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摘要:優(yōu)秀的議論文,必須有豐富的素材。而學生總是無米下鍋。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節(jié)約時間,就要善于利用我們身邊的資料。如我們的教材,考卷,以及報紙。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關(guān)鍵詞:選材;文本;積累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6-0078-01優(yōu)秀的文章,除了明確深刻的觀點、明晰合理的結(jié)構(gòu)和通暢優(yōu)美的語言等要素外,還要有豐富充實的材料,否則會顯得干癟,像一個瘦骨伶仃的人。沒有綽約的風姿,更遑論"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韻了。
學情分析:學生"鐘情"陳料,作文缺乏活力
現(xiàn)在有學生一到寫作課,頗感為難,覺得"無米下鍋"只能翻出那用了多少年的老材料。有人戲謔此事說每到6月高考的時候,牛頓反復被蘋果砸著頭,布魯諾一次次被火燒,蘇格拉底一遍遍喝毒酒,最殘忍最痛苦的是屈子一次次跳江、韓信屢遭胯下之辱、史遷屢屢遭受宮刑。閱卷老師面對此類文章,會覺得毫無新意,甚至感到面目可憎,怎么會給出高分呢?
應對策略:選材遵循三原則,源頭活水文本來
(1)旁征博引見文采,以史為鑒知興衰。五千年滄桑巨變,五千年興衰浮沉。大浪淘沙,污泥濁流、枯枝敗葉被沖刷凈盡;暖陽普照,玉蘭青蓮、冬梅秋菊各綻放異彩。走進歷史,仰望仁義之高山;走進歷史,吮吸智慧之甘露;走進歷史,明辨善惡之分野;走進歷史,探尋創(chuàng)作之源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滄海橫流顯英雄本色,經(jīng)典引據(jù)彰學子風采。
三年里我們在課本和讀本里學了許多典型的人物,也知道他們做的典型事件,這些人物和事件很適合作為素材使用在文章中。正道直行、上下求索的屈原;忍辱茍活,一心著書的司馬遷;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藺相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可以寫在作文里。行俠濟世,義薄云天的荊軻;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曹操;報效祖國,建功立業(yè)旳陸游;飛越藍天,遨游太空的航天英雄楊利偉可以寫在作文里。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辛棄疾;拋卻十萬頭顱血,誓把乾坤力挽回的譚嗣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可以寫在作文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大庇天下寒士的杜甫,不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李白,不領(lǐng)美國救濟糧,"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英雄氣概"的朱自清等都可以寫在作文里。有些學生拿三年背誦的東西去掙語文試卷中的六分,甚至掙不到;聰明的學生卻拿他掙了六十多分,他們在考場作文中使用的素材全來自中學課本和讀本。文章給閱卷老師的印象是考生知識豐富,文章極富文采,一篇滿分作文就這樣出爐了。
(2)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而著",即對時代的一種關(guān)注,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關(guān)切,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所擔負的一種責任和使命。"為時而著",就必須傾聽時代的足音,呼吸時代的空氣,把握時代的脈搏,讓自己的心和著時代的節(jié)奏一起跳動,真正用心去體驗時代,感悟時代,為時代而歌唱。有學生習慣于使用陳舊素材,你用、我用、他用,大家都用了幾十年的素材,沒有一點新意,容易讓閱卷老師審美疲勞而影響你的得分。報刊、雜志、電視中報道的那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可以用在作文中。無臂鋼琴王子劉偉就適合用在"身殘志堅""不向命運低頭""挫折""理想"等立意的文章中。最近二年評選的感動中國的人物及他們的典型事跡符合你作文的主題,可以使用在文章中。"貧民英雄,最美司機"吳斌的事跡是12年5月29日發(fā)生的,30日31日被媒體廣泛報道,僅僅7天后部分學生就在高考作文中使用;"最美教師"張麗莉舍身救學生的事距離12年的高考剛好一個月,也被很多學生寫進作文。這兩個素材非常切合12年高考作文主題,又非常典型,同時也是最新穎的素材。
試卷中大閱讀所選人物也非常典型,他們所做事情也非常典型,可以作為素材使用在作文中。最近一些年高考題,省市模擬題、聯(lián)考題試卷中,涌現(xiàn)一批非常好的人物傳記,錢偉長、蘇步青、袁隆平、季羨林、陶行知、梁思成、林徽因等其人其事都可以作為素材寫進文章中。
(3)山水花鳥可入詩,百般紅紫斗芳菲。有一首歌唱道:"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常引發(fā)我們對人生終極的思考,百思而歸一,那就是生于斯、長于斯而又終歸于斯的自然。自然是人類之母,是靈感之源,大自然不僅孕肓了生命,而且無時無刻不在以它的博大、厚重、深邃和法則啟迪著人類,是人們靈感的不竭源泉。中國的哲人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西方的哲人說"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讓人敬畏,那就是頭頂燦爛的星空和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人的性情、智慧、品質(zhì)也常常通過自然物象得以表現(xiàn)。英國詩人布萊克說:"一粒沙里有一個世界,一朵花里有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剎間收藏。"青青翠竹,盡為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自然是睿智之師,以她的浩渺無際、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昭示著人間萬象,作文的任何一種立意都能于自然中找到合宜的載體。
取材文本: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我們來到會稽山陰之蘭亭,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炎炎夏日,驕陽似火。我們來到蘇軾、林逋鐘愛的西子湖畔弄槳蕩舟。力疲時在白沙堤的柳蔭中小憩;冥想中在白鶴翩躚的孤山中賞梅。時維九月,序?qū)偃?。偕三五好友登臨江南名樓滕王閣,在窮島嶼之縈回的鶴汀鳧渚徜徉,于即岡巒之體勢的桂殿蘭宮駐足。欣賞落霞孤鶩齊飛的美景,感受不墜青云之志的壯懷。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那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北國風光,令杏花春雨、楊柳岸烏篷船小橋流水繞人家的靈秀江南神往艷羨。
語文教材中的眾多游記,無論賞三峽、登黃山,還是臨赤壁、游洞庭……除了傳遞水墨畫般的意境外,更有著"遺址"的憑吊和祭奠意義,更有著"黃鶴一去不復返"的絕唱意味!難道我們在對之闡釋時,就只停留在漢語表面的字義上(比如"蒹葭"、"雎鳩",難道除了"一種植物"、"一種水鳥",就再也延伸不出別的含義)?除了挖掘莫須有的政治意義和階級分析,難道就不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隱隱動容?除了分享審美愉悅,難道就品咂不出"揮別"的憂憤和悲愴?
總之,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當有的同學在寫作文時抱怨沒素材時,就好比是站在一座山上,翹望著遠處連綿的山峰,總認為風景那邊獨好。靜下心來,欣賞自己走過的路,一樣鳥語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