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漢
人一生會相遇許多令人懷戀的事情,但是能讓你刻骨銘心又讓你回味無窮的難忘經(jīng)歷,則屈指可數(shù),而登上渤海灣樂亭菩提島,就是我值得追憶的一次行程。
甲午年五月,接到一個非同尋常的邀請,我從豫西南大地來到了被稱為北京后花園的唐山灣國際旅游島,也是華北第一大島的菩提島。當(dāng)一踏上這片只有2.09平方公里的土地之時,我就感受到了一縷佛光照臨了整個身心,人一下子就被那“緣起性空”的佛教名言所籠罩,仿佛放下了一切追名逐利的欲望和貪念,忘掉了一切虛無的追捧和遙不可及的妄想,回歸自然本真,正如弘一法師所推崇的“絢爛之極終歸于平淡”。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世間萬物。一旦心態(tài)淡然,對一切都看得開,那人就會在平常而又平靜的氛圍中享受著生活的愜意。
是的,正是這種少了勢利多了道義的友情,才是我們這些散居天南海北,只能交游于網(wǎng)絡(luò)上的作家、文友相聚在這個不平常的地方。這一切應(yīng)該歸功于東道主——鑒君先生。
鑒君先生也,系河北樂亭人氏,曾官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須貌不驚人且有燕趙風(fēng)范,身不高大卻敢擔(dān)當(dāng)?shù)懒x。十六年前辭職下海,立志開發(fā)菩提島等三島,短短十多年過去,投資近百億把這片頹廢荒涼的島嶼建成了具有國際影響的4A景區(qū),也許這也是一份佛緣。
在鑒君先生的相陪下,我們拉開了游歷菩提島的序幕。
菩提島原名石臼坨,唐王李世民東征經(jīng)此在島上駐蹕十九日,因名十九坨,后來,人們?yōu)榱思o(jì)念他,在島上建了一座駐蹕亭。全島以四周隆起中部低洼酷似石臼而稱石臼坨。因為地勢低洼,雨水落下后不易流走,所以相鄰的三座島嶼中,她是淺水層唯一有淡水的地方。據(jù)鑒君先生講,菩提島之名是后來所得,源于島上生長著四百多棵菩提樹得名。據(jù)說,這種菩提樹很有來歷,相傳,佛祖釋迦摩尼修煉,即是在這菩提樹下,由其遮護扶持以至涅槃成佛的,從此這菩提樹好像也沾染了佛性,被后人稱為神樹、圣樹。因其是熱帶、亞熱帶的樹種,在北方實屬罕見,目前也只有北京的紅螺寺和潭柘寺各有少數(shù)幾株。有佛家梵文偈語中曾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等,由此可見非同一般。還有史料稱,菩提島是一風(fēng)水寶地,有遷徙的候鳥來往經(jīng)此落下種子,才使這種稀缺的圣樹落戶在此。這也充分印證了這塊土地富有非凡的靈動之氣。
這天上午的陽光正好,我們一行帶著種種新奇和疑問率先走進了菩提島文化苑。這里融合了古往今來的文化傳承,大殿內(nèi)迎面的一幅宏闊的《心經(jīng)》可茲作證。嚴(yán)格說,《心經(jīng)》并非是誰寫的,而是釋迦摩尼佛所說。早在2500年前,出生于印度的釋迦牟尼佛頓悟真諦,為眾生講法49年,后佛陀弟子把佛陀所講整理成冊,這便成了佛經(jīng)?!缎慕?jīng)》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般若部里面一部心經(jīng),它言簡意賅,寓教于理,論斷精辟,喜聞樂見,被大眾所推崇,過去稍通文墨的人大多都能背誦,之后傳向海外,目前就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都通曉《心經(jīng)》。它告誡人們須六根清凈,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到達(dá)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煉中最神圣的準(zhǔn)則,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是無與倫比的規(guī)范。這些說辭富有哲理,深邃而玄妙。接下來瀏覽了溫潤純凈的漢白玉雕像、形態(tài)各具的根雕和各種功力深厚的名人字畫,從這脈脈躍動的氣息里讓人品嘗到了藝術(shù)的饕餮盛宴。最讓人痛惜的是后墻壁上鑲嵌著的那幾百尊羅漢石刻像,有不少頭部、臉型被毀,露出的是殘損的模樣和畫面,這是十年浩劫帶來的無法彌補的損傷。
