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華語—非葛朗瑪?shù)乃季S型語言

2014-08-15 00:43:40范雨星
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2期
關鍵詞:語序華語語法

范雨星

(九江學院科研處 江西九江 332005)

華語—非葛朗瑪?shù)乃季S型語言

范雨星

(九江學院科研處 江西九江 332005)

語言的根本任務是達意表情。以反映思維過程的方法直接達意表情是思維型語言的根本特點,華語便是這種思維型語言。本文列舉了華語的十三項特點,對第一點做了論證和說明。

語言 思維 華語的特點

人是思維和言語的動物。人有了思維能力,便創(chuàng)造了語言,作為思維的主要形體和運作、儲存與交際的工具。思維同語言是靈與肉、神與形統(tǒng)一的有機體。思維雖然常常受制于語言,但從根本上說,它永遠是語言的主宰和靈魂。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其根本任務是達意表情。這意是思維的內容和結果,即思想;情是思維的色彩、態(tài)勢和方向,包括傾向和動向。這意和情可以是真善美,也可以是假惡丑;可以反映客觀現(xiàn)實,也可以不反映客觀現(xiàn)實;可以合乎邏輯,也可以不合乎邏輯。只要表達了意和情,準確些說,是表達了需要它表達的那份意和情,語言便完成了任務。人們通常要求語言真善美、合乎邏輯、反映客觀現(xiàn)實,實質上是對思維的要求。只是思維看不見也摸不著,便落到語言身上了[1]。

語言達意表情的任務是同一的。如何達意表情,基本上分為兩類:一是按照思維的本來面目,以反映思維過程的方法直接反映思維的結果——思想,以及思維的色彩和態(tài)勢——感情;一是利用語言自己的手段,用形態(tài)變化和形式邏輯的方法來表達思想和感情。前者是怎么想便怎么說,亦步亦趨,言隨意行;后者是想好了再說,合乎語法地說。前者可以叫做思維型語言,后者是語法型語言。這兩條原則常??梢曰ト?,因為語法(葛朗瑪GRAMMAR,指傳統(tǒng)的教學語法,不是格語法轉換生成語法之類中的語法。下同)本是思維運動的產(chǎn)物,只是后來鬧起了獨立性,成了語言結構與形式方面的主宰, 而且反作用于思維,逐漸成為使用者習慣的思維方式。反映思維過程的句子常常也合乎語法,按語法組織的句子也常常符合思維過程。但這是性質不同的兩條原則,是語言的分水嶺,各種分歧均由此產(chǎn)生,語言的特點也是由此決定的。

一、 華語的特點

華語以緊跟思維為根本法則、以反映思維過程為基本手段、以字為基本單位、以從題到解為基本結構型式。[2]其根本特點就是緊跟思維。由此決定了如下的特點:

1.緊跟思維的最佳手段莫過于忠實地反映思維的本來面目,它的運行過程。因此華語以思序為語序,語序成為最重要的手段。

2.以音形不變的字為基本單位。字就是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自然單位,是規(guī)整單一、表里一致(內部語言可直接用于表達,無須轉換)最適合華語的基本單位。

3.思維通常是從已知走向未知。這決定了華語組合的基本原則必然是從舊到新。從舊到新自然是后重前輕。以語序中的位置體現(xiàn)輕重是華語實踐中最重要的原則。

4.思維要求效率。凡是可以迅速聯(lián)想、理解和判斷的內容都可以不說。因此簡練是華語的一大特點。華語的簡練通常是思維的直接表現(xiàn),其實質是把思維用的內部語言直接拿出來用于交際。

5.為了和諧與協(xié)調,華語必須注意聲調之間的配合。為了音韻與節(jié)奏的需要,可以增字(包括重疊)減字,使用沒有意義的襯字。但是不用which、it之類的形式語、關系詞。

6.字以上的各級組合,包括詞組、句子乃至句群,只要意義一致與協(xié)調,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不加任何變化如同一個字似的地直接用于句中。它們的組合原則也相同,是一以貫之。

