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華
(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戲仿”概念成形于19世紀中期,是后現代主義者熱衷的創(chuàng)作手法之一。它以某部嚴肅作品或經典作品為對象,借助一些手段在源文本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化嚴肅為戲謔,對經典進行顛覆,從而取得陌生化藝術效果。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的成熟和完善離不開俄國形式主義學者和眾多俄羅斯作家。迪尼亞諾夫認為戲仿不只是幽默地改造他人創(chuàng)作的單純手法,因為戲仿肩負著雙重任務:一是將某種手法陌生化;二是組織新材料,使舊手法陌生化。許多契訶夫創(chuàng)作的研究者指出,“戲仿”是作家慣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之一。戈洛莫夫認為,契訶夫早期創(chuàng)作中的戲仿元素特別鮮明,他不僅進行風格戲仿,也致力于進行人物和的情節(jié)戲仿。斯捷潘諾夫從語言交際理論著手,強調話語體裁的戲仿是契訶夫早期幽默小品主要特點:“契訶夫最早的幽默小品不是對某種話語體裁的戲仿,就是發(fā)揮某種話語體裁,進而將它轉化為另一種相對立的話語體裁,要不就針對兩種或幾種話語體裁進行混合?!奔{吉洛夫認為戲仿手法不只貫穿契訶夫早期幽默小品,成名后的作家依舊熱衷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而法國作家雨果、維爾納、福樓拜、莫泊桑等人,是契訶夫經常戲仿的對象。
圣誕短篇故事《男孩們》和《鏡子》的情節(jié)、人物形象、主題等與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貌似關聯,但小說的結尾又往往令讀者跌破眼鏡,“期待視野”被打破。這種“令人捧腹”式地“改變一系列文學 (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從而取得陌生化藝術效果正是戲仿的突出特征。美國學者詹姆遜在論述拼貼和戲仿時指出:“戲仿利用某種風格的獨特性,占用它們的獨特和怪異之處,制造一種嘲弄原作的模仿。”[1](P4)
寫于1887年的《男孩們》是契訶夫圣誕短篇故事中最能反映節(jié)日歡樂氣氛的一篇,作家描繪節(jié)日的準備工作:父親和女兒們用彩紙剪下花朵和流蘇,好裝飾圣誕樹,這是愉快而喧鬧的工作。 “每剪出一朵花就會聽到此起彼落的尖叫聲,仿彿花是天上掉下來的”[2](P91)。從人物上看來,契訶夫戲仿了“少年冒險小說”的主人公少年冒險家。故事主角中學生沃洛嘉在圣誕節(jié)前回到家鄉(xiāng),還帶來同學切切維曾。敘事者通過沃洛嘉妹妹卡嘉、索妮婭、瑪莎的視角,觀察兩位少年的一言一行:她們目不轉睛地看著新認識的朋友,女孩們看著他,立即想象這是一個有學問的聰明人;她們注意到開始健談的沃洛嘉變得沉默寡言,喝茶時他只和妹妹講過一次話,而且還是指著茶說:加州人只喝酒不喝茶。在和女孩們獨處的幾分鐘,切切維曾問卡嘉可知麥因·瑞德何許人物,隨即對她講述:一群野牛跑過草原,造成大地震動,驚嚇過度的野馬高聲嘶鳴、舉蹄互踢;印第安人會攻擊火車;最可怕的是蚊子和白蟻。
