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喜鵬
(長治學院 中文系,山西 長治 046011)
中國古代戲劇是大專院校漢語言文學系中國古代文學明清段教學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內(nèi)容。對于戲劇的研究,不論是學者、教師還是主管教研機構,都給與了足夠的重視和熱情。在中國知網(wǎng)“科研立項已立項目”中,輸入關鍵詞“戲劇”,可以查知國家級項目56項,省市級項目23項;輸入關鍵詞“戲曲”,可以查知國家級項目59項,省市級項目25項。這是1993—2013二十年間已立的項目,與此相關或者不跨項目的單篇文章就更多了。
粗略的概覽這些項目和文章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研究和關注的領域既深入又全面。研究的對象既有歷時性問題又有共時性問題,既有以戲劇本身研究為主的第一層次問題,又有與之相關的外圍的第二、第三層次問題。研究的范圍從地方性戲劇到全國性大戲的綜合概論;從戲劇文本的純文學研究到對于戲劇因素中繪畫、音樂的交叉學科研究;從戲劇文本主旨到文本結構、人物分析研究等等;從戲劇興盛和衰落原因的探討到各種劇種的交替、乃至于聲腔的嬗變與特征,……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有點有面,有粗有細,可謂周到細致,研究熱烈,成果卓著。但細心梳理卻可以發(fā)現(xiàn)的是:科研最終極的目的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體現(xiàn)。第一,教學相長是教師、學者等科研工作者共同的心愿,教師把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尤其是實施在以教書育人為終身職業(yè)的師范院校中文系學生的授課中,可以使教師與學生雙重受益。小可以讓教師豐富知識、增加涵養(yǎng),提高教學質(zhì)量;大可以讓學生認識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去偽存真,剔除糟粕,吸收精華,培養(yǎng)健全的心智,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而眾多的項目與研究中,對于戲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關注卻相當薄弱。這與整個戲劇研究的繁榮是不相稱的,也是不應該的。第二,戲劇是中華文化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的重點對象[1]。但是舞臺熱鬧,學術熱鬧,并不能解決戲劇日薄西山的命運。其市場的流失固然有其自身文化屬性和文藝形式的一些原因,但是研究的結果,已經(jīng)更多更明確的指向了消費對象的變化。而高校整日面對的教育對象就是未來文化消費的主力軍?!m然戲劇擁有通俗的特性,但這一優(yōu)勢已經(jīng)與電影等其他的文藝形式所共有,所以其所特有的對于消費對象悠然心態(tài)的要求只能落實到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大學生身上。而這一點更加說明戲劇教學活動本身的重要性,以往單獨把戲劇當作純文學文本進行教學的方式不足以承擔這一重任。這就要求,從事戲劇教學任務的教師在充分認識到戲劇教學的意義的前提下,在專研學術、充實自己的同時,必須進行戲劇教學的改革。
依據(jù)上述問題的提出因由,問題的解決主要在于兩者:一為教師,二為學生。
(一)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作為教學任務的承擔者與實施者,教師自身的學識與素養(yǎng)直接關乎教學的質(zhì)量,而教學的方法則關乎學生的成長。所以不僅要求教師廣泛的搜羅已有的研究成果豐富自己,更要求教師通過自己的發(fā)見,撰寫出具有獨創(chuàng)見解的文章,發(fā)見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
1、文獻資料的甄別收集:由于戲劇是一個藝術的綜合體,涉及的各種相關藝術和層面相當廣泛,這遠非一個科研工作者的個人研究所能完成,所以搜集——消化吸收——為我所用——應用到教學,是個相當重要的過程,而其始源于搜集。搜集的具體工作包括:
(1)戲劇外圍的相關藝術研究成果:如音樂——因為古代的戲劇又稱樂府,其繁榮衰敗與音樂有很大關系,有學者就從北曲的發(fā)展來探討元雜劇的興衰;如繪畫——因為古代戲劇中的臉譜和布景都是寫意畫的直接體現(xiàn),而戲劇中的人物故事更是繪畫的重要題材,有學者就探討其與中國畫的關系;如舞蹈——因為古代戲劇“唱、念、做、打”中的“做”,就是舞蹈動作,它不但與現(xiàn)代的舞蹈動作一樣,富有傳情寫意的功能,還肩負著故事承接、暗示時空等更為豐富是職能,這也引起了現(xiàn)代學人的注意。如影視資料——隨著越來越多的古典戲劇搬上銀幕,它們成為戲劇原作的另類解讀,以其不同于原來舞臺的色彩、聲音等,協(xié)整著不同的功能為戲劇發(fā)展做著貢獻。這些屬于外層次的資料。
(2)戲劇本身的問題研究成果。戲劇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本身就是一個大家庭,枝條繁亂,成員眾多。每一個劇種,每一個劇目,都有各自的傳承、發(fā)展、演變過程。這之中劇目是重點,學者從劇目的故事來源進行的對照研究:如水滸戲與《水滸傳》的關系,三國戲與《三國演義》的關系;從劇目的體式進行的研究:如關漢卿的《拜月亭》與丘惠的《幽閨記》何以故事相同而體式不同?白樸的《梧桐雨》與洪升的《長生殿》有何演變?從劇目的產(chǎn)生進行的研究:如明代中期為何出現(xiàn)《中山狼》的題材熱?明代后期又為什么會有大量的情愛傳奇?——這些有的屬于純學術問題,有的屬于歷史范疇,有的是不同文學樣式的交叉,均應關注。
(3)劇本作為文學本身的研究成果。作為文學的一種,它是文學研究者關注的重點之一。這包括:劇本的主旨——《竇娥冤》悲劇性何在?《牡丹亭》“至情”的文化意味;劇本的結構——元雜劇一本四折的產(chǎn)生與功能,《黃粱夢》中的夢中之夢;劇本的人物塑造——《西廂記》中張生的志誠、紅娘的機智、鶯鶯的狡黠,《桃花扇》中侯生的軟弱、香君的剛烈等等。不論有關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應該涉獵之范疇,還是獨辟蹊徑的陌生劇目的新發(fā)現(xiàn),都該搜羅。
(4)科研成果與教學互動的研究成果。科研的終極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為實踐服務,所以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彌足珍貴。雖然就現(xiàn)有的成果來看,仍然不系統(tǒng)、不全面,但足資借鑒,同時這也是本論文提出的原初依據(jù)。
2、教學方法的探索:戲劇是一個包含了各種藝術的綜合體,對于戲劇的研究應包含三個路向:劇本、音律、舞臺。但長期以來學者——特別是中文系的師生,僅僅把它作為純文學來進行研究,即著眼點僅僅在劇本,間或涉及音律,而完全忽略了最重要,也是最鮮活的舞臺研究。而正是被忽略的舞臺上有豐富的舞蹈、美術、聲腔,以及戲劇的生命力——不同于電影copy的可復制性,它具有即時性的特點,根據(jù)不同的觀眾,不同的演出時間、地點而具有不可復制性。這使得學生得到了對于戲劇的片面認識,也影響了學生提高自己藝術素養(yǎng)愿望的進度。那么如何彌補此項教學不足呢?茲提出兩種方法。
(1)影像資料。關于一個劇目,可以通過影像資料使學生獲得初步的感性認識,感受它的舞臺與動作的寫意性;感受其音樂與人物情感的共振性;感受劇中人物與自己的情感交流。然后通過其在不同文學門類的誕生進行主旨的對比和藝術的優(yōu)劣對照,加深對于劇作宣揚觀念的了解和體悟,培養(yǎng)正確的認識和判斷,之后通過對于其音樂、舞蹈等藝術的賞析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對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產(chǎn)生熱愛,并弘揚它,為祖國文化事業(yè)的繁榮作貢獻。
(2)田野調(diào)查法:這是掌握鮮活的第一手材料的不二方法,因為戲劇在現(xiàn)今的生活中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仍在蓬勃的發(fā)展、存在中,幾乎所有的地域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原生態(tài)的劇團存在。大部分的劇團目前的演出都擁有自己的傳統(tǒng)劇目,其或多或少改編自古代的戲劇文本。進行田野調(diào)查,不僅可以進行感性方面的訓練,直觀地感受戲劇的舞臺美術,享受新鮮的音樂教育,而且可以跟古人進行跨越時空的靈魂體驗和情感交流。更可以用理性的精神探討劇種的發(fā)生發(fā)展等歷史淵源,劇目的特色,包括音樂、乃至樂器的獨到之處,別致的聲腔,異樣的舞臺設計與舞蹈程序,也可以探討劇本的改編、流傳以及流傳的原因和其中深摯的內(nèi)涵。
(二)就作為受教者的學生層面而言,戲劇教學的改革亦有兩方面的意義。
