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驊
鄧演達(1895—1931,一說為1897年出生),又名策成、仲密,字擇生,廣東惠州人。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鄧演達堅決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支持農民運動,和加入國民黨的中共黨員立場接近、配合默契,逐漸成為國民黨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30年自歐洲回國后,他又組建第三黨,策劃直接針對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的軍事行動,引起蔣介石的忌恨,最后被暗中殺害,年僅36歲,可謂英年早逝。但他具有突出的人格魅力和才華,這使得他擁有獨特的領袖魅力,分別表現(xiàn)在他的三種氣質上:軍人氣質、思想家氣質和革命氣質。
軍人氣質:戎馬生涯、身先士卒
現(xiàn)存的鄧演達照片,大多著軍裝,氣宇軒昂,英姿勃發(fā),這和他戎馬一生的人生歷程確實相吻合。如黃埔軍校初建時,鄧演達代理教練部主任,并兼任學生隊總隊長,他注重軍容風紀,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對學生則嚴而不苛,威而不猛,態(tài)度誠摯,深得黃埔學生的信任。
不僅如此,在鄧演達的軍人生涯中,每逢戰(zhàn)事,他總沖鋒在前,即使身為指揮官,也經(jīng)常親臨戰(zhàn)場第一線指揮作戰(zhàn)。鄧演達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出不畏犧牲、勇往直前的軍人氣質,贏得了將士們的衷心愛戴。
1923年11月,時任團長的鄧演達率第三團在左翼迎擊來犯的陳炯明部。經(jīng)過一天一夜激戰(zhàn)后,鄧演達率部全線出擊,將敵人擊潰。這次戰(zhàn)役頗為激烈,傷亡較大,敵軍偽造假情報在香港報紙刊登:“第一師健將鄧演達,已在東江作戰(zhàn)陣亡,粵軍第一師喪失了一員青年有為的健將,從此必衰弱不振,孫軍不足畏矣。”由此也可見陳炯明部對鄧演達十分忌憚。
北伐期間,鄧演達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隨軍出征,一路參與指揮賀勝橋戰(zhàn)役等,兵鋒所指,所向披靡。1926年9月,鄧演達以攻城總司令的身份三次指揮攻打武昌城,尤其是第三次攻城,戰(zhàn)況異常激烈,鄧演達直抵城下,結果所騎戰(zhàn)馬被流彈擊中倒地,有一顆子彈從他左肋下穿過,幸而未受傷。
鄧演達早年征戰(zhàn)南北,又在黃埔軍校執(zhí)教有年,這使得他的追隨者中,不乏軍事領域的名將,如在北伐時和葉挺齊名、抗戰(zhàn)時與日軍奮勇作戰(zhàn)的第三黨重要領導人之一黃琪翔將軍,就是典型代表。1929年11月黃埔革命同學會成立于上海。領導人鄧演達成為反對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的一部分黃埔學生的聯(lián)絡中心。這些黃埔學生多數(shù)是手握兵權的軍隊軍官,能對蔣介石構成實質性威脅,故蔣介石處心積慮必置鄧演達于死地。
思想家氣質:見解獨到、理論系統(tǒng)
鄧演達不僅在軍事上是一員驍將、健將,而且思維縝密,理論功底深厚,富有思想,每每能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作出深刻的分析,見解獨到,因而能夠吸引一大批志同道合之士跟隨他。
鄧演達一生好學,青年時期四處求學,每入學校,必孜孜苦讀,這使得他的理論素養(yǎng)也迅速提高。1909年鄧演達剛滿14歲,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全班同學數(shù)他年紀最小,但他的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1912年,鄧演達插班入讀廣東陸軍速成學校,一如往昔刻苦攻讀,和他同住一房的郭冠杰回憶稱其“為性純潔,不慕榮利,好讀書,學校的一切學術科也能悉心研究,每試必名列前茅,經(jīng)史子集無不讀”。1917年春,鄧演達以優(yōu)等生的資格,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這一時期,他還苦修德文,這為他以后赴德探尋救國真理奠定了基礎。