7. 句子是開放式的,定義模糊,界限不清句讀難定,其地位遠不如字詞和意群(段落)重要。雖然近代采用了標點符號,許多人并不認真。

8.表示既定性質的修飾語永遠放在被修飾對象的前面,沒有后置定語。這是華語語序和結構形式的一條重要的原則,也是有別于其他語言的一個鮮明的特點。

9.思維模式上有一必有二的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觀以及字的音形規(guī)整與單一,形成了華語多用對偶排比的特點,不僅提高了形式美,也大有助于省略和記憶。

10.結構上可伸可縮,次序上可前可后,理解上可此可彼,富于彈性和變化,是華語的一大特色,也是思維型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

11.文以氣為主(參3),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從氣質和品格的高度考察語言文字。語文應該體現(xiàn)人的個性和精神, 可論優(yōu)劣,難定正誤。

12.數(shù),在中國哲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語言中也有長足的反映。數(shù)在漢語中往往具有更多的含義。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兆億這15個數(shù)字和數(shù)的組織原則極其簡明方便。

13.文字的地位遠高于口語。因為信息交流是所有高級動物都具備的本能,鳥獸蟲魚都有自己的語言,只有文字為人類所獨有。這與輕視乃至排斥文字的做法截然相反,是中西語言學界明顯的分歧。

這十三項特點是筆者對華語的基本觀點。下面謹就第一點做些說明。

二、緊跟思維,思序決定語序

(一) 陳述句

(1)a.下雨了。 b.*雨下了①。

(2)a.雨停了。 b.*停雨了。

(3)a.刮風了。 b.*風刮了。

(4)a.風停了。 b.*停風了。

(5)a.起浪了。 b.*浪起了。

(6)a.浪靜了。 b.*靜浪了。

這六例為自然現(xiàn)象。a 都可以說,盡管主謂順序不一致,b 卻不能說。為什么?形式上無法解釋,從思維上便能看出原委。例(1),落下什么東西,一看是水滴,連續(xù)成片,于是知道下的是雨:下雨了?,F(xiàn)實中是雨滴在先而下在后,但人的認識過程不是那樣,話也就不那么說。(3),風不可見,可見的是刮的征象:樹葉搖動,塵土飛揚。先見到刮,然后知道刮的是風。(5),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那是漣漪。起伏越來越大,便是浪了。同理,人們只能先知有雨、風、浪,而后方知其停了、平了、靜了;不可能先知停了平了靜了,而后方知停的是雨、平的是風、靜的是浪。所以(2)(4)(6)的 b 都不能說。沒有那種思維過程,也就不可能生成那種句子①。

(7)a.到上海了。 b.上海到了。

(8)a.來客人了。 b.客人來了。

這兩例a b 都可以說,反映的都是同一事實,為什么說法不同呢?原來說(7)a 的乘客多半是路過上海,他們發(fā)現(xiàn)“到”了什么地方,一看是上海,于是“到上海了”。說b 的人則是以上海為目的地,心中早有了上海,一看到了,于是“上海到了”。(8),說a 的是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過程是:傳來敲門聲,有人來了。來的是誰?是常來串門的鄰居還是警察?不知道。開門一看,原來是客人。于是宣告:“來客人了”。說 b 的則是早已邀請了客人,正在翹首以待。一聽車馬和腳步聲,趕快出迎:“客人來了”。都鮮明地反映了說話人的思維過程。

( 9 )a. 豬喂蘿卜了。 b.蘿卜喂豬了。

(10)a.太陽曬我。(快拿把傘來。) b.我曬太陽。(這樣不冷了。)

(11)a.太太扶著丫頭進屋去了。 b.丫頭扶著太太進屋去了。

這幾例含有施事受事主動被動關系,但都不言自明。(11),a 顯然是對“你問太太么?”的答復,b 則是對丫頭的說明。太太和丫頭在一起,由誰出力扶著,自然清楚。既然清楚,何必羅嗦?語言運用的前提是正常的思維,正常的思維自會作出正確的判斷。華語植根于這個基礎之上是自然而然無可非議的。

(二)疑問句

(12)a.這是什么? b.*什么是這?