如果說文化苑里容納交匯著新與舊、古與今的節(jié)點,而潮音寺和朝陽庵就充分展現(xiàn)了歷史的滄桑和歲月的流變。遠(yuǎn)的不講,就說這潮音寺三字就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潮音,顧名思義是在海上聆聽大潮的聲音,它給人以鼓動、奮起、向上的力量。走近潮音寺,古樸莊重肅穆的氛圍撲面而來。且見山門處,書寫有蒼勁古雅“大海潮音”四字,上聯(lián)為:佛法本無邊,努目低眉,度沙婆眾生,苦惱胥成極樂界;下聯(lián)為:菩提應(yīng)不住,白蓮青石,看海千萬傾,莊嚴(yán)重滿袛陀園。中間的天王殿上懸梁吊柱,盤龍斗拱,有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站立一旁,楹聯(lián)云:涌坐太平洋,澤普五洲功德水;現(xiàn)身共和國,光垂萬劫吉祥云。那后殿排列著數(shù)十尊形態(tài)各異的銅像,墻壁上有青石雕刻的五百羅漢像,各個形神兼?zhèn)淝蓨Z天工。提起潮音寺還有一段難忘的記憶。據(jù)史料記載,從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年)開始,法本和尚帶領(lǐng)眾僧勤苦化緣墾地種谷耕作稼禾,伐木采石海邊曬鹽,有了積蓄后,自運備料傾其所有修建寺廟,歷經(jīng)漫長27個年頭的施工建設(shè)。法本,俗名姓郭,名醇誠,天津?qū)幒颖碧寥?,道光十九年?839)生。他原本生于一個窮苦漁民家庭,19歲為逃婚出家京北紅螺山古臺寺,成為曹洞宗正宗傳人……大師不幸于民國六年(1917年)飛升圓寂。其后,他的弟子真空繼承他的遺志,又經(jīng)17年艱苦的后續(xù)工程,終于實現(xiàn)了法本大師的夙愿。由此延續(xù),潮音寺香火鼎盛,晨鐘暮鼓,誦經(jīng)詠佛,氣勢非凡,成為名聞京東的佛家圣地。
遺憾的是名噪一時的潮音寺,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不幸多次慘遭炮擊,廟宇大部被毀。盛極一時的石臼坨島,伴隨著潮音寺的毀壞而銷聲沉默?!拔幕蟾锩逼陂g,潮音寺又遭浩劫,前、中大殿均被拆除,只有后殿得以幸存,但殿內(nèi)四壁石刻的五百羅漢的頭部被鑿毀。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便是按原樣修復(fù)的東西配殿的幸存的后殿遺跡。如今,我們懷著朝覲的心緒走進潮音寺,在寧靜的大殿里,似乎可以隱隱地聽到那凄婉的潮音在發(fā)出不倦的聲響,并提示我們不忘國恥、不忘歷史。尤其是在眾多的楹聯(lián)中體悟到當(dāng)年島上鼎盛之時的佛教文化,給我們的思想里平添了旺盛的民族豪情和悲壯奮發(fā)之氣。實際,走近佛祖,就是想尋找一種和心靈契合的寄托,在這濃重的佛教文化洗禮下,煥發(fā)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相對于潮音寺的建筑歷史,朝陽庵要早一些,當(dāng)年的朝陽庵又名觀音堂,原寺廟是由明朝萬歷年間臨濟宗顯光上人在菩提島上披荊斬棘始建。1796年其八代傳人智元重修,遺憾的是,還沒等修葺完善,他便身先圓寂,“其徒慧辰,繼其衣缽,盡其所有,以終其志”。直到1838年重修工程才告竣工,香火鼎盛,傳至靜安,卻因年久失修,逐漸成為殘垣斷壁。到清光緒十年(1884年)且僅殘存遺址了。早年被毀的朝陽庵,目前在島上的舊址遺存共有兩處,一處距潮音寺東南數(shù)丈的大桑樹下,現(xiàn)存有一塊石碑,另一處是在潮音寺北半里處,其遺跡已蕩然無存,只余斷碑殘碣淹沒在荒草叢中,如今要是仔細(xì)辨別,其碑文仍清晰可見:那是清乾隆五十一年當(dāng)?shù)嘏e人所書的《朝陽庵碑記》,只是多處文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顯得模糊不清:“樂邑濱于海。其西南五十余里,有坨在海中,其形如臼,故名石臼坨……坨之中梵宮鼎時,而觀音庵為最。住僧智元,余之法兄即慧辰之師也,自幼時落染于此,足不履城,苦志參修?!?”