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清
(中國人民銀行萊蕪市中心支行,山東 萊蕪 271100)
不良貸款高企:形成機理與制度重構
——以A市農信社為例
張勤清
(中國人民銀行萊蕪市中心支行,山東 萊蕪 271100)
2003年啟動的農信社改革成效明顯,目前農信社系統(tǒng)整體不良貸款率處于合理區(qū)間。但部分農信社盡管采取了完善法人治理、不良貸款稀釋等多種方式和手段,不良貸款率仍處于很高的水平。本文對A市農信社不良貸款形成機理、擔保及擔保創(chuàng)新的有效性、不良貸款稀釋的負面效應等進行了分析,探討了農信社信用放款的可行性,并針對貸款“合謀”行為提出了基于“雙第一責任人”的制度重構思路。在當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整體下滑的背景下,希望對于商業(yè)銀行防范信貸風險、控制不良貸款上升有所裨益。
公司治理;不良貸款;制度重構
一般來說,作為市場主體的商業(yè)銀行最關注兩點:一是利潤,盡最大可能提高資金收益;二是風險,將不良資產控制在最低。從政府部門和監(jiān)管機構的角度,為確保金融穩(wěn)定,防范風險蔓延,也對商業(yè)銀行不良資產情況高度關注,投入大量資金予以支持。2003—2005年政府對三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再度剝離,并注入數(shù)百億美元資本金,2008年向農行注資1300億人民幣等值美元。2003年農信社改革啟動,中央政府對于農信社的資金扶持僅不良票據(jù)置換一項就接近1650億元,省級政府對農信社也投入大量資金,目的是從根本上解決不良貸款畸高以及由此給金融機構生存發(fā)展造成的沉重負擔和巨大壓力。
現(xiàn)在看來,改革成效明顯。2013年末,全國商業(yè)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為1%,其中農村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67%①,多數(shù)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處于合理區(qū)間。但有的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盡管在改革中獲益,資產質量卻不斷出現(xiàn)反復,不良貸款率仍處于很高的水平。在當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整體下滑的背景下②,對這類銀行的不良貸款形成機理進行深入分析,對于商業(yè)銀行提升信貸資產質量,防范信貸風險,應該有所裨益。
A市農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以下簡稱A市農信社)于2005年掛牌成立,目前該社轄1家營業(yè)部、26家信用社、7家直管分社、53家分社,員工1000人。截至2014年8月末,該社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73.69億元,居全市銀行業(yè)機構首位;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24.17億元,居全市銀行業(yè)機構第二位。
A市農信社的前身—兩家區(qū)級農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不良貸款歷史包袱沉重,2002年底兩家信用社不良貸款率高達53.5%,高出全省農信社系統(tǒng)20.72個百分點。2003年啟動農信社改革以后,該社完善法人治理、優(yōu)化股本結構、明晰產權關系,特別是得到央行2.5億元專項票據(jù)支持,不良貸款率逐年下降,2008年底A市農信社不良貸款率一度降至5.53%,比全省農信社系統(tǒng)整體不良貸款率低10.73個百分點。但從2009年至今,A市農信社不良貸款一直處于上升勢頭,2014年8月末不良貸款率34.94%,高于全省農合機構平均水平31.45個百分點。
(一)信貸風險防范:防不勝防