(13)a.那是誰? b.*誰是那?

(14)a.語素是什么? b.什么是語素?

(15)a.那邊說話的是誰?b.誰在那邊說話?

問者碰到一個客體,清對方解釋。自然的程序當然是先把客體指出來,然后發(fā)問。雙方面對面,用“這”和“那”最方便,還可以伴之以手勢。因此(12)(13)的a都屬常規(guī),正合思維過程。b則不然,因為腦子里不可能先有疑問,而后方有引起疑問的客體。但是(14)、(15)的b卻能說,為什么?那是因為他性子急,一不明白就問,疑問詞便搶在前頭脫口而出。但是馬上意識到人家并不知道你在問什么,于是趕緊說明。這時后面的內容已經(jīng)是對疑問詞的說明。既然是說明,當然清楚點好,再用“這”和“那”的便不適宜。因此(12)、(13)的b便沒人說。疑問詞打頭的句子表達一種較為迫切的心情,不僅符合思維過程,還帶出了思維的色彩,鮮明有力,因此常被采用。

(三)感嘆句

同疑問句類似的是感嘆句。一般的次序也是先說因之生感的客體,然后是感嘆。如果情感比較強烈,感嘆詞也會跑到前面。這兩種情況都符合思維過程,都可以說。

(16)a.北京真美啊! b.多美啊,北京!

(17)a.你給我出去! b.滾出去,你這壞蛋!

(四) 祈使句

祈使句表達主觀的愿望,更是說話人的思維過程:

(18)a.這果子你拿去剝皮去核煮爛了加糖給你媽吃,補補身子。(一個完整的過程。 層次分明,目的明確。)

b.這果子你拿去剝皮去核煮爛了給你媽加糖吃,補補身子。(加糖這事由你媽做了。)

c.這果子你拿去剝皮去核給你媽煮爛了加糖吃,補補身子。(煮這事也得你媽做了。)

d.這果子你拿去給你媽剝皮去核煮爛了加糖吃,補補身子。(你只拿走,別的全由你媽做了。)

e.這果子你拿去給你媽補補身子,剝皮去核煮爛了加糖吃。(只交代目的和方法,誰去做不管了。)

f.這果子你拿去吃,給你媽補補身子。

f不能成立是因為不可能有這樣的思維。如果有,便是思維不正常,成笑話了。這里說的是尚未發(fā)生的動作的次序,實際上是這些動作情景在大腦中預演時的次序,是不折不扣的思維程序,出口時再現(xiàn)了。

(五)“倒裝”與“移位”

有時句中的某些成分脫離常規(guī),人們叫它倒裝或移位,其實正是直接反映思維過程的結果。請看下面兩句話:

(19)廣闊的平原底下,橫的、豎的、直的、彎的,挖了不計其數(shù)的地道。

(20)咱們熱熱的來壺茶喝。

(19),人們在平原底下,無論挖掘還是參觀,首先接觸的只能是一個個具體的地道:橫的,豎的,直的,彎的。挖的或見的多了,這才得出“不計其數(shù)”的結論。語序準確反映了思維的程序。如果“復位”成“挖了不計其數(shù)的橫的、豎的、直的、彎的地道”,雖然合乎語法,卻象是做總結報告,被人嚼過的饃,不香了。

(20),首先想到的是需要點“熱熱的”什么東西,或取暖,或解乏,或提神??梢允且煌霚婊蜷_水。如果不是拉車的祥子,而是有幾塊大洋的現(xiàn)代派,還可以是一杯牛奶或咖啡??傊裁炊夹校灰恰盁釤岬摹?。這時發(fā)現(xiàn)了茶,便“來壺茶”了。這“熱熱的”是形容茶的么?是的。僅僅是形容茶的么?不對!豐富多了,把心理和氣氛都帶出來了。說“來壺茶喝”而不說“來喝壺茶”,因為先得來,茶來了以后才是喝。語言和思維如此合拍,對現(xiàn)實的反映如此精確,實在令人嘆服。老舍先生的語言那樣生動傳神,為人喜愛,奧秘也許就在這里。如果讓葛朗瑪來糾正一下,變成“咱們來喝壺熱茶”。豈不應了陳承澤先生八十多年前說過的話:“舉國文中有裨實用之變化而犧牲之,致國文不能盡其用”么?

