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佑啟
中國社會從隋朝到清朝一直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從唐朝開始,科舉考試分為文試和武試,分別選拔文武官員。明清兩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定規(guī),文試分四級進行,其中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廷試)一般三年一考。童試取童生(秀才),鄉(xiāng)試取舉人,會試取進士,殿試定狀元。鄉(xiāng)試為省級考試,會試于鄉(xiāng)試次年在京城舉行,由禮部主持,從成千上萬舉人錄取數(shù)十名到兩百名新科進士,可謂是百里挑一的精英,并進行初步排名,然后安排他們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最終排定進士等級,一甲為“進士及第”,二甲為“進士出身”,三甲為“同進士出身”。其中,一甲進士的前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均由皇帝欽定。
狀元可謂是科舉皇冠上的明珠,更是由皇帝精選決定。誰能高中狀元,關鍵是看誰最符合當朝皇帝的選人標準和選人意圖。由于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選人標準和意圖,因而在誰能高中狀元的事情上出現(xiàn)了多種情況。
一是為人忠厚誠實者可高中狀元。古代帝王在選人用人方面也講究德才兼?zhèn)洹G宄樦位实圻x人用人既講才更重德,要求臣下為人要忠厚誠實。有一次,他看了考生孫承恩的文章,覺得文才很好,字也寫得好,十分賞識,但翻看他的籍貫,發(fā)現(xiàn)他與罪犯孫某同是江蘇常熟人,懷疑他們是一家,于是派人找他詢問。孫承恩據(jù)實承認其弟孫某犯罪充軍,并表示不能為了自己的前程而欺君賣弟,據(jù)實交代“雖死無悔”?;噬细衅渲艺\,特地破除清初“家中有罪人,不能高中”的常規(guī),格外開恩,欽點孫承恩為狀元。
二是詩文特別出眾者易中狀元。能考中進士者,詩文都寫得很好,但強中更有強中手,其中總有詩文寫得特別出眾之人,更能得到皇上的賞識。唐朝詩人王維年少多才,詩名早播,參加殿試,詩賦寫得出眾,被點為狀元。宋朝考生呂溱曾寫下“九霄離海嶠,一夕過天池”的詩句,受到宋仁宗的欣賞,參加殿試時,他緊扣皇上試題《富民之要在節(jié)儉》,寫道:“國用既節(jié),民財乃豐,故此富民之要,率歸節(jié)儉之中?!比首谟[而悅之,認為他寫詩有氣魄,作文又言簡意明,說理透辟,將他點為狀元。明清時,八股文為科考的主要內(nèi)容。清朝考生韓菼八股文寫得頭頭是道,并且很合規(guī)范,工整嚴密,被康熙點為狀元。
三是文思敏捷者易中狀元。不少封建帝王為了推測人才的辦事質(zhì)量和速度,在殿試時既看考生的詩文水平,更注重考生的寫作速度,因而思維敏捷,寫作速度快,交卷早的考生易中狀元。如宋朝考生張孝祥、王十朋,明朝考生楊慎,小時候都被稱為“神童”,讀書過目不忘,寫起詩文來十分快捷,他們的會試、殿試文章不僅寫得好,而且不打草稿,下筆千言,一揮而就,因此受到皇上的青睞,先后高中狀元。
四是文好字佳者易中狀元。俗話說,字是門面,考生的詩文寫得好,字又寫得出眾,更能得到皇上的賞識,容易高中狀元。唐朝考生柳公權、宋朝考生呂蒙正,都因為書法出眾而高中狀元。清順治皇帝喜歡歐陽洵的書法,而考生鄒忠倚、孫承恩的歐體字寫得很好,加上其他因素,遂被點為狀元??滴趸实巯矚g王羲之父子的書法,考生歸允肅、蔡升元、汪繹善寫王體字,都被點為狀元??忌饔徐饕驗闀ǔ霰?,由第二名升為第一名,高中狀元。