為抑制不良貸款上升,該社近年一直將信用放款視為不可逾越的禁區(qū),堅持“100%擔保,零信用放款”,降低保證貸款占比,提高抵質押貸款比重,對存量保證貸款追加抵質押擔保。與農行、當?shù)爻巧绦泻炇鹦刨J合作協(xié)議,在共同客戶維護、信用風險預警、風險貸款聯(lián)動處置等方面密切協(xié)作。對借款企業(yè)引入外部評級,參評企業(yè)將評級費用交農信社專戶存儲,由農信社向評級機構統(tǒng)一支付,避免評級機構與參評企業(yè)相互串通,人為提高信用評級級別的問題,確保信用評級結果的獨立、客觀。試行貸款分還續(xù)貸制度,對符合條件的企業(yè)由按期付息、到期還本改為分期還本付息、循環(huán)放貸,緩解企業(yè)貸款到期一次性償付的資金壓力。針對近年農產品市場持續(xù)低迷、農產品價格波動大的實際,主動承諾不抽貸、主動降低利率、主動延長還款期限,防止企業(yè)資金鏈斷裂風險(見表1)??梢钥闯?,該社在風險防控方面確實頗費功夫,然而實際效果并不盡人意,仍有問題不斷暴露。如前期陸續(xù)發(fā)現(xiàn)有冒名頂替貸款現(xiàn)象,借款人(其中一些是農信社內部人員)盜用別人的身份信息,用別人的名義貸款,當事人卻一直蒙在鼓里,直到貸款逾期、農信社催還貸款才發(fā)現(xiàn)。另外,擔保鏈風險、多頭授信、過度授信、關聯(lián)互保、超額擔保問題突出,信貸風險通過擔保鏈迅速蔓延,不良貸款急劇上升。
表1:A市農信社信貸風險防控一覽表
(二)不良貸款稀釋:事與愿違
通過加大信貸投放來稀釋不良貸款,一度是A市農信社壓降不良的一個思路。A市鋼貿企業(yè)密集,又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A市農信社新增貸款大量投放到鋼貿企業(yè)和農產品企業(yè),貸款短期內大幅增長。近年鋼鐵產能過剩問題集中顯現(xiàn),初級農產品出口退稅貼息政策逐步削減取消,部分鋼貿企業(yè)、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yè)遇到很大困難。新發(fā)放貸款陸續(xù)出現(xiàn)不良,不良貸款增速超過了貸款增速,解決“麻煩”結果造成新的“麻煩”。近年該社又開始對鋼貿、農產品貸款限制新增,企業(yè)質疑形勢好的時候“豎梯子”讓我們上的是銀行,形勢不好“抽梯子”的也是銀行,銀企關系受到影響。
(三)不良貸款清收:邊清邊增、前清后增
該社組建了擁有60名員工的資產運營中心,專職負責不良資產清收處置。積極爭取省聯(lián)社和當?shù)卣龀?,省?lián)社撥付8億元低息資金幫扶,市政府用391.88畝土地置換該社9.96億元不良貸款。通過盤活、以資抵債、追加保證等方式對部分不良貸款進行活化。與第三方資產管理機構合作,對部分不良貸款打包處置。聯(lián)合公安、法院打擊貸款詐騙、惡意逃廢債務等行為。下一步擬溢價發(fā)行股金15億元,由股東按入股額1:2的比例購買30億元不良資產。但不良貸款清收卻呈現(xiàn)邊清邊增、前清后增的明顯特征:2013年該社處置不良貸款13.94億元,當年新發(fā)生不良貸款18.04億元,較年初凈增4.1億元;2014年前8個月處置不良貸款5.09億元,新發(fā)生不良貸款25.66億元,不良貸款較年初凈增20.57億元。
不良資產對資本凈額侵蝕嚴重。受不良貸款影響,A市農信社資本凈額一度降至1.8億元。根據(jù)《商業(yè)銀行法》,對同一借款人的貸款余額與商業(yè)銀行資本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10%。據(jù)此測算,A市農信社對單家企業(yè)的貸款余額必須控制在1800萬元以下,業(yè)務發(fā)展受到極大限制。
農信社改革以來,除2006年出現(xiàn)大的反彈以外(這其中貸款四級分類、五級分類口徑不同造成的技術性差異是一個重要因素),全省農信社系統(tǒng)整體不良貸款率持續(xù)單邊下降,說明農信社改革成效是明顯的。相比之下,A市農信社不良貸款率的走勢與全省農信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大的背離。就區(qū)域經濟結構和客戶群體而言,同處一地的A市城商行與農信社客戶群體具有很強的同質性,很多目標客戶和重點客戶甚至存在重疊。但從不良貸款率看,1998年A市城商行歸口管理之初不良貸款率16.2%③,2013年末不良貸款率為2.5%,與農信社反差極大。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A市農信社不良貸款畸高,“內因”是“主因”。
當然,當前A市農信社的高不良貸款率,有以下幾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基礎不良”,農信社改革前不良貸款率一度超過50%。二是近年該社對不良貸款真實性情況進行了重新核查,對不良貸款進行了如實調整,如2009、2010年期初正常類貸款分別向下遷徙了7.07億元和10.12億元,將91.75%和98.79%的關注類貸款調整為不良貸款。這種長期掩蓋問題的加速集中暴露導致不良貸款猛增。三是該社近年不良貸款集中爆發(fā)與當?shù)匾凿撡Q和農副產品為主的產業(yè)結構特點有關。僅2014年1—8月,該社就新發(fā)生單戶500萬元以上大額不良貸款140戶,涉及金額16.65億元。但除此之外,其內生機制方面的問題更需反思。
(一)貸款利率畸高致使優(yōu)質客戶流失
