用將復雜的間題簡單化,從而突破難點。如;在教學“長方體、求方陣的表面積”部分時,有這樣一道難度較大的習題兩個棱長1.5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體,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根據(jù)以往的習慣,同學們很容易列岀1.5×1.5×6×2這樣錯誤的算式.為了啟發(fā)學生能夠自己探素,列出正確算式,可以讓學生使用學具中的兩個、正方(取實際拼一拼。這時學生便直觀形象地看到了拼成的長方體,從而發(fā)現(xiàn):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少了西個面,進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難點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動手動腦,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
兒童的思維發(fā)展是從直覺動作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注意學生動手操作,利用感、看、數(shù)、做等一系列動作,讓學生由動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由具體形象的概括上升到理性認識。如:教學“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的退位減法,42減28怎樣算?先讓學生拿出學具操作,通過動手、動腦,產(chǎn)生動作思維,得出兩種算法,第一種:先拿岀1捆與原來的2根合在一起是12根,12根中去掉8根剩4根。4捆拿走,1捆還剩3捆,再從3捆中去掉2梱剩下1捆,一共剩下1捆零4根,就是14根。第二種:先打開1捆拿去8根剩下2根與原來2根合起來是4根,再從3捆中拿去2捆剩下1根,一共剩下1捆零4裉,就是14根,操作結束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表述操作過程使操作與語存表達相結合,肯定最佳的方法是第一種。這樣通過動作操作,向學生滲透個位不夠從十位退1個,個位上加10再減的方法。
總之,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能夠有目的,適時的在數(shù)學教學中使用學具,就能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踏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舟曲縣峰迭中心小學甘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