五是長相好者易中狀元。不少封建帝王在選拔官員時既講德才,也看長相,認為京官長相好能與金殿相配,在外交場合能為王朝爭光,地方官氣宇軒昂能讓老百姓感到佩服,因此在挑選狀元時也注重長相。宋真宗在主持殿試時注意觀看考生們的長相??忌听R“堂堂英偉”,馮京“豐姿秀美”都被他點為狀元。宋高宗見考生劉章“容貌魁頎”便點他為狀元。明惠帝見考生王艮貌丑,將他由第一名改為第二名,將長相好的胡廣(賜名胡靖)由第二名提升為第一名,點為狀元。
六是姓名好的易中狀元。封建社會的人們迷信觀念較重,皇帝在挑選狀元時也講究考生姓名,希望選個姓名好的考生當狀元,圖個吉利。因此,姓名好的考生也占有便宜。1544年大考時,考生“吳情”的殿試成績排在第一,因為“吳”與“無”同音,明嘉靖皇帝說:“無情豈宜居第一”,因而吳情就與狀元無緣,這就給一個叫秦雷鳴的考生帶來了機遇,因為當時正是天旱求雨,“雷鳴”正是下雨的先兆,皇上于是將秦雷鳴從二甲提升為一甲第一名,點為狀元。清慈禧太后曾在一次科考中發(fā)現(xiàn)常州考生王國君排在前十名,覺得王國君有“亡國君”之嫌,將其排名往后壓,并指令吏部將其發(fā)往安徽干點小差事。在慈禧70大壽那年科考之時,她根據(jù)主考官的建議,要點一名名字中帶“壽”字的考生為狀元,以示祝壽,于是將排名靠后的考生王壽彭點為狀元。因為“壽彭”有“壽高彭祖”之意,很合她希望長壽的心理。
七是以其他理由和需要定狀元。如以考慮地區(qū)之間的平衡定狀元。清乾隆登基后科考11次,所定狀元都是江浙一帶的南方人,為了照顧北方人士的情緒,他在第12次科考中,特意將排在第三名的陜西考生王杰提升到第一名,點為狀元。又或是以有無官位定狀元,宋朝就規(guī)定現(xiàn)職官員參加進士考試不能取第一,如1042年殿試,皇帝將排在前三名的現(xiàn)職官員名次后移,使非現(xiàn)職官員的考生楊寊有幸從第四名提升到第一名,當了狀元;或是為了讓某考生能夠“連中三元”而定狀元,如1781年科考時,考生錢棨鄉(xiāng)試為解元,會試為會元,但殿試成績排在第十,乾隆皇帝覺得本朝尚無“三元及第”者,是個遺憾,于是將錢棨提升為第一,點為狀元,使其有幸“連中三元”;或是希望點年青考生為狀元,使其能為朝廷長期效力,同時也能鼓勵年青人奮發(fā)向上,如宋朝考生汪洋18歲時就高中狀元,皇上為其賜名“汪應辰”。有的皇帝為了安撫年紀大的考生,使其不致產(chǎn)生悲觀失望的心理,以利社會安定,有時特意點年老的考生為狀元,傳說宋太宗在985年點一名考進士考了35年并且已年至82歲的考生梁灝為狀元,對眾多讀書人起到了很大的安撫和激勵作用。
盡管歷朝皇帝采用多種不同的標準和意圖來欽定狀元,但兼?zhèn)涠喾N優(yōu)勢的考生自然能輕易高中,如宋朝考生文天祥,不僅名字吉祥,而且忠誠老實,文才出眾,于1256年一舉高中狀元,年僅20歲。歷朝皇帝都是在新科進士中挑選狀元,而進士是在會試中百里挑一的精英,他們之間的文才差異不是很大,在他們之中選狀元,不管選誰,都不算十分出格。況且皇帝至高無上,金口玉言,他欽定某人為新科狀元,誰敢公開反對?
相對文狀元來說,武狀元的選定變數(shù)較小,因為武試雖然也考文化水平,但要求較低,達到合格標準就行,并且只算部分成績??荚嚨闹攸c是武藝,即比力氣的大小和舞刀弄槍、騎馬射箭的水平,以武藝定高低,并且是在文武大臣和較多人員的觀看下公開比武,透明度較高,這就限制了皇帝選人的隨意性,皇帝大多是在年齡、身體素質(zhì)和文化水平等基本條件都合格的考生中挑選武藝最好者欽定為狀元,因而沒有較大的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