1、由于劇本是古人對于社會、人生、歷史、倫理等等形形色色對象的思考結晶,是文學技藝的再次大演練,所以傳統(tǒng)的單就文學方面的戲劇教學,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和自身的思考中,學習到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打開一扇通向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認識到古老文化的思想、道德、倫理精髓,又能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字的奧秘,通過去偽存真,健全自己的心智,陶冶自己的情操。但戲劇——尤其是中國元明清的戲曲,更是藝術的綜合體,它融合了古代幾乎所有的藝術因素,有音樂、舞蹈、繪畫、歌唱、武術等等。而各種技藝的觀摩與感受,不僅能夠從技術層面鍛煉自己、豐富自己,亦可提高自己的綜合人文素質(zhì)。故而傳統(tǒng)的單一文學路向的教學不能夠達到完全的教學目的,也沒有充分利用好戲劇所能提供的教育資源。
2、戲劇是操作性很強的一門藝術,學生通過參與自編自演的劇目,將會受益無窮。
周光凡在《大學、大學生與大學生戲劇》[2]中指出: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讓他們欣賞戲劇演出、參與戲劇活動、體驗戲劇魅力的人文意義起碼有以下幾點:
(1)讓大學生獻身一個團隊和集體并從中體驗集體創(chuàng)造的歸屬感和滿足感。
(2)讓大學生在一個交往的平臺上訓練表達和思維能力,習慣于流露和宣泄情感,學會與人交往。
(3)讓大學生學會體驗理解和同情另一個人的情感、尊重和欣賞另一個生命。
(4)戲劇的創(chuàng)作和排練過程幫助大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自主建構知識和能力。
(5)戲劇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6)戲劇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超越功利的理想主義精神和真誠的生活態(tài)度。
(7)戲劇提供給大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和建立自信的機會。
加拿大藝術教育家韋愛詩(Wilkinson)博士認為通過戲劇開發(fā)人的潛力過程中至少能促進以下八種能力:感覺能力、動作能力、交際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感情能力、精神能力、社交能力和知識力。[3]1-130這一觀點和周凡光的總結頗為相似,這些都提示我們參與戲劇搬演實踐的重要。
戲劇是民眾最為喜歡的文藝形式之一,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影響力的精神文化陣地,可資利用的教育資源無窮無盡。戲劇是大專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課程中的重要一員,元明清文學的重點即在于戲劇。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不僅是未來文化消費的主體,更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承繼者和弘揚者。戲劇因為其獨特的文化特征(如戲劇作品的不可復制性,投入與產(chǎn)出的反比例等),在現(xiàn)代文化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但它又有著其它文藝形式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與功能,這就為以教書育人為職業(yè)的教師提出了任務:在授課中讓學生全面認識戲劇,進行教學的改革。資料的整理工作,就是要增加教師的內(nèi)涵,促進教師的科研與教學工作。而要培養(yǎng)好肩負文化傳承、作為未來社會建設主力軍的當代大學生,搞好對于他們影響巨大而且迅捷的戲劇的教學工作,就要讓學生對戲劇有完整的認識,就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參與進來。既幫助搜羅相關的資料,進行田野調(diào)查的工作,又適當開展戲劇的編、導、演活動。
[1]劉文峰.傳承人是傳統(tǒng)戲劇保護的核心[N].光明日報,2008-06-27.
[2]周光凡.大學、大學生與大學生戲?。跩].戲劇藝術,2009,3(139):37-38.
[3](加拿大)韋愛詩著.開發(fā)性戲劇與全方位使用大腦[M].楊順德,俞理明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