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軍
【摘要】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系究竟為何?二者孰重孰輕?關于這一話題的討論可謂經(jīng)久不歇。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一問題十分重要。對二者關系的不同理解影響著教育工作者們不同的教育方法。新課標的改革更是推動了這一問題的熱議,當前形勢,知識的大量堆積與能力的發(fā)展哪個更有利于學生?本文立足實踐經(jīng)驗,辨析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系,淺談個人所得,希望能夠有助于觀者理清其間關系,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知識;能力;轉化
如今社會,學生知識與能力之間的反差越來越明顯,這一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高分低能的例子出現(xiàn),不斷給社會各界敲響警鐘?,F(xiàn)在的學生普遍問題就是知識多能力弱,這與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過去總是注重于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很多學生無法學為所用,造成知識與能力相距甚遠的結果。而新課標則對此作出了調整,變學生為主體,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引導。
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確的認識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依據(jù)來進行教育活動,是教育工作的一個關鍵內(nèi)容。只有把握好知識與能力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更好的將其運用到教育工作中,引導學生的成長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實現(xiàn)社會價值。
一、知識是能力的基礎
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系是人們長期討論的話題之一。對于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意見,其中有這樣兩種觀點: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所以知識更為重要;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能力遠比知識重要。
固然,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更新極為迅速的社會,可謂是信息爆炸的年代,獲取知識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若說能力一定比知識更重要,則太過片面。知識,指的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與規(guī)律。而能力,則看不見摸不著,是人們生存生活的方式方法。但是這些方式方法卻來自于人們對事物的感知以及對規(guī)律的掌握,也就是源自于知識的積累。所以,知識與能力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并不存在可比性。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只有不斷的學習知識打好基礎,才能將學得的知識化為己用,轉變成自身運用知識的一種能力。對于學生來講,知識學的越好,越有助于能力的提高。沒有相應的知識為基礎,而只去追求能力,那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但是也不能只追求知識的獲取而忽視對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是說不能“死讀書、讀死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儲備知識的過程,當知識量儲備到一定程度時,就將它們轉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以此去獲取更多的知識。有了這種學習的能力,才能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最終目的,不然讀的再多亦是死物,無法滿足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
二、能力是知識的外在表現(xiàn)
前面提到,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積累到一定程度會轉化為能力。一個人所使用的行為手段和方式方法代表著這個人的能力,而這些來自于他對事物的認知也就是他積累的知識。那么也就是說,這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外在的行為能力的內(nèi)在本質就是知識,即能力是知識的外在表現(xiàn)。
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當一個人的知識積累的無比深厚時,他對于事物的理解必然不同于目不識丁之人,外在表現(xiàn)自然也隨之改變。
又言,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何謂“才”?知眾人所不知,及眾人所不及就是“才”,就是一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之所以能夠表現(xiàn)出不凡的能力,依托的就是這富五車之學。
就好比是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拿一道高中生的題目去問一個小學生,那他必然解答不出,因為他不具備相應的知識儲存,所以他并沒有解答這道題目的能力。而拿相同的題目去給高中生,那么就容易多了,這就是因為高中生自身儲備的知識足以對題目進行解答,表現(xiàn)在外的就是他具有解答的能力。
有學問的人講起問題來可以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他講出的都來自他的知識儲備,沒有足夠的知識做鋪墊,想必語言匱乏,干澀無力。這也印證了,內(nèi)在的知識轉化為外在的表現(xiàn)就是能力。
三、知識與能力不能劃等號
知識與能力雖然是相互依存緊密聯(lián)系的,他們之間亦存在著差異,不能將它們一概而論畫上等號。知識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總結出的對客觀事物和規(guī)律的認識,是人們進行判斷的標尺和行為的依據(jù)。能力則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具有個體差異的綜合特征,代表著一個人的心理水平。
越來越多的例子告訴我們,知識夠多并不一定能力就會夠強,許多人的知識與能力發(fā)展并不協(xié)調。同樣的知識量,有的學生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可有的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以往教學方式太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對能力的培養(yǎng),造成許多學生只知道死學,無法將學過的知識靈活運用,眾多高知低能的學生就是實例。這也是對廣大教育領域學者的一個提醒,知識不代表能力,學的多不代表就用的多,現(xiàn)階段更應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學會學習,將死知識化為己用,促進其轉化為行為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效果。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化為能力,但這種轉化需要具備一定條件,并不是自動自發(fā)的,還需要教師對之進行催化。這種轉化條件就是實踐,只有不斷的實踐,才能廣泛的運用到所學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將已有知識轉化為選擇知識、理解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的能力。所以說,實踐教學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紐帶,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媒介。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們也應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是一味的將知識硬塞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方法。如何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變,是目前教師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四、知識轉化為能力對教學的啟示
把握好知識與能力之間的辯證關系對教師而言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應融入對知識和能力的理解,由此來設計教學。知識能夠轉化為能力,能力又促進對知識的吸收,教師的教學方案應圍繞這一對關系不斷進行調整,找出最合適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重視知識,亦在于重視應用知識的能力。教師要促進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這一過程,在厚實的知識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不是單強調知識的儲備,也不是一味去培養(yǎng)能力。單強調知識的儲備只能教出書呆子,讀的再多不會運用依然是死知識,真到用時又無法拿出來用,是以講高分低能,極不可取。一味去培養(yǎng)能力而荒廢知識的儲備更加沒有值得贊揚之處,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沒有足夠的知識作為底蘊何談能力?所以,兩者不可有失偏頗,要做到兼而顧之。
面對新時期新形勢,我們應迅速對教學方式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時代背景相融合,教授終身致用的基礎知識,強化對學生能力尤其是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推動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有知識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五、結語
目前,人們總是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追求知識量的巨大,認為知識代表了一切,實則不然。如今空有滿腹知識卻不能將之運用到生活中去的人數(shù)量眾多,沒有實際行動能力,這些知識只能是一副空皮囊,沒有足夠的能力作為支撐,是無法正常運作的。反之同理,能力需要知識的積淀才能夠得以表現(xiàn),沒有足夠的知識卻空談能力就像是沒有地基的高樓,無法長久。
知識與能力之間密不可分,作為教師不可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又轉過來反作用于知識,無論哪一個對學生來講都十分重要。沒有足夠的知識做后盾,能力只是一紙空談。教師在加強對知識的教授時,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推動知識向能力的轉化,變知識為能力,進而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同步發(fā)展,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以學習的能力去接受容納新知識,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從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孟慶男.當代教學理論:概念、問題與原理[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蔡克勇.2l世紀中學教育的走向[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楊叔子.才者德之資,德者才之帥[J].中國高教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