另外,在一片青蔥的綠樹掩映下,有塊“石龜馱碑”的殘碣仍佇立著,經(jīng)歷了多年的風(fēng)雨的剝蝕和吹打,昭示著朝陽庵歷史的滄桑。該碑造型古樸,碑體細(xì)滑,碑文刻制精致,字字有姿。整個石碑主要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組成。由于碑首常以螭首雕飾,故又稱“螭首龜趺”。“螭首”是龍的九子之一,而人們常誤稱它是龍頭。碑身則是整個石碑的主體,主要用來雕刻文字,而碑座則是一只大石龜,它負(fù)重昂首背負(fù)幾十噸重的巨碑,精神抖擻地凝視著遠(yuǎn)方,好似在波濤浪谷中顛簸,使人感到那石龜正借助于海水的浮力,頑強奮力一路前行。endprint
據(jù)說,那馱碑的石龜叫“赑屃”(音bìxì),是龍的第九子,力大無比,能馱三山五岳,常橫行江海興風(fēng)作浪。大禹治水時,便讓它推山挖溝,為人類服務(wù)。洪水治后,大禹怕赑屃惡習(xí)不改,去禍害民眾,于是便用一塊特大的石塊壓在它的背上,石碑上刻有它在治水過程中的功績,這樣使它永遠(yuǎn)也不能亂動了。實際上,赑屃本不屬龜類,只因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龜”,并一直這樣叫下來。由于它擅長負(fù)重,頗受中國歷代帝王的器重。試想讓這位龍的兒子來馱“天子”之碑,確實是最恰當(dāng)不過的事情。
不過,面對這塊巨大的石碑,我不禁要問:在當(dāng)時刀耕火種的年代,也沒有起重機等先進設(shè)備,這樣的巨型石碑究竟是如何豎立在石龜身上去的呢?后聽導(dǎo)游介紹,傳說明代明成祖為他父親朱元舜建碑時,因龜趺太高,施工人員無法把巨碑立上去。一天晚上,這位皇帝夢見一位神,神傳他一立碑秘法——“龜不見碑,碑不見龜”之招數(shù)。第二天,皇帝傳訊施工人員。于是大家便運土,把石龜埋起來,然后順土坡將石碑拉上去,待碑立在龜上后,再將龜上的土運走。此后,據(jù)說人們便采用這種“堆土法”來立碑了。也許,朝陽庵的這塊石碑就是使用的“堆土法”立起來的。站立新址朝陽庵大殿的觀音像前,我以虔誠之心焚香燃燭,默默為這位慈祥的智者頂禮膜拜,祈禱祝福。同時也在思索,假若不是開明盛世,何有當(dāng)今朝陽庵的興盛?不是一代代仁人志士的搶修、重建,自然也不會有今天的朝陽庵名揚后世……
之后,菩提島三日,在總島主的相陪下徜徉逗留,或集體結(jié)伴盡情賞玩,或單人海邊看日出兀自游走,觀小島獨特而又精彩的景致,發(fā)不完的感慨,抒不盡的幽思。目睹了鷺鷥林百鳥和鳴的奇觀,你會感受到大自然的融洽和諧;在許愿樹下,明月雙手合掌默許一個心愿,是那樣虔誠,令人感動;鴛鴦合歡樹旁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在在和老公,留下一張深情而甜美的倩影,令人有不已的羨慕;和尚井臺上僧人現(xiàn)身說法以及講經(jīng)臺前的鏗鏘話語,都昭示了這里歷史的源遠(yuǎn)流長。尤其在菩提島寬敞的會議室里聆聽昌明法師的演講,讓我好似沐浴了一場精神上的洗禮,真切地感悟了佛經(jīng)的博大精深。就在離島的那個清晨,我懷著一份復(fù)雜的情愫漫步在菩提島,天空是那么湛藍(lán),海風(fēng)依然是那么舒爽輕柔,整個身心仿佛被菩提島上空的梵音佛意所籠罩,一級級登上一座高臺,舉目望遠(yuǎn),凝神眺望周遭的世界,心胸感到無限的寬廣。而后一個人又行走在長長的佛緣路上,讓我想了很多很多。其實,人的生命是短暫有限的,但它的意義是無限的,面對浩瀚的世界,什么名韁利鎖都不足掛齒,蝸居小城的我應(yīng)該學(xué)會找準(zhǔn)自己的位置。同樣,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潛藏著很大的偶然性,正如佛經(jīng)的《造塔功德經(jīng)》中所言:“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正是這次的菩提島之行,讓我從網(wǎng)絡(luò)走入現(xiàn)實,結(jié)識了鑒君先生、明月、昌國、小寶等諸位文友,興許這也是一種緣分。南有普陀、北有菩提,一切隨緣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