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ons on the Subject of Administration Theory in China
作者簡介:鮑含(1988-),男,漢,山東菏澤人,四川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摘要:學界在行政主體的界定、行政主體的類別、行政主體的法律責任、行政主體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等方面的研究有較大進展,但在分析行政主體制度缺陷時,多為簡單的外來制度引進或缺陷分析,而忽略了與現(xiàn)行行政體制結合后的行政主體制度重構的具體方法。行政主體制度的構建離不開理論研究支持,其理論研究應當以法治化為中心,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趨勢,以期為我國行政主體理論與實務建構提供有益見解。
關鍵詞:行政主體;行政主體義務;行政訴訟;分權主體模式
Abstract: Academic research in defining the subject of administrative, category, liability, the status in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have acquired great progress. But in analyzing the subject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defects, mostly for simple external system introduction or defect analysis, while ignoring the subject of administrative specific methods combined with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v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of administrativ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support its theor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into the center, combined with the trend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reform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the subject of administrative and practice to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Key words:Subject of Administration ;Obligations of the Subject of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the Mode of Decentralization
一、我國行政主體理論研究概況
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開始進行行政主體的理論研究。80年代末,關于行政主體的理論研究開始逐年增加,這與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頒行密不可分。1999年,隨著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訴訟司法解釋的發(fā)布,行政主體理論的弊端開始凸顯,從而引起了一大批行政法學者的關注,對行政主體的研究持續(xù)升溫。雖然關于行政主體研究的成果數(shù)量有所變化,但基本呈上升趨勢,這與我國陸續(xù)頒布的一系列與行政主體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行政主體研究理論體系的逐漸穩(wěn)定,我國學者對其研究的熱潮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
二、我國行政主體理論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自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行政法學恢復研究以來,許多學者對行政組織的法律概括多是“白描式”的,“往往是就行政機關而論行政機關”①。但隨著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國的行政主體研究衍生出行政主體的概念、類別、法律義務及行政訴訟等體系:
目前我國學者對行政主體的定義可謂種類繁多,雖表述各不相同,但都強調(diào)行政主體是依法享有行政職權,并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職權,同時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組織。其次,按照學界通行的標準,傳統(tǒng)的行政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但隨著現(xiàn)代公共行政的發(fā)展,政府把一部分行政權轉(zhuǎn)移給社會中非政府公共組織,非政府公共行政主體也成為行政主體多元化不可避免的產(chǎn)物,成為了社會行政的執(zhí)行者。而隨著“服務政府”概念的提出及推崇,行政主體義務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根據(jù)來源的不同,行政主體的法律義務可以分為憲政視角下和行政相對人權利視角下的義務。同時,我國行政主體理論的初探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認定,但由于規(guī)章授權的組織已被列入被告的范疇,同時司法實踐中非行政主體行政職權時,因其不具備被告資格而無法提起行政訴訟的情況也屢屢發(fā)生,行政主體理論與行政訴訟被告制度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
三、 我國行政主體理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一)行政主體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
1、理論研究不夠深入
總體而言,目前的研究成果涵蓋了我國行政主體的大部分領域,并在依法行政和公共行政的大背景下對行政主體的相關問題做出了相對詳細的闡述,但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深入挖掘行政主體理論的實質(zhì)內(nèi)核。多數(shù)研究偏重于對現(xiàn)行行政主體理論與制度的批判,卻疏于相應的建構,且相關研究成果存在較多重復。同時,我國目前對于行政主體制度的研究成果多限于學術論文形式,過短的篇幅限制了研究的深入闡述,而以專著形式對行政主體理論與制度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的成果很少,針對司法實踐開展的相關課題也相當有限,不利于具體問題的深入研究和解決。
2、研究方法較為單一
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國關于行政主體的研究方法相對較為單一,主要采取的是比較研究方法。我國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對西方行政主體制度進行知識上的介紹,提出適應我國國情的基本原則,再對我國行政主體理論作宏大敘事式的剖析。對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及其參與行政訴訟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的案例分析較少,缺乏具體的、個案性的實證研究比較少。
(二)行政主體理論研究新視角
自20世紀90年末以來,很多學者開始注意到我國行政主體理論的弊端,并提出行政主體的重構,包括行政主體概念的修正、擴大行政主體的內(nèi)涵與外延等。目前學界對于行政主體理論的重構思路,以章劍生教授的“訴訟主體模式向分權主題模式轉(zhuǎn)變”為代表觀點。他提出,我國的行政主體制度是為了適應行政訴訟法的制定而產(chǎn)生的,具有明顯的訴訟主義模式特征。行政主體理論的改革,應當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的“分權主體模式”之理論,并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進行重構,授權事業(yè)組織和公營組織,使其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基于此,未來的行政主體研究,還任重而道遠。我們應當積極拓寬選題的范圍,尋找新的創(chuàng)新點,結合中國的實際及行政權的發(fā)展趨勢,豐富研究方法,推動我國行政主體研究的深入與制度建設的完善。
注解
①張樹義:《行政主體研究》,載《中國法學》,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