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一
盡管“教課文”與“教語文”僅一字之差,但內涵卻大不相同。要想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必須走出“教課文”的誤區(qū),走進“教語文”的境界,實現(xiàn)“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轉身。
從目前來看,大多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處于“教課文”的狀態(tài)中,其教學設計仍然擺脫不了課文,緊緊圍繞課文來設計。以講為主,拽著學生學,搶占了本屬于學生的體驗及探究機會,仍以滿堂灌輸為主。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第7 課——
生:(齊讀) 金蟬脫殼。
師:請大家回顧一下,這一篇課文主要講的什么內容? (點名回答)
生1:主要寫了作者見證了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
師:很對! 那初步感知金蟬脫殼的過程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感受呢? 用課文中的詞語來表達。(點名回答)
生2:奇特動人。
師:那大家下面仔細朗讀課文,在文章中找出具體描寫金蟬脫殼過程的語句,并對其進行理解。(點名回答)
生3:“蟬蟲整個身體回地抽搐了幾下,背上立刻裂開了一道口子,蟬背露出來了?!?/p>
生4:“先是極淡的綠色,一會兒變成了深綠色?!?/p>
以上是我第一次執(zhí)教《金蟬脫殼》的實錄,教師一問,學生一答,整個過程顯得非常無趣,部分學生還沉迷于局部細節(jié)處的“神奇”,甚至對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都不清楚,教學完全處于無序和盲目的狀態(tài)。教師過分注重課文,并沒有與本單元教學目標相聯(lián)系,僅將此文主題講解出來,忽視了文體意識、語用意識,并沒有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新課程理念強調語文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做到主動樂學。教師在面對一篇內容豐富及含義深刻的課文時,應在教學課程中引導學生把握主旨,揣摩作者意圖,體會文章主題。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讓學生在“得意”中“言意兼顧”。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第7 課——
生:(齊讀) 金蟬脫殼。
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初步了解到金蟬脫殼分為幾個步驟呢? (點名回答)
生1:主要分為脫殼前、脫殼時及脫殼后。
師:非常好! (板書) 有哪一位同學來說說,你在讀課文的基礎之上獲得怎樣的感受呢? (思考三分鐘,自由回答)
生1:我覺得金蟬脫殼是奇特動人的。
生2:我認為是一幅神奇有趣的畫面。
師:大家回答的都對! (板書:奇特動人、神奇有趣) 大家認為課文中哪一部分的內容最為神奇有趣呢?并說明理由? (自由討論,自由回答)
生1:我覺得“脫殼時”最神奇有趣,因為脫殼時,金蟬慢慢的發(fā)生變化,整個脫殼的過程配合非常協(xié)調。
生2:我也認為是“脫殼時”,我比較喜歡金蟬,覺得金蟬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師:好,大家都認為金蟬脫殼時最神奇有趣,讓人印象深刻,那我們一起去看看蟬蟲是怎樣蛻變成蟬的,瞧,開始脫殼了,想看嗎? 大家快速找到第4 自然段,放開聲音朗讀,將你認為最能夠體現(xiàn)金蟬脫殼時的神奇的句子或詞語畫出來,并在一旁注明你的感受。(自由朗讀)
生1:“抽搐”、“裂開”、“深綠色”。
生2:“慢慢地”、“抖動”、“撲”。
生3:“仰”、“抽”。
師:學完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想一想“我再一次仔細的看著蟬兒”,“我”看到了什么呢? 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呢,試想如果你是“我”,你看到了什么?
在第二次執(zhí)教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對上一節(jié)內容進行回顧,并激發(fā)學生對后續(xù)學習內容的興趣。通過細細品味語言風格特點、遣詞造句及語言的運用規(guī)律,進而把握全文的“文質”,體會文章意境、美感及全文的謀篇布局。
總之,語文課程是以言語形式作為主要內容的特殊學科。語文元素應該包括文本文字的音、形、義,語言的風格特色、遣詞造句,語言的特點規(guī)律,文本的“文質”“情采”,語言的情感、意蘊、美感,以及文本的謀篇布局、文體特征、體裁樣式、作者的寫法與創(chuàng)作意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