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芳
(太原市濱河公園,山西 太原 030024)
自2007年太原市進行大規(guī)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來,新建、改建了一大部分道路。隨之而來的道路配套綠化重點工程也紛紛上馬,經(jīng)過幾年的施工建設,逐漸暴露出施工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道路市政工程一般情況都是從年初開始施工,到綠化工程具備進場施工條件時,往往正值夏季,錯過了最佳的植樹季節(jié),這樣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反季節(jié)施工。如2007年濱河東西路重點工程、2008年濱河東路南延重點工程、2008年勝利街綠化工程、大同路綠化重點工程以及2011年北大街改造工程等等,細細數(shù)來反季節(jié)施工的道路工程比比皆是。這也是道路綠化特殊性造成的,因為道路施工通常是在年初開始實施,在路基基本完成、可以同步進行綠化施工時,往往正值夏季,為了能盡快完成綠化任務,所以出現(xiàn)了反季節(jié)施工。眾所周知,反季節(jié)施工造成了施工成本增加、成活率降低。如何應對這種情況,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盡量避開夏季施工。以太原地區(qū)為例,可以在當年8月底或9月初的雨季開始直至土壤封凍都可以進行綠化施工。二是必須在夏季施工的綠化工程,應該使用容器苗,雖然當時投入大,但比起一般苗木死亡后重新補栽投入還是值得的。三是提高反季節(jié)栽植技術,例如,栽植前重修剪、搭設遮陽棚、噴施植物蒸騰抑制劑等等。
過分強調短期效果,不重視生長規(guī)律,往往是苗圃搬家式的種植,這種現(xiàn)象每一條道路都存在。過分強調當時的景觀效果,不考慮苗木成活率及空間生長,片面注重大量采用山地苗木、大規(guī)格苗木和全樹冠的大樹移植。不僅造成移植成活率低,成本增加,后期養(yǎng)護難度大,而且也破壞了原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其實樹木由小長成大樹這樣一個過程,也是景觀觀賞的一個方面,而且有些植物也正是需要觀賞它的幼苗階段。例如紅瑞木,隨著樹齡的增加,其枝干的紅色將逐漸消失,主要的觀賞價值在它的幼齡階段。
在許多道路施工過程中,路面施工完成后才進行綠化土方工程,這樣不可避免地造成土方拋撒,使嶄新的路面塵土飛揚,而且由于大型車輛需要在便道進行傾倒土方,便道被碾壓變形的情況屢屢發(fā)生。在道路路面完工前,土方工作應同時進行,避免路面損壞。土方進土量大,一是由于設計方面的原因,盲目效仿南方城市道路綠化,大量使用微地形。南方城市由于雨水量大,應用微地形是有利于排水,而在北方城市,尤其是太原市是全國有名的缺水城市,微地形非常不適合植物的生長。二是在最初的施工過程中土方量與路牙是齊平的,在綠化工程完成后,為了提高植物成活率,都是帶土球移植,又增加了部分土方量,植物再經(jīng)過幾年的生長,尤其是路心池的土方高度會高出路牙,造成澆水困難,從而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加大了后期養(yǎng)護管理難度。在這方面,大同路施工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后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機械進行取土。土方進土后,高度應該低于路牙15cm~20cm,綠化施工植物土球會帶入部分土壤,再經(jīng)過幾年后的生長,土面會繼續(xù)抬高,在達到土面離路牙10cm時為最佳位置。
水在道路綠化施工期間擔任著重要的角色,施工期間如果沒有水源,單靠水車澆水,人力、物力投入極大,效果并不好。而且在道路建成以后再進行管線施工,協(xié)調——破路——再恢復,將會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所以綠化業(yè)主單位在道路施工期間,應該積極與道路施工單位協(xié)調,在道路施工同時預埋管線,避免道路建好后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破路埋管,造成施工成本增加。而且一旦道路建成再破路施工,手續(xù)會更為繁瑣,需要協(xié)調解決的部門太多。
