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國力強盛,是書籍編撰事業(yè)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時期,與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及東北南亞等邦國形成了以中國書籍為主要傳播內(nèi)容的漢文化交流圈,大量的漢文典籍流傳至朝鮮半島、日本以及越南等許多國家。到了宋代,中國散失海外的書籍以及日本人和朝鮮人創(chuàng)作的漢文典籍又源源不斷地回歸中國,出現(xiàn)了漢典籍逆向輸入的文化現(xiàn)象,直接彌補了中國古代典籍的缺失,對中外文化交流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唐宋時期;日本;朝鮮;漢籍交流
1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漢籍東傳概況
唐時期國力強盛,中外文化交流頻繁,與周邊的鄰國形成了以中國書籍為主要傳播內(nèi)容的漢文化交流圈,“凡四蕃之國,經(jīng)朝貢以后,自相誅絕及有罪見滅者,蓋三百余國。今所在者有七十余蕃……”[1]日本和朝鮮是同唐交往較密切的國家,以直接的漢籍交流為手段大力吸收唐文化。從630年到894年,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每次人數(shù)從兩百到六百不等。據(jù)日本學者統(tǒng)計,至唐代為止,日本有中國典籍1 800余部,18 000余卷,而且隋唐時之經(jīng)史子集各部均有,大致已攝取隋唐時代宮廷藏書之一半。[2]高麗官方通過多種渠道獲得中國的書籍,不斷向北宋請求贈書:“初,成均提舉司遣博士柳衍、學諭俞迪于江南購書籍,未達而船敗,衍等赤身登岸。判典校寺事洪淪以太子府參軍在南京,遺衍寶鈔一百五十錠,使購得經(jīng)籍一萬八百卷而還?!保?]越南獲取中國書籍的途徑基本上和朝鮮一樣,一是來華的使者購書,“詩書所以淑人心,藥石所以壽人命。本國自古以來,每資中國書籍、藥材,以明道理,以躋壽域。今乞循舊習,以帶來土產(chǎn)香味等物,易其所無,回國資用”[4],另外是宋代統(tǒng)治者賞賜越南書籍。唐宋時期外傳的漢文典籍從內(nèi)容上看大致有佛教經(jīng)典、儒家經(jīng)典及其他諸子類書和醫(yī)藥典籍等四十余種。
2回歸中國的漢文書籍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漢籍并不是單向流布的,尤其是到了宋代,出現(xiàn)了漢籍逆向輸入中國的特殊文化現(xiàn)象。漢籍的東傳及回歸,促進了輸出國文化的發(fā)展,彌補了中國古代典籍的缺失,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論述日本和朝鮮兩國回流中國漢籍的情況。
2.1 兩國使者向中國獻書
唐大歷七年(772年),日僧誡明等人把圣德太子編纂的《法華經(jīng)義疏》四卷和《勝鬘經(jīng)義疏》一卷帶回中國。之后還有《三藏贊頌》、《本國大德論》、《屈十大德疏》等由遣唐使向后攜入中國。804年日本使者最澄入唐時,把《法華經(jīng)》、《無量義經(jīng)》、《普賢觀經(jīng)》以及《屈十大德疏》十卷、《本國大德諍論》等佛教經(jīng)書帶入中國。838年日本使者圓載把圣德太子的《三經(jīng)義疏》(即《法華經(jīng)義疏》、《維摩經(jīng)義疏》、《勝鬘經(jīng)義疏》)中的《法華經(jīng)義疏》攜入中國。唐代回歸中國的書籍主要是佛教經(jīng)書,所帶來的影響遠不及宋代。983年,乘中國商船來華的日僧向宋太宗獻中國佚書?!坝何踉?984年),日本國僧裔然與其徒五六人浮海而至,獻銅器十余事,并本國《職員令》、《王年代記》各一卷?!保?]