麥因·瑞德是理解本故事戲仿特點的關鍵。這位愛爾蘭少年冒險小說作家曾于1840年前往美國冒險,并根據親身經歷寫成許多作品,其中包括《少年獵人,或南非歷險記》和《無頭騎士》等,在歐美及俄國獲得很大回響。冒險小說必須具備旅行主題,空間變換主題以及流浪的主角等元素。而麥因·瑞德所撰寫的冒險小說主角在“沙漠與海洋之上”飽受各種考驗,顯示其堅忍不拔的性格。由此可以推論,契訶夫筆下的切切維曾和沃洛嘉兩位少年閱讀麥因·瑞德小說后深受影響,才大發(fā)美國淘金夢。其中,切切維曾最為投入,他自稱常勝軍首領,并稱沃洛嘉為面色蒼白的兄弟。然而他們規(guī)劃的旅程,純粹只是按圖索驥。作者除了利用卡嘉和索尼婭的眼睛觀看主角,還讓她們偷聽兩人說話,由此得知他們即將跋涉千里到美國冒險:“兩個男孩打算跑到美洲一個地方去淘金。他們已經為這次旅行做好了一切準備:一管手槍、兩把刀子、一些面包干、一個供取火用的放大鏡、一個羅盤、四個盧布。她們聽到兩個男孩要步行好幾千俄里的路,在路上要跟老虎和野人搏斗,然后采到金子和象牙,殺死敵人,去做海盜,喝杜松子酒,最后娶美女為妻,經營農場。”[2](P93)在卡嘉和索尼婭眼里,“這個又瘦又黑、生著剛硬的頭發(fā)和雀斑的男孩不平常,了不起。他是英雄,是英明果斷、無所畏懼的人,咆哮起來兇得很,弄得站在門外的人真會以為里面有一頭老虎或者獅子呢”[2](P95)。
“常勝軍首領蒙提赫摩”的冒險計劃實現了嗎?圣誕節(jié)前夕兩個男孩離家,才不過一天,就被警察帶回。切切維曾在與趕來接他的母親離開前,傲然地在卡嘉的筆記本簽上“鷹爪蒙提赫摩”供她紀念。而沃洛嘉只是個多愁善感、尚未長大的男孩,離家前他猶豫地在家中來回踱步,而且什么也沒吃。有一回,他走到兒童室的圣像前默禱: “主啊,寬恕我這個罪人吧!主啊,求你保佑我那可憐的。不幸的媽媽!”[2](P94)傍晚時,他痛哭失聲,睡前則久久地擁抱雙親及妹妹。作家運用了戲仿手法成功地將讀者心目中的不畏艱辛、勇闖天涯的少年冒險家轉變成臉上掛著淚珠兒的脆弱男孩。作者因此實現了“反英雄”的目的,傳統(tǒng)文學中的英雄形象被解構。
可以預測未來真命天子的占卜是圣誕節(jié)期間少女最喜愛的活動。她們把鞋扔到門外,以鞋頭方向判斷未婚夫的所在,然后到那戶人家的窗外偷聽。如果聽見歡聲笑語,表示出嫁后生活愉悅,丈夫個性溫柔善良。少女還會把蠟燭滴到水里,觀察水面蠟花形狀的變化來預知未來,如果出現教堂圖樣,表示婚禮即將到來……當時,用鏡子和蠟燭占卜相當流行。少女于圣誕夜坐在鏡前,通過蠟燭的火苗照鏡子,鏡中出現的影像就是未來的丈夫。俄國文學中最著名的占卜場景,非俄國浪漫主義詩人茹科夫斯基的《斯維特蘭娜》莫屬。女主角在友人慫恿下于圣誕節(jié)期最后一天面對鏡子進行占卜: “房間桌面/覆蓋白巾;/桌面靜置/蠟燭與鏡。/……窈窕佳人;/獨坐鏡前;心頭忐忑/向鏡里望;/鏡影幽冥/靜怡無聲;/燭光乍動/影影綽綽?!痹诶寺娙斯P下,較完整地呈現俄國民間對占卜力量的信仰以及窈窕淑女期望白馬王子的浪漫場景。
《鏡子》的開始部分直接運用了俄羅斯民間習俗和浪漫主義文學中常見的占卜情節(jié)。但在《鏡子》中渴望早日覓得良人的涅麗則坐在房里,用疲憊倦怠的雙眼凝視著鏡子。她臉色蒼白,聚精會神,像鏡子一樣一動不動。漸漸的,她和浪漫主義詩歌中的女主角一樣,看到了“他”—— “她的未婚夫,她長久渴求和希望的對象。這個未婚夫對涅麗來說就是一切:生活的意義、個人的幸福、事業(yè)、命運”[3](P228)。然而,英俊的丈夫只是未來生活短暫的裝飾品。時光飛逝,涅麗開始為染上重病的丈夫奔走尋醫(yī),又因丈夫事業(yè)不順而煩躁,甚至得想盡辦法避免法警上門;隨后涅麗又看到自己整日為五六個孩子提心吊膽;最后面臨丈夫的死去。