A市農信社長期以來對農村信貸市場的壟斷,使得其貸款利率一直處于很高水平。2005年—2014年8月近10年間,A市農信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是當?shù)厮拇髧秀y行的2.03倍,高出城商行2.78個百分點。過高的貸款利率造成客戶忠誠度下降,隨著近年國有銀行、城商行、村鎮(zhèn)銀行等向農村信貸市場的滲透,A市農信社客戶逆淘汰效應顯現(xiàn),優(yōu)質客戶不斷流失,給A市農信社信貸資產質量造成很大影響。2014年10月末,A市最大10戶不良貸款客戶中,有8戶是A市農信社客戶。
(二)不良的擔保行為及擔保缺陷
為防范信貸風險,A市農信社一直嚴格禁止信用放款。又由于農村普遍缺乏抵質押品,保證成為A市農信社的主要貸款擔保方式。2014年6月末,A市農信社63.34%的貸款為保證擔保方式。但從該社情況看,2014年6月末保證貸款余額73.1億元,其中不良貸款31.56億元,占比43.17%,高出該農信社整體不良貸款率12.24個百分點。農信社不良貸款中,約70%以上是互保聯(lián)?;蚴芑ケB?lián)保影響,保證擔保收效甚微。
一是在銀行借貸擔保關系中,借款人是第一位的,保證人是第二位的。但A市農信社發(fā)放貸款有時甚至完全忽略考察借款人的履約能力,而把“寶”押在保證人身上,卻沒有考慮到保證人的履約意愿。保證人成了借貸關系中的“A角”,借款人反倒成了可有可無、可以隨時更換的“路人甲”。在一般人心目中,按期還貸理所當然、天經地義,但保證代償?shù)囊庾R還非常淡薄,以種種理由和借口拒絕履行保證責任。即使有的企業(yè)同意履行保證責任,也提出較為苛刻的附加條件,比如追加貸款、給予利率優(yōu)惠等。如當?shù)爻霈F(xiàn)的多起貸款違約中,包括A市農信社在內,擔保企業(yè)承接擔保債務的前提是銀行追加與債務規(guī)模相當?shù)馁J款。因此,只看重保證人履約能力、忽視借款人還款能力的做法,使得銀行對借款人的甄別功能喪失,無異于本末倒置,是造成貸款違約問題的一個根源。
二是當前呈現(xiàn)一種“無企業(yè),不擔?!钡奶卣?,凡是具備一定規(guī)模、經營情況較好的企業(yè),多數(shù)都為其他企業(yè)提供擔保。單就某一筆貸款而言,保證擔??赡軙沟迷摴P貸款變得相對安全,但若將所有的銀行貸款看作一個整體,由于借款人多數(shù)情況下同時為其他借款人擔保,在極端情況下每個借款人同時是擔保人,這種雙重身份相當于借款人為自己提供保證擔保,“擔?!弊兂伞白员!?,實質上等同于沒有擔保,保證擔保的信用增級作用喪失。單從這個角度看,有擔保甚至不如沒有任何擔保更安全,因為這樣貸款違約為孤立事件,不會出現(xiàn)傳染效應。
三是擔保創(chuàng)新不是簡單的“相加”。為防范風險,A市農信社開展了多項擔保創(chuàng)新,概括起來有3種形式:“保證+保證”、“保證+抵(質)押”、“抵(質)押+抵(質)押”,認為多一重擔保抵押,多一份履約保障。但若制度設計不合理,僅是多重擔保抵押的機械堆砌并不必然提升擔保抵押的有效性。如農村產權制度決定了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林權均不能單獨質押,A市農信社就將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林權作為貸款附加抵押擔保條件,與其他擔保抵押方式捆綁使用。這種“松散捆綁”徒具形式,起不到信用增級功能和風險緩釋作用,卻使貸款手續(xù)更加冗雜。實踐中已經多次出現(xiàn)集體土地使用權無法出讓變現(xiàn)導致銀行貸款形成不良的案例。
(三)基于規(guī)模擴張的不良貸款稀釋
從銀行角度看,信貸規(guī)模擴張短期內至少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回報:一是不良貸款稀釋,不良貸款率降低;二是貸款增加派生存款增加,貸款、存款、利潤等主要指標同步提升,激勵性薪酬相應增加;三是前兩個方面作為工作業(yè)績,對管理層在績效評價、職位晉升等方面會非常有利。因而,通過擴大信貸投放來稀釋不良貸款很受銀行高管青睞。
擴大信貸投放,短期內的確可以有效降低不良貸款率,但僅是不良貸款率“指標”變得好看,不良貸款余額并未下降。另外,不良貸款稀釋前提是新增貸款不良貸款比例遠低于存量貸款不良貸款比例,若忽略了貸款質量,則新一輪的信貸規(guī)模擴張必然帶來新一波的不良貸款上升,造成風險積聚。從A市農信社情況看,2006—2009年貸款年均增幅28.02%,其中2006年底貸款余額同比增長42.6%。2009年末貸款余額是2005年末的2.69倍,但不良貸款余額是2005年底的2.87倍,超過同期貸款增速。其中,2007年末不良貸款同比增長83.99%,2009年末不良貸款同比猛增164.68%。2009年末A市農信社不良貸款率12.31%,較2005年末不但未下降,反而上升0.77個百分點。信貸擴張沖動會造成放貸理性成分受到壓抑,如有的農信社一線信貸人員把擔保僅僅作為一種形式要件,忽略了其風險緩釋功能。從企業(yè)角度分析,過度授信會導致企業(yè)杠桿率不斷上升,債務負擔過重,財務結構失衡,償債能力下降??紤]到不良貸款形成存在一定時滯,有理由判斷不良貸款的增長與加大信貸投放正相關。因此,通過信貸擴張的方式來稀釋不良貸款的做法不可行。