宋代日本官方雖然停止了向中國派出使節(jié),但兩國的民間文化交流還在繼續(xù),僧侶間來往仍然頻繁。987年,日僧源信送給正準備回國的中國僧人齊隱,托其將慶滋保胤的《十六相贊》、《日本往生傳》、慈惠大師的《觀音贊》、源為憲的《法華經(jīng)賦》和他自己的《往生要集》帶回中國。源信在宋代的中國漢籍回歸中是位較重要的人物。992 年,他又將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因明論疏四相違略注釋》三卷兩份托宋商送入長安慈恩寺。1072年,成尋和他的七個弟子入華,并攜《法花論記》、《金剛頂經(jīng)疏》、《善財知識抄》、《官符》和《日本諸儒參源信僧都房作詩》等進入中國。
高麗收藏了中國損毀和遺失的書籍,到了宋代,書籍的回流尤為明顯,“高麗獻書多異本,館閣所無”。高麗還向宋贈送中國失傳的漢籍珍本《黃帝針經(jīng)》,彌補了漢文化的缺失:“此書久經(jīng)兵火,亡失幾盡,偶存于東夷。今此來獻,篇帙具存,不可不宣布海內(nèi),使學者誦習?!保?]由于高麗官方和民間收藏漢文書籍的風氣很盛,因此,有些在我國早已散佚的書籍,卻在高麗被保存下來。高麗僧統(tǒng)義天編刻的《續(xù)藏經(jīng)》、金富軾所撰《三國史記》等書籍也先后傳入中國。
唐末五代,中國戰(zhàn)亂不斷,經(jīng)濟衰退,國力凋敝,造成書籍嚴重散失和毀壞。而日本經(jīng)過幾百年的吸收移植隋唐代文化,日本文化漸趨成熟,形成了日本新文化,從而為宋代中日兩國書籍交流奠定了基礎(chǔ)。唐末五代時的戰(zhàn)亂使中國的佛學典籍損壞和散失尤為嚴重。入宋使者為向中國表示敬意和好感,常常以獻書為晉見之禮,來補充中國書籍的殘缺。宋真宗時,“先儒多疑其書, 唯晉孫昶《集解》 以此注為優(yōu), 請與孔注并行, 詔可。今太學所立陸德明《釋文》與此相應(yīng)。五代兵興,中原久逸其書。咸平中日本僧以此書來獻, 議藏秘府?!队窈!肪硭囊弧端囄?咸平三體書孝經(jīng)》亦曰:《書目》:《孝經(jīng)》一卷。案:《隋志》鄭氏注。邢是《正義》云:世傳康成所注,而《鄭志》不載,先儒疑之。荀艇《集解》以此注為優(yōu),請與《孔傳》并行。今陸德明音釋用此。五代散亡,咸平中日本僧奝然來獻”[7]。
2.2 中國與兩國互贈書籍
在吸收和學習中國佛學的基礎(chǔ)上,日本的佛教的發(fā)展和佛學的研究也漸趨成熟,兩國的佛學著作交流有所表現(xiàn)。995年,中國僧人源清用他的《法華珠示指》、《十六觀經(jīng)記》、《佛國莊嚴論》等換取了在日的《仁王殿般若經(jīng)書》、《小彌勒經(jīng)書并決疑》、《彌勒成佛經(jīng)書》、《金光明玄義》 等佚書。新羅對中國書籍有著強烈的渴求,新羅使重金購唐代傳奇開創(chuàng)性人物張文成、李白等的大量作品。開元十六年(728年),唐朝政府新編的《貞元集要廣利方》贈予新羅,新羅又將五言律詩《太平頌》贈送給唐,表示對唐的敬意:“大唐開洪業(yè),巍巍皇猷昌。止戈戎衣定,修文繼百王。統(tǒng)天崇雨施,理物體含章。深仁偕日月,撫運邁陶唐。幡旗既赫赫,鉦鼓何锽锽。外夷違命者,翦覆被天殃。淳風凝幽顯,遐邇競呈祥。四時和玉燭,七曜巡萬方。維岳降宰輔,維帝任忠良。五三成一德,昭我唐家光。”[8]此詩韻律和諧,對仗工整,氣勢宏偉,被收入《唐書》。
2.3 宋向兩國求書
北宋時期,高麗官府和民間藏書風氣非常盛行,高麗保存有中國很多早已散失的書籍?!靶烷g,有奉使高麗者,其國異書甚富,自先秦以后,晉、唐、隋、梁之書皆有之,不知幾千家,幾千集,蓋不經(jīng)兵火。今中秘所藏,未必如此旁搜而博蓄也。”[9]元祐六年(1091)年,宋向高麗要求贈書,要求補足缺卷:“六月丙午,李資義等還自宋,奏云:‘帝聞我國書籍多好本,命館伴書所求書目錄授之,乃曰:雖有卷第不足者,亦須傳寫附來?!保?0]宋哲宗后開求書目錄,具有一百多種:荀夷《周易》十卷、《京房易》十卷、鄭康成《周易》九卷、陸績注《周易》十四卷、虞翻注《周易》九卷、《東觀漢記》一百二十七卷、謝承《后漢書》一百三十卷、《韓詩》二十二卷、業(yè)遵《毛詩》二十卷、呂悅《字林》七卷、《古玉篇》三十卷、《括地志》《五百卷輿地志》三十卷、《新序》三卷、《說苑》二十卷、劉向《七錄》二十卷、劉歆《七略》七卷、王方慶《園亭草木疏》二十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張仲景方》十五卷、《元白唱和詩》一卷、深師方《黃帝針經(jīng)》九卷、《九墟經(jīng)》九卷、《小品方》十二卷、陶隱居《效驗方》六卷、《尸子》二十卷、《淮南子》二十一卷、公孫羅《文選》《水經(jīng)》四十卷、羊祜《老子》二卷、羅什《老子》二卷、鐘會《老子》二卷、阮孝緒《七錄》、孫盛《晉陽秋》三十三卷、孫盛《魏氏春秋》二十卷、干寶《晉記》二十二卷、《十六國春秋》一百二十卷 ……[11]
3漢籍交流的文化意義
中國典籍大規(guī)模移植日本,日本社會在官制、教育、醫(yī)學和文字等方面呈現(xiàn)了“漢化”的現(xiàn)象。如模仿唐朝皇帝的年號、謚法、陵寢制官八省制的制度,建立以律令為本的國家制度,建設(shè)“律令制國家”。大化革新以后,日本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建立自己的學校教育制度?!缎⒔?jīng)》和《論語》被指定為必讀的教科書?!吨芤住?、《尚書》、《周禮》、《儀禮》、《毛詩》、《禮記》和《春秋左氏傳》,被指定為選讀的教科書,并根據(jù)它們的難易程度和分量劃分為“小經(jīng)” 、“中經(jīng)”和“大經(jīng)”三大類,每人必須選學兩本。依據(jù)《養(yǎng)老令》規(guī)定,設(shè)立太學和地方學校開始學習漢文儒經(jīng)、《史記》、《漢書》及《文選》等。京城設(shè)立太學,郡國設(shè)立國學,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模仿唐制進行考試。