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萌
(四川外國語大學 研究生院,重慶 沙坪壩 400031)
希臘歷史中,最惹人注目的當屬以木馬屠城著稱的特洛伊戰(zhàn)爭,特洛伊戰(zhàn)爭發(fā)生在邁錫尼文明時期,講述了以爭奪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倫為中心,以阿伽門農及阿喀琉斯為首的希臘軍進攻以帕里斯及赫克托耳為首的特洛伊軍隊,最終木馬屠城取得勝利的的十年攻城戰(zhàn)爭。整場戰(zhàn)爭,整個事件,都是宗教因素的代表與完美體現(xiàn)。
(一)人物角色的設置
整個特洛伊戰(zhàn)爭及其后續(xù)電影中的人物角色,和其他歷史事件的很大不同之處,在于,特洛伊戰(zhàn)爭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本身就帶有濃厚宗教以及神話傳奇色彩的人物角色。兩個最典型的事例當屬主人公之一阿喀琉斯和海倫。阿喀琉斯本身就是一個半凡人半神仙的角色,全身刀槍不入,然而腳踵卻有致命弱點,因為出生后被母親握著腳踵倒浸在冥河水中,全身只有腳踝沒有沾水,在特洛伊軍隊進行戰(zhàn)爭時,殺死了特洛伊的大王子赫克托爾,以此使希臘軍大獲全勝,但最終被希臘小王子帕里斯的暗箭射中致命弱點腳踵而死。首先,這種一半是凡人一半是神仙的人物,理論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其次,刀槍不入這一特點更是無從談起;再者,假設這一人物以及人物的不平凡特點都存在,即便全身除了腳踝之處都是刀槍不入,腳踝因為沒有進入圣水而不具備神仙的超凡能力,那么腳踝也應該是肉體凡胎,試想,一個普通人怎么會因為腳踝受傷而招致致命的危險。所以,阿喀琉斯本身就是一個宗教色彩極其濃厚的人物角色。而這場十年戰(zhàn)爭的直接導火索海倫也不例外,海倫是宙斯的女兒,而宙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統(tǒng)治著整個宇宙。海倫本身就是神的女兒,因為自己的絕世美麗引發(fā)了人類沖冠一怒為紅顏的特洛伊戰(zhàn)爭,并且一打就是十年的戰(zhàn)爭,而且最后造成了特洛伊城的軍民幾乎全部被屠殺的悲慘命運。由此可以看出,整個特洛伊戰(zhàn)爭的故事,都是由宗教中的神靈和現(xiàn)實中的凡人交織在一起所引發(fā)的情節(jié),這一現(xiàn)象側面卻有力地反映出早期西方對宗教的重視以及受到了多么濃厚的宗教的影響。
(二)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就故事情節(jié)而言,當希臘大軍兵臨城下,特洛伊的國王、王子以及眾位大臣對是否應戰(zhàn)、怎樣應戰(zhàn)進行商議時,大臣之一即分管神靈事宜的官員極力告訴國王,根據(jù)太陽神的指示,特洛伊軍隊戰(zhàn)還是不戰(zhàn)。當大王子對此提出質疑時,此大臣還因大王子對神靈的不恭而對其進行控告,并且特洛伊的老國王也堅決根據(jù)所謂的太陽神的指示而發(fā)布命令。試想,兩個國家不管因為什么原因展開戰(zhàn)爭,戰(zhàn)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主帥怎會靠占卜來決定是否打仗、怎樣打仗,怎會靠看不見摸不著的宗教中的神靈來決定國家的前途命運。當希臘大軍破城而入侵入神廟時,出現(xiàn)了牧師等神職人員還試圖通過告訴敵軍自己是服飾神靈的人而免于一死,這一更加體現(xiàn)在危險時刻試圖通過宗教祈愿來化險為夷的情節(jié)。
(三)西方價值觀的投射
特洛伊戰(zhàn)爭,通過對阿喀琉斯這個本身就和現(xiàn)代意義的普通人所不一樣的、半凡人半神靈的人物,渲染了英雄個體控制整個矛盾沖突的巨大力量,英雄個體力量戰(zhàn)勝敵對群體力量的決定性作用,夸大甚至神化個體力量,在描寫特洛伊城的大王子的時候,亦是如此,電影將特洛伊城的大王子描繪成了整個特洛伊軍隊及王宮的中流砥柱,甚至是精神支柱,而這一看似夸張的渲染,實際上卻是反映了西方價值觀中強調個體的價值與力量的理念,反映了要強調個人發(fā)揮最大價值的思想。英國法國這些老牌的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者,都深深地收到啟蒙時代古典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所以說西方世界里,對個人發(fā)揮價值這一理念的關注和重視,深深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從大大小小各個層面,西方國家都強化了個人主義的原則。特洛伊戰(zhàn)爭這部電影反映了早期希臘各個城邦之間因為種種原因而引起的紛繁復雜的領土爭奪,雖然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綜合交錯,雖然人物形象形形色色,但對于雙方軍隊的領軍人物看似夸張的個人作用的描寫,實則是西方價值理念中重視個人作用的真實寫照。
