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小平
語文課改總是呈曲線螺旋上升態(tài)勢:有前進,有停滯;當一種傾向出現(xiàn)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在一線教學中,我們常常感到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和諧,而是經(jīng)常發(fā)生矛盾沖突。筆者認為,無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不可小覷,根據(jù)不同的教材,把握文章的脈絡,順應學生的特點,定能讓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xiàn)“雙贏”。下面以國標本第十一冊第六單元中的《錢學森》為例進行剖析。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通過感悟體會科學家錢學森的拳拳愛國之心,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文章語言簡潔、樸素,通過人物語言體現(xiàn)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形象,教學時抓住錢學森說的兩段話,對理解人物的思想、把握人物的形象很有作用。
一、一度參悟,慢嚼錢學森念國之“傻”
課文的第二小節(jié)講的是錢學森在美國生活富裕,工作條件優(yōu)越,而他卻時刻想著祖國,想早點回去報效祖國。
課景呈現(xiàn)1:
師:請大家讀一讀整個小節(jié),說說這一小節(jié)講的是什么?
生:錢學森在生活富裕、工作條件優(yōu)越的情況下卻想著回國效力。
師:聯(lián)系整個第二自然段,你們認為錢學森傻嗎?為什么?
因為有了前文的學習,再聯(lián)系當時的中國現(xiàn)狀,1935年左右,中國的局勢很動蕩、很混亂,而且搞科學研究的條件很缺乏。學生分成兩派:一派認為錢學森很傻,理由是他在外國很受器重,而且有這么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對于一個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來說,這些東西是很需要的;另一派認為錢學森不傻,他到美國學習,本來的目的就是很明確的,用自己所學回國后為國家作出貢獻,而且當時落后的中國的確需要像他這樣的人才。又有人補充,“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作為一個中國人,把自己所學為祖國效力,理所應當。
師:是啊,錢學森也正是這樣想的,所以說他是——(板書)身在美國,心系祖國呀。再次讀讀他的話,你讀出了什么呢?
生:“我是中國人?!卞X學森一直這樣對自己說,說明他時刻沒忘記自己的使命,想要報效祖國。
生:“我是中國人?!逼鋵嵨覀兌际侵袊?,都應該擁有錢學森這樣的愛國情懷。
生:錢學森真是好樣的!讀了他的話,我覺得錢學森太偉大了,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師:此時,你還覺得錢學森傻嗎?錢學森的想法和做法的確深深震撼了我們每一個人。你們的話語也讓我讀懂了你們心中的驕傲。來,帶著這種感情,讀讀錢學森的話。
生群情激昂。
師:是啊,當今社會物欲橫流,很多人追名逐利,忽略了最應當具有的鄉(xiāng)結(jié)!老師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講的就是一些“海歸派”和“海鱉派”,由于各人的價值取向不同,面對人生岔路口時的選擇也完全不同,當然他們的發(fā)展也不一樣。在當時這樣的情況下,錢學森還能清醒地認識到并做出這樣的選擇,不得不令人心存敬意!來,把我們的崇敬也放進去讀一讀。
生讀。
師:你覺得此時的錢學森是怎樣說這句話的?
生:慷慨激昂。
生:毅然決然。
生:堅定。
……
課景小思1:
如何弘揚語文的人文性,用高尚的情操教育人、感染人;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披文入情,與文本同呼吸、共命運;如何由“走近文本”到“走進文本”,這是教學的重難點。老師在課堂上要抓住學生共疑的“癥結(jié)”,因勢利導,以一個詞、一句話引領學生參悟并有所參透。
老師的話既是導語,又是點撥,常常會起到助推作用,讓學生在直面文本時與文中的人物進行心靈的近距離對話,產(chǎn)生情感共鳴,然后再讀。學生的情是真摯的、發(fā)自肺腑的;這樣的課堂是真實的、有效的。
筆者認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蘊涵于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卻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在課堂中,語文的工具性是時時應該把握的,但它的人文性也不能忽略,把它作為一個裝飾性的“花瓶”,將違背我們的內(nèi)心法則和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的。
二、二度參悟,細讀錢學森效國之“切”
課文的第三、四兩小節(jié),講的是在新中國誕生的第一個中秋夜,錢學森和中國留學生興奮地談起自己的去從,飽含深情袒露心跡,渴望回到祖國去。筆者還是抓住錢學森的一段話讓學生談體會。
課景呈現(xiàn)2:
師:讀一讀,聯(lián)系上文,這段話是錢學森對誰說的?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回答。
師: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中秋節(jié)呀。他為什么要說這樣的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因為錢學森從祖國解放中看到了希望。書上說“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發(fā)強烈起來”,從中我感受到錢學森回國的想法一直在心中,他總想找個機會和那些在美國留學的留學生袒露。
生:祖國解放了,他覺得這是祖國最需要他們的時候,所以說“我們應當回去的”。
師:把“應當”換一個詞,就是——
生:應該,必須,理所當然的……
師:真好!從這一個詞你讀出了什么?