日本在隋代“無文字,唯刻木結(jié)繩。敬佛法,于百濟求得佛經(jīng),始有文字”[12]。 895 年,宇多天皇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雖然中日兩國幾百年的關(guān)系已遂告中斷,但隋唐時大規(guī)模移植日本的漢學典籍,對日本的影響是多元化的。不僅“日籍”(日本人創(chuàng)作的日文和漢文書籍)受到了影響,而且中國文化也滲透到日本社會的其他層面,并在此基礎(chǔ)上開始萌生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國風文化,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發(fā)展。大量漢籍傳入朝鮮以后,對朝鮮的政治、文化教育、經(jīng)濟和社會道德觀念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高麗文學的“文法漢,詩法唐”之說是在宋代蘇軾的詩文、唐代詩人杜甫詩歌的影響下產(chǎn)生的。朝鮮還出現(xiàn)了像薛聰、強首、崔致遠等漢學家。
唐宋時期漢文書籍的交流,一方面為輸入國的新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直接彌補了中國古代典籍的缺失,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殊意義。
[參考文獻]
[1] 魏國忠,刁麗偉.渤海國號初稱“靺鞨”再考[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43—46.
[2] 朱紹候.中國古代史(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316.
[3] 張伯偉.朝鮮時代書目叢刊(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4:2455.
[4] 周寧.2000 年西方看中國[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8:59—69.
[5] 高留成.日本入北宋巡禮僧——奝然[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研究卷),2005(7):18.
[6]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3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97.
[7] 顧永新.《孝經(jīng)鄭注》回傳中國考[J].文獻,2004(3):217—228.
[8](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5336.
[9](宋)畢仲游撰,陳斌校點.(宋)張端義撰,梁玉瑋校點.西臺集?貴耳集[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9.
[10] 張岱年等.國學今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61—62.
[11] 李寶龍.韓國高麗詞文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24.
[12](唐)魏征,等.二十五史全書 第四冊 隋書 南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444.
[收稿日期]2014-01-07
[作者簡介]張靜(1978—),女,河南開封人,歷史學碩士,館員,河南大學圖書館,主要研究圖書史和圖書館史。
[說明]本文系河南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唐宋時期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漢籍回流現(xiàn)象研究”(項目編號:2011YBRW008)的研究成果之一。(上接2014年第1期第94頁)
廣西圖書館學會2013年大事記(二)
7月30日,根據(jù)中國圖書館學會《關(guān)于評選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三屆青年人才獎的通知》和《中國圖書館學會青年人才獎評選辦法》的要求,學會秘書處對符合條件的在冊會員進行了認真篩選,向中圖學會推薦上報了廣西大學圖書館的龐蓓作為青年人才獎的候選人。
8月9日,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館長、廣西圖書館學會理事長徐欣祿攜學會秘書長賈瑩出席了在南寧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舉辦的“醫(yī)學情報檢索服務(wù)學習班”的開班儀式并致賀詞。來自全區(qū)各大醫(yī)院主管科教院領(lǐng)導(dǎo)、科教科、信息科、圖書館等51名科技情報管理人員參加本次學習班。
學習班還邀請了云南省昆明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圖書館館長、云南省醫(yī)圖委主任劉青副研究館員,廣西醫(yī)科大學圖書館館長、廣西醫(yī)圖委主任韋小敏教授,廣西醫(yī)科大學圖書館查新部主任葉青副教授等專家授課,專家分別講授了三級醫(yī)院復(fù)核評審圖書館管理、醫(yī)學文獻檢索、醫(yī)學情報人員如何開展科技查新等專題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