(四)一次性博弈與漸受質疑的銀行信用:“污名效應”
一個始料未及的問題是銀行信用逐漸受到質疑。如某農信社基層網點為收回貸款,口頭承諾還款后立即續(xù)貸,事后卻以種種借口拒絕繼續(xù)放款。這種現(xiàn)象負面效應很大,借款人從小貸公司或民間借貸以很高的利率拿到資金償還銀行貸款,卻無法從銀行續(xù)貸歸還高利貸。從合作經濟學角度分析,這種一次性博弈導致銀企雙方沒有任何遵守協(xié)議的激勵,口口相傳,“污名效應”顯現(xiàn),有的企業(yè)開始失去對銀行的信任,銀行“拒貸(拒絕續(xù)貸)”,企業(yè)“拒還”,其結果是銀企“雙輸”。
危及銀行信用的另一種表現(xiàn)是“合謀”。在當前信貸市場仍屬賣方市場的背景下,受利益驅動,個別銀行一線信貸人員在放貸過程中存在回扣、分成現(xiàn)象。為防止問題暴露,銀行信貸人員會首先考慮交易行為的隱蔽性。當然,也會考察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但這已經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有時甚至不是最先和最主要的考量因素。這樣,發(fā)放貸款由原來主要考慮貸款安全性變成交易隱蔽性、抽成比例、貸款安全性的“三重耦合”,而這勢必會以犧牲貸款安全性為代價?!昂现\”對銀行信用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借款人會徹底動搖對銀行的信任,是不良貸款形成的重要誘因。
(一)貸款擔保
上文提到,為確保信貸資金安全,A市農信社嚴格禁止發(fā)放信用貸款,擔保抵押是發(fā)放貸款的剛性要求。那么,信用貸款這個“雷池”真的不可逾越嗎?從A市情況看,2014年6月末企業(yè)信用貸款余額83.24億元,占企業(yè)全部貸款的15.5%。其中,中小微企業(yè)信用貸款余額36.67億元,占中小微企業(yè)全部貸款的12.51%(見表2)。所有信用貸款均未出現(xiàn)不良。
表2:A市企業(yè)分擔保方式貸款情況表(金額單位:億元)
相比之下,保證擔保貸款安全性低于預期。以A市為例,保證擔保不良貸款率67.03%。其中,大型企業(yè)保證擔保貸款不良率1.09%,中型企業(yè)12.73%,小型企業(yè)21.75%,微型企業(yè)31.46%。企業(yè)規(guī)模越小,保證擔保貸款不良率越高。保證擔保并沒有給銀行貸款提供有效的還款保障,特別是以中小微企業(yè)為主要客戶群體的農信社,保證擔保違約率更高。
從擔保企業(yè)方面分析,對外擔保所能承受的風險以凈資產為限(高旺東、賀創(chuàng)業(yè),2009),但這僅是就擔保企業(yè)的履約能力而言,沒有顧及履約意愿和履約后果。比較理想的狀況是,擔保人代位清償后不會傷筋動骨,更不至于破產倒閉,危及企業(yè)生存。總之,代位履約的后果不是“致命”的。否則,不履約喪失的是信用,履約喪失的是“生命”(企業(yè)的消亡)。在這種情況下,擔保企業(yè)違約并不意外。
與A市農信社強化擔保抵押、嚴禁信用貸款相反,近年當?shù)氐某巧绦虚_始試水基于主辦行制度的信用放款,符合條件的企業(yè)貸款無須任何擔保抵押(張勤清,2013)。截至2014年7月末,A市城商行信用貸款客戶達到101戶,累計發(fā)放信用貸款50.45億元,無一不良。A市城商行發(fā)放信用貸款并輔之以主辦行制度,其深層意義是使得該行可以爭取到并固化與最具實力、最有市場潛力和發(fā)展前景的中小微企業(yè)的全面和長期合作,做法值得借鑒。在這方面農信社更具比較優(yōu)勢,因為目前對農戶和農村企業(yè)放貸農信社仍占主導地位,對信用放款企業(yè)輔之以主辦行制度更具有現(xiàn)實可操作性。
(二)業(yè)務創(chuàng)新:考量“利”,更要論證“弊”
以往開展貸款擔保等金融業(yè)務創(chuàng)新,分析論證側重于“可行性”,較少探討甚至基本忽略“不可行性”,遑論預防負面效應的制度設計。如為解決擔保抵押不足問題,前幾年農信社試行農戶聯(lián)保貸款,并作為經驗推廣,風險及防范問題幾乎從未提示;近年問題陸續(xù)暴露,“一戶不還,戶戶不還”,有的機構農戶聯(lián)保貸款違約率一度高達80%?!靶庞霉餐w”變成“違約共同體”,農戶聯(lián)保貸款基本停辦。
如何走出這類讓人尷尬的“創(chuàng)新怪圈”?任何創(chuàng)新都有“利”、“弊”兩個方面,正如硬幣的兩面。有關創(chuàng)新的制度設計既要考慮“利”,更要論證“弊”,未雨綢繆。近期A市農信社開始積極準備試點開展無縫續(xù)貸,企業(yè)貸款到期前銀行提前介入、評估,符合條件的企業(yè)到期后不用還本金,直接續(xù)貸。這樣無疑可以有效緩解企業(yè)還款壓力,但若相應制度設計不嚴謹,操作流程不規(guī)范,外部監(jiān)管未及時跟進,極易成為商業(yè)銀行掩蓋和推遲暴露貸款風險的一種手段。