特洛伊戰(zhàn)爭如何滲透出的宗教色彩的答案可總結歸納為幾個簡要方面,電影人物角色而言,幾乎里面的所有人物角色,尤其是主要人物角色,全部都是宗教神話人物,例如阿喀琉斯、海倫等等。就整體事件而言,整個特洛伊戰(zhàn)爭都是有宗教中的神話成分所組成的。由此可看出,宗教理念,宗教行為,宗教色彩,宗教組分等等一切宗教元素已完全浸
入以希臘為代表的早期的西方文明中。
在近現(xiàn)代的眾多西方國家中,無論是從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意識形態(tài),文化價值觀等,美國都堪稱西方獨一無二的典型代表。自1776年7月4日建國至今,美國的歷史還不到二百四十年,然后這樣一個年輕的國家卻深受西方宗教的影響,其宗教痕跡隨處可見。宏觀來看,總結而言,最世界影響較大的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東北部教育的發(fā)展,國家整體外交理念,典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一)東北部教育的發(fā)展
美國的高等教育水平毫無疑問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其最著名的常春藤聯(lián)盟就以高水平的管理和眾多的人才畢業(yè)生而出名。常春藤聯(lián)盟是指美國東北部八所院校組成的體育賽事聯(lián)盟。這八所院校包括: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耶魯大學 。這一地區(qū)之所以高等教育如此發(fā)達,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美國建國之前,最早的一批清教徒便在此定居生活,清教教義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進行溝通,而圣經是上帝之語,要想跟上帝溝通就必須能夠看懂上帝所言,所以讀懂圣經便成了前提條件,所以清教徒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具備讀寫能力,且清教徒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勤奮刻苦才能受到上帝的進一步青睞,因此美國人極其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常春藤聯(lián)盟的學校涌現(xiàn)出了很多世界頂尖級的科學家。換言之,美國東北部高等教育的卓越發(fā)展與美國歷史中的清教教義密不可分,美國教育如此發(fā)達,以至于引領世界,和其深厚的宗教影響以及宗教根源是密不可分的。
(二)國家整體外交理念
眾所周知,人們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外交舞臺上隨處可以看見美國的影子,很多看似和美國相距深遠的非美洲事務也時時刻刻充斥著美國的聲音,例如,美國重返亞太地區(qū)戰(zhàn)略就對亞洲許多國家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美方的“友好”國家將這一外交戰(zhàn)略稱之為“美國同盟”,相比之下,與美國之間存在隔閡的國家將其稱之為“美國霸權主義”。除了在亞太地區(qū),最明顯的,就是在中東地區(qū)。中東地區(qū)多經濟貧窮、科技落后、國內秩序混亂的國家,在這貧瘠的表面下有著讓許多國家垂涎三尺的全球命脈——石油,近些年來,美國在此地區(qū)的活動愈發(fā)頻繁,從伊拉克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到敘利亞戰(zhàn)爭。盡管美國打著反恐的旗號發(fā)動這一系列戰(zhàn)爭,但大多數(shù)人將這一系列戰(zhàn)爭歸咎于美國想要控制這一地區(qū)的石油資源。巨大的經濟利益固然你是一個不可替代的至關重要的原因,但縱觀美國在全球外交舞臺上的身影,一個根深蒂固的宗教理念在無形之中操縱著美國的一切外交舉措——天賦使命觀。天賦使命觀發(fā)源于17世紀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論思想,其基本含義是:美國受上帝委托,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自身的命運負有一種特殊的責任和使命 。受此宗教理念的影響,美國認為自己有責任和義務來充當“世界警察”的角色,懲罰一切破壞西式民主和人權等等的地區(qū)力量乃至主權國家,將所有在美國看來處于水深火熱的民眾拯救出來。所以,美國之所以想要重返亞太地區(qū),進一步控制中東地區(qū),以及經常對一些國家說三道四甚至動用武力,不難找到原因,除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考慮,根源在于美國人骨子中的宗教理念。