生:錢學森覺得到美國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報效祖國,這是留學生的責任!
師:好一個責任呀!
師:“祖國現(xiàn)在是很窮”。把這個“是”去掉,句子也通順,這個“是”放在這里有什么用意嗎?
生:中國剛剛解放很貧窮,但只要像錢學森這樣的人才回去建設,祖國的未來肯定不會窮了!
生:這里可以看出錢學森態(tài)度很誠懇,并且迫切希望別的留學生能和他一樣,用自己所學報效祖國!
師:老師想告訴你們,其實后來的很多事實都證明,錢學森不僅說到做到,而且回國后,的確為中國的導彈事業(yè)上作出了貢獻,證明了錢學森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F(xiàn)在,能夠把你們體會到的這種感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嗎?endprint
生讀錢學森的話。
……
課景小思2:
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在這里得到最佳的彰顯和詮釋。課堂中,引著學生向文本的最深處潛游,理解文本內(nèi)容,內(nèi)化人文感悟,讓學生走進文本世界,心與心相擁,情與情共融,語文學習成了難以遏制的情感旅程,成了語言與生命同構共生的生命旅程。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次次在字里行間徘徊咀嚼,設身處地地想象錢學森的所說所做,透過一個簡單的“是”,透過一個普通的“應當”,參悟到錢學森的人格力量。
學生是一股最有潛力的活泉,只要把住文本特點,順應學情,給他們創(chuàng)造與文本交融交流的機會,他們的潛力就會得到挖掘。
三、三度參悟,嘆讀錢學森回國之“艱”
課文的第五小節(jié),沒有直接寫錢學森,而是用一個美國海軍高級將領的話,從側(cè)面展現(xiàn)錢學森的魅力。筆者讓學生先讀一讀,說說主要內(nèi)容。
課景呈現(xiàn)3:
師:五個師是個怎樣的概念?
生:我知道一個師有10000人,“五個師”就有50000人!
其他學生不禁發(fā)出驚訝之聲。
師: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錢學森真了不起!
生:他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生:我覺得我也很驕傲!作為中國人很驕傲,也為中國有這樣偉大的科學家驕傲!
師:把這句話讀一讀,讀出你的感受。
師:什么是“絕不能”,為什么不能讓他“離開美國”呢?
生:因為錢學森太厲害了!因為美國人覺得,只要錢學森離開美國,不管為誰服務,都會對他們構成威脅!
師:說得多好呀!所以,你覺得這位美國將領會怎么說這句話呢?
生:斬釘截鐵。
生讀美國將領的話,有自豪,有蔑視。
師:他們這樣說,想象一下,他們會怎樣做呢?
生:會把他關押起來,軟禁起來。
生:封鎖交通要道,不讓他出境。
生:給他加薪。
生:誘惑他,讓他留下來。
……
師引讀:“然而,錢學森回國的決心一刻也沒有動搖過。”……
補充資料:在周總理的安排下,他終于踏上了歸國之旅。
生:齊讀第一節(jié)。(這一節(jié)講的就是錢學森在歸國途中,歸心似箭)
……
課景反思3:
所謂的“一葉知秋”,在課堂上,讀著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引領學生悟讀文字,品讀語段,感悟人格魅力,讀中想象并體味。錢學森對祖國的愛戀、回國的艱難、報效祖國的情切,盡在人物的語言中得到恰到好處的表達?!把哉Z知冷暖,字詞有溫度”,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我們分明觸摸到了錢學森的愛國情已經(jīng)深深地在學生的心中扎根。在學生的品讀中,“沉寂”的語言符號轉(zhuǎn)化為學生心中“有血有肉”的形象。通過語言的張力,聆聽到語言背后所蘊藏著的人物的呼吸和脈搏。把一個簡短的話讀出韻味,讀出人物鮮明的個性,這是把書讀“厚”讀“豐實”;讀一個詞,想象一個畫面,如“絕不能”想象美國為了留住錢學森所做的一切,這是把書讀向縱深,讓情境豐滿,適當吸納和遷移,豐富學生的腦容量,增強語言的生命力。
語言訓練永遠是課堂教學的支撐點。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為更好地理解文章人物、參悟人格魅力搭建有效的平臺。語文教學離不開“工具性”,但不能停留于“工具性”,必須升華到“人文性”,讓學生學會思維,形成思想,讓學生體會并內(nèi)化情感。這是對語文教學的教育學意義的全方位理解,這是現(xiàn)階段提倡的“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根本所在。
工具性和人文性永遠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舍一并不能求全,兩者不能偏廢,但絕非刻意把它們進行等量交換,只要運用適當,他們就一定能夠和諧共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