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
隋煬帝楊廣無疑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盡管他對隋朝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不能因此否認他的功績與才能。魏徵在《隋書》中說:“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币馑际撬鍩墼谀贻p的時候,就很有作為。在幾個兄弟之間,是最有名聲和成績的。可見,隋煬帝年輕時是很出類拔萃的。即位之后,他在文治武功上均有建樹,尤其是開鑿了京杭大運河、開創(chuàng)了科舉制度,堪稱功利千秋的偉業(yè)。
如此有為之君何以導致亡國,歷史自有其評說。不過,一滴水可以照見太陽,解讀某個事件,似乎也能找到問題的答案。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大業(yè)六年(610)隋朝當局曾刮起一陣浮夸風,整個事件著實耐人尋味,也令人啼笑皆非。
這一年正月十五,東都洛陽舉行盛大的節(jié)日慶典。諸蕃酋長(外邦首領)及使節(jié)應邀觀摩,隋煬帝親切會見并宴請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的數(shù)萬名文藝工作者匯集洛陽,參加各種文藝演出。當日,“于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zhí)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shù)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這樣鬧騰了半個月,“所費巨萬”。從此以后,鬧元宵“歲以為?!?,并成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
演藝盛況與燈火輝煌,足以令人嘆為觀止。但是,當局并不滿足于此,為了展現(xiàn)盛世的風采,還要營造更為繁華的景象,以便讓外國人大開眼界。
當時洛陽已是國際化都市,云集了眾多西域胡人,經(jīng)隋煬帝批準,特許胡人直接進入外郭城豐都市場參觀或交易。市場事先被整飭一新,所有店鋪都做了裝飾,張燈結彩,盛設帷帳,店里珍貨充積,琳瑯滿目,店主衣著華麗,神采奕奕;即便是賣菜的小販,也會在店鋪里鋪上地毯。外國客人路過酒店,都會被邀請入坐,美酒佳肴款待;客人吃足喝好了,可以拍屁股走路,不必埋單;客人若要付錢,店主會婉拒說:“咱中原大國很富足,老百姓進餐館從來不用付錢?!毕氡?,官方提前承諾給補貼,要不店家何以如此大方?
醉眼朦朧的胡人離開酒店,搖搖晃晃行走,一頭撞上路邊的樹干。奇怪的是,他沒感覺到疼痛,睜開醉眼一看,原來路邊的樹干都被絲綢所纏繞。胡人腦子沒撞暈,心里一愣,禁不住向路過的市民詢問:“我也見過中國有窮人,他們衣不遮體,為什么不把這些絲綢給他們做衣服,而用于纏樹呢?”市民默不作聲,臉上浮現(xiàn)慚愧神情。
毫無疑問,隋煬帝這樣大肆鋪張,無非是忽悠外國人,讓他們見識大隋帝國的繁榮富強,證明自己是英明偉大的圣王。說實話,那時候的隋煬帝頗有驕傲的本錢。即位以來,帝國的經(jīng)濟總量、人口數(shù)量、綜合國力都呈現(xiàn)遞增趨勢;東都建設、運河開鑿,體現(xiàn)了大手筆;對突厥、吐谷渾、契丹作戰(zhàn),取得了新勝利;開創(chuàng)科舉、整飭吏治,煥發(fā)了新活力。
但在成績面前,隋煬帝不禁自我膨脹,以至于飄飄然。他曾經(jīng)自負地對侍臣說:天下人都以為我是生在皇家而繼承皇位擁有四海,但我并不完全認同,假若讓我與天下士大夫公開比試,以文韜武略競選皇位,我會當之無愧獲勝成為天子!進入極端自負與膨脹狀態(tài)之后,隋煬帝儼然有了更遠大的抱負與追求:他要創(chuàng)立曠世偉業(yè),使大隋帝國成為“四夷賓服”的霸主,自己成為“萬邦膜拜”的世界領袖。這一次元宵盛典,就是他邁向更高追求的起點。
不過,盛典雖然繁華,卻難以掩飾作秀的痕跡,所以外國人未必被忽悠得信以為真。倒是隋煬帝被自己營造的假象所忽悠,一心沉醉于創(chuàng)立偉業(yè)的夢想。在他看來,凡是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動用全國資源辦成。好大喜功的他當然不會計較成本,但對于天下百姓來說,每件事情都要付出苦澀與艱辛。據(jù)史料記載,此前完成的三大工程耗費驚人:大業(yè)元年修東都洛陽,歷時十個月,每月用工兩百萬;大業(yè)三年修長城,征用民工百余萬;大業(yè)元年至六年修京杭大運河,動用民工三百余萬。
眾多工程的興建與幾次與外敵作戰(zhàn),已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如果隋煬帝不再追求更高的夢想,讓民眾休養(yǎng)生息,也許能保持穩(wěn)定與繁榮。可是,他急于使“四夷賓服”,西線無戰(zhàn)事之后,于大業(yè)八年發(fā)動對高麗(918-1932,朝鮮封建王朝之一)的戰(zhàn)爭,隋朝出動一百多萬軍隊,卻大敗而歸;隋煬帝不甘心失敗,隨后又兩次出兵高麗,均無功而返。
為了成就自己的偉業(yè),他綁架了國家和人民,使全國處于全民皆兵、全民皆役的狀態(tài),使社會滑入崩潰的深淵,也使自己走到窮途末路。史書記述當時境況,“丁男不供,始役婦人”(男子不夠用,拉婦女當差)。無休止的征戰(zhàn)與勞役,導致“百姓窮困,財力俱竭”,“因之以饑饉,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贝笏逋醭K于在天下大亂中滅亡,隋煬帝及其家族成了改朝換代的犧牲品,難以逃脫殺身滅族的命運??梢?,那次浮華的盛典,也是隋煬帝及其王朝走向滅亡的轉折點。
最為人詬病的是,在人民飽受磨難與痛苦的時候,隋煬帝卻窮奢極欲,縱情享樂。他早已摘下爭奪太子前的面具,不再偽裝成不好聲色、勤儉好德的樣子。為了過驕奢淫逸的生活,他不惜耗費天下財力,“廣立池臺,多營宮觀”;即便后期財力枯竭,依然“東西行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費不給,逆收數(shù)年之賦。所至,唯與后宮流連耽湎,惟日不足”。
其實,憑借父輩打下的良好基礎與自己創(chuàng)造的卓越成就,隋煬帝完全有望成為名垂青史的偉大圣王。遺憾的是,在一些重大問題的處理上,他沒有把握好適度原則,而是顧此失彼。在個人功績與人民福祉上,他傾向于前者而忽視后者,以致完成利及千秋的大運河等偉業(yè),卻因此失去了民心,激化了社會矛盾;在個人享樂與勤儉治國上,他傾向于前者而忽視后者,以致落下荒淫無度的罵名,也埋下透支國力的禍根;在急功近利與統(tǒng)籌兼顧上,他傾向于前者而忽視了后者,因此不惜發(fā)動戰(zhàn)爭與作秀,以至于欲速則不達,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