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同
西漢的韓延壽,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循吏,歷任淮陽、潁川、東郡太守,深受一方百姓擁戴,然而最后卻被朝廷棄用。行刑那天,男女老少吏民數千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為他送行,一直將他送至渭城刑場。途中人們爭相攀住囚車,為他獻上酒和烤肉,這大概是當時百姓最為奢侈的食物。韓延壽不忍拒絕,每人遞來的酒他都一咽而盡,共喝了一石多。這真是千古一飲。這是何等的壯烈!每每讀史至此,都令人血脈賁張,史上還有第二段這樣的“豪飲”嗎?好像沒有。
臨刑前,韓延壽讓舊部分頭感謝鄉(xiāng)親,說有勞大家遠送,韓某雖死無恨。又交代三個兒子,從此世世代代不能做官(見《漢書·韓延壽傳》)。大悲中大徹大悟。
“當官若為民作主”,韓延壽下場如斯。是個案嗎?不,與他同朝的趙廣漢、南宋的岳飛、明朝的于謙等等,都是這樣的命運。而像唐朝徐有功、清朝鄭燮那樣的清官,則備受磨難。歷史的天空中飄蕩著太多的冤魂和悲歌!
假如把皇家利益和百姓利益比作兩個圓,很顯然,它們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同心圓,而是有所交集的兩個獨立的圓?;始铱紤]的是:從長遠看,目標是如何使江山千秋萬代不改姓,正如秦始皇所希冀的那樣,“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國家永遠是自己一家的私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始疫@樣的思想根深蒂固而又堅定不移。1908年,革命和改良風起云涌,清王朝已搖搖欲墜。但是,帝國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首條仍赫然寫著:“大清皇帝統(tǒng)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捍衛(wèi)家天下的決心毫不動搖。從眼前看,則是如何保住和鞏固自己的龍位,“悠悠萬事,唯此為大”。故而“大是大非”就出來了。凡是有利于壟斷社稷、保住皇位的,不管貪官賢官都是好官,惡政善政都是好政。歷史上那些品質惡劣的往往能彈冠相慶,比如武則天時代不少鄉(xiāng)村地痞一夜之間便成了將軍、御史,原因就在這里。趙構為什么褒秦檜而殺岳飛?復辟后的明英宗何以要斬于謙?道理也在這里。與皇家和權貴的諸多利益相比,老百姓遠在后邊。這是皇權專制千古不變的鐵律。
而臣子們會不會“有一顆善良的愛民心”呢?當然,歷史上有像鄭燮那樣“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良官,但皇權政治的原因,這些人只能是少數和另類,更多的則是借皇家的專制權力而發(fā)財。魯迅曾經對歷代官吏作過總結,“他們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時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稱尊處就稱尊?!痹诔甲涌磥?,與官帽安全相比,與爭權奪利相比,與“肥己”和“稱尊”相比,草民的利益只能是等而下之。韓延壽為何被斬,就是因為他的清名和聲譽已經威脅到了朝中重臣蕭望之的地位,蕭大人略施小計,“串通”宣帝,韓延壽必死的命運就注定了。而于宮廷斗爭“藝術”而言,韓延壽恰恰是個小學水平。這就是“為民作主”的下場為什么會這樣慘的原因。
那么,這兩個“圓”為什么又會交集呢?李世民曾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保ā敦懹^政要卷一》)這是兩“圓”能夠“交集”的根因。兩“圓”沒有“交集”,那意味著遍地烽火,天下大亂。而皇帝最怕江山易姓,故總是會“為人民”,兩個“圓”總會表現出部分“交集”。明君的“交集”會多些,那些庸君、暴君和昏君,則把“交集”弄得越來越小。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唐太宗這樣的“好皇帝”,在他們的字典里,也只有“為國”而沒有“為民”,“為民”是為了“為國”。而國者,乃一家一姓之私也,故“治國”就是“治民”。這是人間悲劇的總根源。
(摘自《雜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