自保定軍校畢業(yè)后,鄧演達投身革命,四處征戰(zhàn),但他從未停止自己的思考,尤其是第一次國內大革命失敗后,鄧演達被迫出國,他更是如饑似渴地借鑒西方經(jīng)驗,探尋中華民族追求獨立富強的良方,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鄧演達一生服膺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但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好讀書、勤思考的鄧演達也提出了他自己的系統(tǒng)主張,即“平民革命”論。鄧演達的“平民革命”進一步詮釋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以“平民政權”對應“民權主義”,以“土地國有”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來對應“民生主義”。
鄧演達后期,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喚起民眾的革命熱情,一直筆耕不輟,僅回國后到被捕的15個月時間中,發(fā)表的政治論文和起草的文件宣言有20余篇,近20多萬字。由于鄧演達是一位充滿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革命志士,因而他的文字說理透徹、氣勢磅礴、充滿激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直到1931年6月,鄧演達在被捕的前兩個月還撰寫長文《怎樣去復興中國革命——平民革命?》,明確將中國革命歸結為“平民革命”。鄧演達的“平民革命”理論,就令有才子之稱的章伯鈞深為折服,章伯鈞后來還將這一理論進一步發(fā)揚,成為第三黨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的主要指導思想。自成體系、富有說服力的思想理論體系,是鄧演達身邊追隨者眾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革命氣質:忠誠奮發(fā)、意志堅定
鄧演達最能吸引追隨者的地方,除了他的軍人氣質和理論素養(yǎng),最關鍵的是他對革命事業(yè)的一顆忠誠、堅毅之心。
可以說,鄧演達的一生都獻給了中華民族的革命事業(yè)。鄧演達14歲時,就在革命元勛鄧鏗的介紹下加入同盟會,從此踏上革命征途,終生不渝。1923年6月,奉命拱衛(wèi)孫中山大元帥府。孫中山授予28歲的鄧演達為少將參軍職務,并贈親筆題字、照片及手書對聯(lián)“養(yǎng)成樂死之志氣,革去貪生之性根”,足以說明孫中山先生對鄧演達的高度信任。后鄧演達流亡歐洲時,常常以犧牲的革命同志來激勵自己,他在寫給夫人的家信中說:“我每每想起從前一般的相識、同事、同志,多少已經(jīng)為國家為人民為職務犧牲了他們的生命,唯有我一個人現(xiàn)在還躲在外國研究,不能同死在一堆,我心里頭實在難過。人生總是要死一次,不過要為人民為大家去死才能夠死得得當就是了?!边€說:“以后如果回去,就只有一直做到死為止,絕不至于想東想西的了?!笨梢哉f,鄧演達早已經(jīng)做好了為中華民族的革命事業(yè)而貢獻生命的準備。
難能可貴的是,鄧演達雖屢遭挫折,但一直保持著對革命事業(yè)的高度熱忱和忠誠。
鄧演達對革命事業(yè)的矢志不渝,令他身邊的諸多朋友、同志都為之感動,甚至包括蔣介石的親信部下。因此,當1931年8月17日鄧演達不幸被捕后,正在江西“剿共”的陳誠當即于23日電請蔣介石,“請為國惜才,從寬處理”。陳誠甚至準備為鄧演達之事而離職赴南京,他稱自己營救鄧演達“全為革命前途著想,非盡為友誼”。鄧演達罹難后,陳誠痛惜萬分,他在寫給夫人的家信中說:“擇兄為革命而死,為中華民族而死,為世界弱者而死,死得其所矣!”陳誠當時已經(jīng)成為蔣介石的心腹愛將,但他和鄧演達同為保定軍官學校的學生,1923年5月,鄧演達任粵軍第一師第三團團長時,陳誠當時為副官,親眼目睹鄧演達的勇猛作戰(zhàn),對鄧演達了解頗深,深知鄧演達忠誠革命,這才不遺余力地為營救鄧演達而奔走,并在鄧氏遇害后痛惜萬分。
(責任編輯:武學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