對于改建或提檔工程來說,管線施工難度較大,為了縮小管線施工范圍,盡量避免大面積損毀苗木,可以借助市政管網(wǎng)穿管。在市政管網(wǎng)的基礎上,跨路穿管,這樣既節(jié)省施工經(jīng)費,后期的維修也方便。另外,對于道路綠化過程中一些互通式綠化工程,因為多數(shù)趨于小塊的綠化面積,小塊綠地間穿插路面,大多沒有市政管網(wǎng)。這種情況可以采用過路頂管的方法,雖然成本大,但從長遠來看是非常值得的。
為了增強植物空間的景觀變化,某些道路綠化重點工程使用了微地形或者斜坡地形。據(jù)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林學鈺先生介紹,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地球缺水指標為“人均水資源量在500m3~1 000m3為重度缺水,小于500m3為極度缺水”。而太原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173m3,缺水程度極為嚴重,是我國主要缺水城市之一。綠化工程中微地形的處理使養(yǎng)護工作難度加大,對于這個嚴重缺水的城市來說是一道難題,雖然景觀效果好,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太原市道路綠化重點工程,具備建立風景林帶條件的地段,為了提高植物景觀的層次感,大部分進行了斜坡地形處理,坡度為3.0%,以40m~50m綠化帶計算,護坡高度一般為1.20m~1.50m。而護坡的處理往往也就是簡單的夯實處理,但卻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即太原市各地年降水日數(shù),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0mm的降水日數(shù),全年平均有80d左右。7月-9月出現(xiàn)頻率占45%,為最多;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mm的降水日數(shù),全年平均有27d。其中,7月-9月出現(xiàn)頻率占60%;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0mm的降水日數(shù),全年平均有15d,7月-9月出現(xiàn)頻率占68%;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mm的降水日數(shù),全年平均1.0d,7月出現(xiàn)頻率占60%,8月出現(xiàn)頻率占40%。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太原市全年降水量少,而且時間集中。這就造成集中的雨量,護坡容易被沖刷塌方。以濱河東西兩路為例,濱河西路乾澤苑小區(qū)段護坡,濱河東路長風街小學段護坡、水西關街省外貿(mào)小區(qū)段護坡,在雨季都出現(xiàn)過不同程度的滑坡,給市民的日常生活、生命、財產(chǎn)安全造成了危害。
要盡量避免使用微地形手法,利用植物本身的高低錯落,造成植物空間的景觀變化。一方面,對護坡進行技術處理,例如砌筑護腳。另一方面,利用新技術手法堆放生態(tài)袋。生態(tài)袋具有目標性透水不透土的過濾功能,既能防止填充物(土壤和營養(yǎng)成分混合物)流失,又能實現(xiàn)水分在土壤中的正常交流,植物生長所需水分得到了有效保持和及時補充,對植物非常友善,使植物穿過袋體自由生長。根系進入工程基礎土壤中,如無數(shù)根錨桿完成了袋體與主體間的再次穩(wěn)固作用,時間越長,越加牢固,更進一步實現(xiàn)了建造穩(wěn)定性永久邊坡的目的,大大降低了維護費用。柔性生態(tài)袋在充分考慮材料力學、水利學、生物學、植物學等諸多學科要求的前提下,對生態(tài)袋的厚度、單位質量、物理力學性能、外形、纖維類型、受力方式、方向、幾何尺寸和透水性能及滿足植物生長的等效孔徑等指標進行了嚴格篩選,具有抗紫外線、抗老化、無毒、不助燃、裂口不延伸的特點。
道路綠化施工中存在的以上五個方面問題,無一例外的都會給今后植物養(yǎng)護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道路綠化工程是一項具有生命的工程,與其他的建筑、安裝、裝飾等工程相比較有顯著的不同點。要根據(jù)實際的地理氣候條件、符合植物生長習性需要,科學進行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