(六)“主謂謂語句”

這種華語式的常用句型明白無誤地顯示出語序反映思維過程的特點。這一點呂叔湘早看到了。這里引用他舉過的一個例子和說過的一段話。

(21)這件事我現(xiàn)在腦子里一點印象也沒有了。

呂先生的話是:“有一類主謂謂語句的S1可以擱進P1(= S2 P2)作為里面的一個成分,仿佛是從里面提出來安在句子頭上似的。這當然不是事實,只是一種方便說法。實際上大概是先想到一個事物(包括人)就脫口而出,一面斟酌底下的話怎么安排。句子里面的語序,基本上反映思想的過程?!彼€特地加上一句:“這句話不但適用于這一類主謂謂語句,以下各例也都適用。”[6]遺憾的是這一卓見并沒有得到發(fā)揮和重視。

三、兩種語言的比較

大家不妨用中英兩種文字來做些簡單的比較。

(一)簡單句

比如“屋子里有人?!闭f這話的當然先知道有間屋子,然后才知里面有人。這件事用華語表達很自然,把那些表示相關意義的字按照認知的先后排列起來就行了。用英語說便很復雜。不能先說屋子,也不能先說人,必須先說有。這“有”也不能隨便出口,還必須先弄清是幾個人,單數(shù)還是復數(shù)。然后才能確定該說There is 還是 There are。也就是說必須把整個事物和過程了解清楚,然后才按照語法說出來。至于當初怎么認識,思維過程怎么樣,那是不管的。偶爾也可以見到There is后跟復數(shù)的句子,那是語法向思維做出的小小的讓步,嚴格地講,是不允許的。

又如:“這是什么?”發(fā)問的人當然先知道有個“這”,但不知道“這”是什么,才發(fā)問的。語序和思維完全一致。英語卻不能這樣,一說就錯,惹人笑話了。為什么?不合語法!必須說“什么是這”才行。又把思維過程撇在一邊了。句型只是語言的形式,不一定是思維的形式,也不可能包括思維的全部形式,當然更不能認為英語民族的思維形式會是那樣貧乏和單調。只是語法為了自己的方便,如此規(guī)范了。

(二)長句

語法型語言中的語序同思維脫節(jié),在復雜的長句中就更明顯了。請看這一句:

(22) Never did the sun go down with a brighter glory on the quiet corner in Soho,than one memorable evening when the Doctor and his daughter sat under the plane-tree together. Never did the moon rise with a milder radiance over great London, than on that night when it found them still seated under the tree, and shone upon their faces through the leaves.(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

顯而易見,這種句子是在有了完整的思想以后,按照語言表達的要求精心組織起來的。如果保留原來的語序,譯出來便是:

從來不曾太陽落下帶著一種更明亮的光輝照這幽靜的角落在蘇合,比起一個可紀念的黃昏,當醫(yī)生和他的女兒坐在梧桐樹下一起的時候。從來不曾月亮升起帶著一種更柔和的光輝照這偉大的倫敦,比起那個夜晚,當它發(fā)現(xiàn)他們仍然坐在樹下并且照亮他們面容的時候,從那些葉縫里。

這在中文就很糟糕,不合行文習慣,實際是不符合思維過程。因此中譯處理成:

一個令人難忘的夜晚,醫(yī)生和他的女兒同坐在梧桐樹下。晚霞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光輝燦爛地照臨蘇合這個角落。這一夜,他們靜靜地坐在樹下,月光透過枝葉照在他們的臉上。灑在偉大的倫敦城上的月光,從來沒有這么柔和、瑩潔。(《雙城記》,馬小彌譯)

(三)違背事實與判斷

英語不僅可以違反思維過程,還可以違背事實和常人的判斷。只要合乎語法,都可以成立。請看這一句:

(23) If all circles were large and this small triangle were a circle,would it be large?