(三)信息不對稱:不僅僅是消減
任何融資活動都面臨風險,如何減少由此帶來的影響,提高放貸機構可保證收入是融資制度設計的核心(泰勒爾,2006)。農信社客戶群體以中小微企業(yè)、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為主,管理、經營、財務均不規(guī)范,因此,要確保貸款安全,一是最大限度消減銀企信息不對稱,二是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企業(yè)經營及財務指標的“信息優(yōu)化”。
一是“財務介入”消減信息不對稱。與規(guī)范的大中型企業(yè)擁有自己的專業(yè)財務和管理團隊不同,小微企業(yè)主、個體工商戶、農戶對風險和成本收益分析等專業(yè)知識匱乏,對利潤能否覆蓋經營成本和貸款成本等幾乎不進行專業(yè)的財務分析。這就要求農信社信貸人員同時要扮演客戶財務管理人員的角色,“摸清家底”,全面了解掌握生產經營情況、財務狀況等,親身參與財務會計報表的制作,并據(jù)此判斷存量貸款是否安全以及是否新發(fā)放貸款等。
二是“經營融入”實現(xiàn)“信息優(yōu)化”。農信社貸款與農業(yè)關聯(lián)度高,而農業(yè)屬于風險高、收益低的弱質產業(yè),農業(yè)收成、農產品價格等波動大,造成信貸風險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2010年以來,A市農信社農戶不良貸款率平均高出整體不良貸款率11.03個百分點,2014年6月末A市農信社農戶不良貸款率高達49.76%,高出整體不良貸款率18.83個百分點。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可以提高投資成功的期望收益,從而促使農戶與貸款相關的信息和指標得到優(yōu)化,比單純的借貸關系更容易促進融資(洪正等,2010)。當農信社與農戶間從交易對手,從貸款人—借款人身份的對立關系,轉變?yōu)橄嗷ヒ来娴募钕嗳蓐P系,會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合作也更無障礙。
(四)對“合謀”的破解:基于“雙第一責任人”的制度重構
為避免“合謀”行為的發(fā)生,該社建立了一線信貸人員貸款主調查人(或稱第一責任人)制度,出現(xiàn)不良貸款的,對第一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原因在于對第一責任人的實時和同步監(jiān)督缺位,即管理層與一線信貸人員(第一責任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是“雙第一責任人”制度,即一筆貸款指定兩名第一責任人,對貸款負同等責任。這樣,兩個第一責任人之間相互背書,相互提供連帶責任保證,從而很好地限制“合謀”的達成。更進一步而言,必要時也可考慮“雙第一責任人+雙信貸額度”制度,即在“雙第一責任人”制度的基礎上,對銀行一線信貸人員視情況授予相應的信貸額度(單筆放貸額度+貸款余額限制)。這樣做的好處是:萬一“雙第一責任人”制度失效,其損失也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圍以內。
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由于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中小農戶和企業(yè)缺乏抵押品以及法律不完善,貸款成本往往很高。與之相反,農村地區(qū)的資金收益往往很低(洪正等,2010)。這種反差必然影響到借款人的還款能力,這是A市農信社不良貸款率偏高的一個原因。差別化的利率定價模式、優(yōu)惠利率并輔之以政策補貼等會有助于減少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對信貸風險,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是主要的。因為事后通過信貸擴張對不良貸款進行稀釋可能派生出新的、更多的問題;不良貸款清收處置則需要政府、公安、法院等多個部門的支持配合,工作被動,實際效果也很難保證。
對貸款保證人履行保證責任的預先告知義務,會減少“無效保證人”現(xiàn)象的發(fā)生。實踐中銀行比較注重對保證人代償能力的考察評估,但對保證人代償意愿的預先篩選則有很大欠缺。事實上,一些擔保人在提供擔保時對自己所要承擔的擔保責任認識并不完全和充分,這有可能導致在擔保人最終承擔代償責任時給銀行造成一些麻煩。而從人民銀行征信系統(tǒng)功能設計來看,對逾期貸款結清后借款人不良記錄仍保留(個人不良記錄保留5年,企業(yè)不良記錄長期保留),但保證人的不良記錄隨即不再展示,這也給銀行判斷保證人的代償意愿(擔保信用)造成困難。