在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中,占卜常和夢境形影不離。夢境使主角得以位于兩個現實的交界處。在短暫的睡眠時間里時空變化萬千,身處其中的人能夠感受到真實生活中不曾有過的經驗,從而得到一個虛擬的改變的機會。無論茹科夫斯基筆下的斯維特蘭娜,抑或契訶夫的涅麗,在鏡子前進行占卜時都懷抱著看見未來與奇跡的美夢,但是美夢逐漸轉為噩夢,兩位女性看到的真命天子都走向死亡。幸好《斯維特蘭娜》與《鏡子》的情節(jié)走向相同:原來一切不過是南柯一夢。差別只在于茹科夫斯基替女主角安排了“歡樂結局”,而契訶夫不改其一貫冷靜理性的態(tài)度,讓涅麗在夢醒時分悲嘆:“這一切是為了什么?”她看著亡夫的臉龐自問。之前和丈夫度過的大半輩子,不過是死亡愚蠢又無意義的前言罷了。
契訶夫常用獨特的創(chuàng)作方法引出重要意義。作家在《鏡子》中也融合了俄國文學“不潔之力”主題,以及歐洲文學中“與魔鬼交易”的主題,再以寓言故事體裁慣有的教訓口吻結束。這種“體裁中的體裁”有何美學意義?蘇希赫認為,契訶夫描繪并研究任何一種人類生活的特殊原型。裘巴則指出,為了描繪人的生活模式,作家常使用笑話與寓言故事兩種古典的體裁,以帶出作品的重要意義。前者突顯人物形象及其生活中的特殊事件,后者則以人物形象反映人類共有的存在問題。雖然契訶夫以“不潔之力”和“與魔鬼交易”等主題貫穿《鏡子》,并用幽默口吻突顯主角的滑稽形象,但筆者認為,小說結尾處女主角的領悟才是作家真正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契訶夫認為自由非常重要,卻鮮少讓筆下的人物獲得自由。通過戲仿占卜情節(jié),契訶夫不再給主人公們披上浪漫主義外衣,主人公們在歡樂的圣誕節(jié)期占卜時提出的永遠是“無法實現的請求”:祈求的是A,最后得到的卻是B。
巴赫金認為:“古典風格的一些不朽成分永遠會在體裁里保存下來。當然,這個古典風格要能在體裁里保存下來,只有經常更新它,也就是使它現代化。體裁永遠是同時即彼非彼的,永遠是同時既舊又新的?!保?](P116)契訶夫初入文壇時就有意識地拒絕令他厭惡的文學規(guī)范。在創(chuàng)作圣誕短篇故事之初,作家就意識到對普通讀者而言,傳承自俄國民間文學,帶有神秘、幻想成分的故事早已成為陳詞濫調,因此,他試圖在手法上進行突破,給古典圣誕短篇體裁加入現代的創(chuàng)作成分,以期打破讀者對圣誕短篇故事的體裁期待。于是,戲仿成為他主要創(chuàng)作手法之一。格羅莫夫稱契訶夫經常使用的戲仿手法為文學戲仿或風格戲仿,因為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戲仿的對象并非某本具體的書,而是盡量捕捉某種體裁的特點。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契訶夫的圣誕短篇故事具備該體裁應有的要點:幻想元素、超自然力以及對人內心的影響、教化意義等。但作家植入了恐怖小說元素、浪漫主義占卜及冒險主題、 “不潔之力”和“與魔鬼交易”主題,并且不斷欺騙讀者的“期待視野”,使其對圣誕節(jié)浪漫奇跡發(fā)生的期待幻滅。雖然如此,這樣的敘事策略反而增強了讀者印象,取得了陌生化的藝術效果。
[1][美]詹姆遜.文化轉向[M].胡亞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俄]契訶夫.契訶夫文集:第7卷[M].汝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3][俄]契訶夫.契訶夫文集:第4卷[M].汝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4][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劉虎,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