假如所有的圓圈都很大,如果這個小三角形是一個圓圈,那么這個小三角形是不是很大?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Alfred Bloom一份試卷中的問句。他調查的人中,83%的美國人做了肯定的回答,而面對華語試卷的中國人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5%,其余大都表示不明白問的是什么。他的結論是:華語結構缺乏反事實標記,因而中國人不習慣于考慮純屬虛設的情況。語言結構上的不足導致抽象思維能力上的欠缺。這自然不能令人信服,于是引起一場爭論。我們不想對此作出評價。但是可以肯定中國人絕不會造出這樣的句子。即使出現(xiàn),也會被認為是病句,大腦有問題。面對這種句子的中國人,既不能接受三角形會是圓這種說法,又不能說人家大腦有問題,只有自認不明白了。

(四)言之無物

英語還可以言之無物:

(24)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這是喬姆斯基 N.Chomsky創(chuàng)造的名句。英語民族當然不懷疑它是句子。中國人只看英文,也會承認它是句子,因為這時用的是英語的即語法的標準。開頭大寫,后有句號,還有名動形副充當主謂定狀,當然是句子了??墒亲g成中文:

無色的綠思想在狂怒地睡覺。

盡管規(guī)規(guī)矩矩打上句號,中國人一看也會搖頭:這算什么句子!胡說八道!腦子有問題吧?反映不同是因為這時用的是華語的標準。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下面這些句子:

(25)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26)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27)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這些中國人千古傳誦的佳句,外國人一看也會搖頭:這算什么句子!純粹是詞語的堆砌!真是莫名其妙。主觀精神太強的可能就象馬爾一樣,認為漢語是“未開化的處于原始狀態(tài)的化石般的語言”了。再如:

(28)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白居易這首詞,外國人看了更是一頭霧水:“主語是什么?誰來?是物是人?是靈魂?是心境?是靈感?it,he,還是she?如果把這些疑問都回答清楚,這首詩還能存在么?如果用英語的語法來規(guī)范漢語,漢語還能存在么?”可見差距就是這么大[3]。

四、不合思維的華文句子

中文中有沒有不合思維的句子呢?有,而且不少。大概有三種情況:一是翻譯作品,把外文的表達方法硬搬過來了;二是外國書讀多了,跟著學了; 三是語法觀念太深,認為只有照語法寫才正確,因而象寓言中那位到了邯鄲的燕國人,走不好自己的步子了。下面各舉一例,請看是不是這么回事。

(29)他十分清晰地回想起他不得不違反自己的本性而三番四復地說謊和欺騙的那種情形。他尤其清晰地回想起他不止一次地在她的臉上看出了她對于這種不能不說謊和欺騙的情形所感到的羞恥。而且他體驗到自從他和安娜秘密結合以來就時常浮上他心頭的那種奇怪的心情。(《安娜·卡列尼娜》人民文學出版社,周揚譯)

大家試試換個譯法:

渥倫斯基陷入沉思,他同安娜秘密結合以來的往事一一涌現(xiàn),如在目前。他曾言不由衷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謊和欺騙。他也不止一次地從安娜臉上看出,對于這種身不由己的說謊和欺騙,她同樣感到羞恥。這些日子不時襲來的那種奇怪的心情不禁浮上心頭。

下一個:

(30)如今知道以西方人而加入日本國籍,介紹英國文學的小泉八云其人,已經(jīng)為數(shù)不多了。(馮亦代,《讀書》,1991年8月)

試比較:

一個西方人,加入日本國籍,介紹英國文學,這就是小泉八云,如今知道他的人已經(jīng)為數(shù)不多了。

再如:

(31)學好了語言知識應當一定產(chǎn)生的效果是增強對語言的更敏銳更準確的鑒別力和鑒賞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張志公《現(xiàn)代漢語》上冊4頁)

在華語中,放在前面的修飾語只能表示既定的性質。這種組合本身便表明鑒別力和鑒賞力已經(jīng)更敏銳更準確了,還增強什么呢?如果換種說法,就符合華語習慣,大概也是作者的本意了:

學好語言知識應當產(chǎn)生而且一定產(chǎn)生的效果,是增強對語言的鑒別力和鑒賞力,使其更敏銳、更準確。

這三例都出自名家手筆。他們學識淵博,著作等身,都是有資格給語文老師的老師上課的人。這自然是白璧微瑕,但也不能不承認是違背華語習慣,不足為訓的。

華語能夠容忍不合思維的句子,是由于它特有的彈性,只要言之有物能夠理解便可以了。 比如“你的鉛筆的有?”這種日式中文,中國人也是一聽便懂。因為他馬上抓住“你”、“鉛筆”、“有”這幾個字,成為“你,鉛筆有嗎?”這句話。至于多了“的”字,少了“嗎”字,有什么要緊?大家自己不也是常常省略少說,帶些毫無意義的口頭禪么!

五、結語

華語反映思維過程的特點是與生俱來,對這一點的闡述也是古已有之?!洞呵?僖公十六年》便有這樣一句話:[4]

(32)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

《公羊傳》的解釋是:“曷為先言隕而后言石?隕石記聞。聞其稹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把語言順序同思維過程的關系說的再清楚不過了。當然,這句話也可以說成“五石隕于宋”或別的樣子。那是知道這件事再告訴別人的時候。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說法。但那已不是最初的語言,而是二手貨,依據(jù)的已經(jīng)不是初見隕石時的思維,而是后來人自己大腦再加工的結果即另一種思維了。

因此,人們說的“神攝”、“神而明之”中的神,“意合法”中的意,“心直口快”中的心,不是什么神秘莫測難以言明的東西,而是大家都知道的思維。如果說字是一顆顆珍珠,語言是由這種珍珠串成的鏈條,那么串接珠鏈的線便是思序,是人說話寫作時的思維。

正是:華女生來自有緣,亦步亦趨邁珠蓮;嫁與思維人不識,強作紅娘一百年。

[1]范雨星.語言、思維與邏輯關聯(lián)探析[J].九江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3(3):87.

[2]范雨星.自由與隨意[J].九江師專學報, 2002(3):67.

[3]王蒙.舊體詩的魅力[J].讀書, 1990(3):82.

[4]春秋三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176.

注釋:

①“雨下了”在特定情況下也可以說,如盼望已久或深怕會下的旱澇時期:“雨下了”或“雨又下了!”“雨,終于下了!”

(責任編輯陳平生)

2013-12-17

范雨星(193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言學。

H 0-05

A

1673-4580(2014)02-0083-(06)

猜你喜歡
語序華語語法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34
跟蹤導練(二)4
KEYS
Keys
語序類語法填空題的解題技巧
Book 5 Unit 1~Unit 3語法鞏固練習
as引導狀語從句的倒裝語序
新加坡華語的語音與流變
漢韓“在”字句的語序類型及習得研究
華語大片經(jīng)典改造的迷失與救贖
電影新作(2014年5期)2014-02-27 09:14:42
乃东县| 高尔夫| 思南县| 楚雄市| 临桂县| 龙里县| 廉江市| 涡阳县| 宜兴市| 湘西| 台中县| 富蕴县| 池州市| 江津市| 屏东市| 武安市| 汾阳市| 诏安县| 内乡县| 平舆县| 蓬安县| 昌都县| 鄯善县| 包头市| 原平市| 聂拉木县| 柳林县| 丹寨县| 墨竹工卡县| 金昌市| 扎囊县| 巢湖市| 子长县| 汶川县| 佛山市| 山东| 婺源县| 衢州市| 周宁县| 松江区| 凌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