注:
①據(jù)銀監(jiān)會網站。
②據(jù)銀監(jiān)會網站,2014年第3季度末,全國商業(yè)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1.16%,較2013年末上升0.16個百分點。
③需要說明的有兩點:一是2005年及以前貸款按四級分類,2006年開始貸款按五級分類;二是A市城商行于2008年開始跨區(qū)域經營??紤]到不良貸款的時滯特征,其跨區(qū)域經營初期,異地分支機構新增貸款會拉低整體不良貸款率。為克服類似情境因素干擾,本文中城商行不良貸款率等指標均指A市本地機構,不含異地分支機構。
[1]Tirole.2006.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Tirole,J.1993.Collusion and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R].In Laffont,ed.Advance in Economic Theory.
[3]王皓,周黎安.中國轎車行業(yè)的合謀與價格戰(zhàn)[J].金融研究,2007,(2).
[4]高旺東,賀創(chuàng)業(yè).貸款保證擔保有效性問題研究[J].金融發(fā)展研究,2009,(11).
[5]張勤清.中小企業(yè)信用放款的激勵相容設計[J].金融發(fā)展研究,2013,(1).
[6]洪正,王萬峰,周軼海.道德風險、監(jiān)督結構與農村融資機制設計[J].金融研究,2010,(6).
The Climbing Non-performing Loan:Mechanism and Institutional Reconstruction——Tak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of A City as an Example
Zhang Qin qing
(Laiwu Branch of PBC,Shandong Laiwu 271100)
Achievements scored in 2003’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reform made the non-performing loans in a reasonable range,but the asset quality in some branches is instability.Although various methods including perfect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lute non-performing loans have been done,the rate of non-performing loans is still in a high level.In this paper,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non-performing loans,the effectiveness of guarantee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non-performing loans dilution are analyzed;the feasibility of credit loan is discussed;and the institutional reconstruction thought of“double first responsibility person”is puts forward.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help commercial banks to control both credit risks and the rising non-performing loans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non-performing loans,institutional reconstruction
F830
1674-2265(2014)12-0048-06
(責任編輯 劉西順;校對 YJ,GX)
2014-11-15
張勤清,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萊蕪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