(三)個人主義理念
個人主義在東方概念中為貶義居多,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價值觀中的個人主義與東方的個人主義在本質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東方概念中的個人主義多指利己主義,指的是一種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別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思想,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個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準則。其特征是:從極端自私的個人目的出發(fā),不擇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個人名利,歷來是一切利己主義者的人生目的。所以在東方理念中,個人主義帶有明顯的負面色彩。與之相比,個人主義是美國社會價值觀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可是說是美國社會的基石,它的具體內容也和東方背景下的個人主義有著很大的不同。美國價值觀中的個人主義,指的是每個人都可以而且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質并且挖掘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人生價值,并且人人生而平等,個體應該享有不可剝奪的獨立自由權以及選擇權,此種國家價值觀的根源也和宗教密不可分。宗教在美國社會文化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即便在思想高度解放、經濟高度現(xiàn)代化的今天,美國依然是西方世界中最信教的國家 。美國的主流宗教是盎格魯撒克遜的清教教義,在宗教信仰以及日常生活中,反對盲目追從權威,主張彰顯自我意識,因為在美洲大陸的早期白人移民中,很多是為了逃避英國的宗教權威的迫害,所以這一批移民格外重視個人的價值和自由,他們代代相傳的教義也由此深深的塑造了美國社會以及當代美國價值觀。
宗教在西方世界中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文明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國家的研究也紛繁復雜,歷史,地理變遷,民間文化,宗教信仰等等,不管采用哪一種方法,歸根到底是要挖掘出隱藏在表象下的本質,抓住其靈魂,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時進行任何領域的科學研究的重要乃至核心方法,當下許多西方現(xiàn)象看似模糊不清,實則清楚無比,都和其宗教理念不可分割。例如很多美國富商常年參與慈善事業(yè),除了可以進行減少稅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從小受到教堂教義的感染,認為上帝教育子民要心懷仁愛,所以很多美國人,即便不是富商,也會定期進行義捐,或者去做志愿活動。除了日常生活,美國很多理念思想以及典型的西方價值觀也都是深受宗教理念和宗教教義的影響,例如,東西方之間一個很大的差異就是東方強調集體觀念,西方強調個體概念,而這些差異也和西方的宗教理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單純的學術研究的角度而言,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理念不是好與壞的區(qū)別,而是兩種宗教意識形態(tài)的具體體現(xiàn),因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的宗教教義中大多強調個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質,個人的權利應該得到最夠的重視和尊重。東方的理念中并不是沒有強調個人的部分,西方的思想中也不是沒有描寫集體的部分,只是表層筆墨多少深層理念多少的問題。所以,宗教研究毫無疑問是研究東西方差異的一個絕好路徑,因為它是造成一切差異的源泉也是找到一切研究思路的至關重要的突破口。
[1]王恩銘.美國文化與社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