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苑芬 李志浩 鄒宇華 林偉剛
摘 要:目的:探討廣州地區(qū)大學生的精神信仰現(xiàn)況,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及價值取向,并為信仰教育提供現(xiàn)實依據(jù)。方法:對廣州地區(qū)六所高校854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在精神信仰的一級因素上,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社會信仰、實用信仰、超自然信仰;二次因素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民族崇拜、國家主義、生命崇拜、家庭主義、家族崇拜、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神靈信仰、金錢崇拜。男女生在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生命崇拜和政治信仰這四大維度的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女生的得分均比男生高(p<0.05)。大二是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家庭主義和政治信仰的轉折點,而宗教信仰、神靈信仰和金錢崇拜則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更容易產生民族崇拜、家庭主義和家族崇拜,而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容易產生神靈信仰。
關鍵詞:廣州;大學生;信仰;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1-0274-03
信仰是指人們對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的信奉和遵循[1]。它與人的根本生命價值相聯(lián)系,指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關系的根本價值原則,是大學生個性傾向性的核心,可以支配和調節(jié)當代大學生的重大行為[2]。
國內外已有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崇高科學的精神信仰作為大學生積極品質核心內容與其積極發(fā)展的結果,如學業(yè)成就、自我認同、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等顯著正相關,同時與眾多消極發(fā)展結果,如焦慮、抑郁、外化問題行為等顯著負相關[3-11]。
本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廣州地區(qū)大學生的精神信仰現(xiàn)狀主流,以了解大學生的信仰結構、特點及其相關的影響因素,并根據(jù)研究得出的數(shù)據(jù)進行探析,從而調整在當今社會經濟轉型時期下的信仰教育,以期為大學生群體樹立崇高科學的精神信仰提供現(xiàn)實依據(jù)以及為國家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采用隨機抽樣,選取廣州地區(qū)六所高校的不同系別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出1 1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為854份,回收有效率為77.6%。其中男生502人,占59%,女生352人,占41%。大一學生249人,占29%,大二學生258人,占30%,大三學生347人,占41%。
2.測試工具?!洞髮W生精神信仰問卷》[2]該量表將信仰構成確定為一級信仰的超自然信仰、實用信仰、社會信仰三個方面,二級信仰包括民族崇拜、國家主義、生命崇拜、家庭主義、家族崇拜、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神靈信仰和金錢崇拜,一共39個項目,采用6點評分制,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對應1分~6分。問卷的效度、重測信度分別達到0.83和0.68。
3.調查方法。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調查員對其進行調查。被調查者現(xiàn)場獨立完成后將被立即回收問卷。
4.統(tǒng)計方法。采用epidata3.0錄入問卷建立數(shù)據(jù)庫,同時進行雙錄入質檢,并使用spss13.0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存在顯著性差異,得出結論。
二、結果與分析
1.一級信仰情況。社會信仰的得分最高,為4.183;超自然信仰的得分最低,為2.970。
2.二級信仰調查情況。得分最高的是民族崇拜,為4.563;得分最低的是金錢崇拜,為2.644。
3.不同性別信仰比較。男女生在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生命崇拜和政治信仰這四大維度的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女生的得分均比男生高。
4.不同年級信仰的比較。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家庭主義、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神靈信仰和金錢崇拜這七大維度的得分上存在差異(p<0.05)。其中,大二是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家庭主義和政治信仰的轉折點,而宗教信仰、神靈信仰和金錢崇拜則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
5.是否為獨生子女信仰比較。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更容易產生民族崇拜、家庭主義和家族崇拜,而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容易產生神靈信仰。
三、討論與結論
1.信仰得分因素討論。從一級因素看,大學生社會信仰占優(yōu)勢,其次是實用信仰,最后是超自然信仰。從二級因素的排序中,由高向低依次為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生命崇拜、家庭主義、家族崇拜、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神靈崇拜、金錢崇拜。說明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生命崇拜、是大學生精神的主流,而宗教信仰、金錢崇拜和神靈崇拜不處于優(yōu)勢。這與宋川興(2004)對北京高校大學生精神信仰的現(xiàn)狀研究的結果一致。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從小到大,學生接受的都是正面教育,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思想滲透在中小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再加上在大學豐富多彩的團日活動和黨課活動的開展,使國家、政治、民族在大學生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另外,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如“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始之孝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熏陶,以及各種生命教育,使其形成較好地“崇尚生命、報效父母”的價值觀。這說明教育環(huán)境對人的價值觀、信仰的影響作用。
2.大學生信仰的人口學特征。大學生的信仰在性別、年級及是否是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差異。一方面,女生在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生命崇拜和政治信仰的得分上均比男生高。這主要是因為21世紀以來,“民主、男女平等、開放、自由”等思想不斷加強,女生在這些思想的陶冶下,越來越希望能做到獨立自主,不再一味地信奉“男主內,女主外”的傳統(tǒng)教條,也明白只有國家和民族的興旺強大,才能幫助她們實現(xiàn)自己的獨立。這就導致了她們越發(fā)地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戴自己的國家與民族以及珍惜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產生金錢崇拜。這與田麗麗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家庭主義、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神靈信仰和金錢崇拜這七大維度的得分上存在差異。其中,大二是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家庭主義和政治信仰的轉折點,而宗教信仰、神靈信仰和金錢崇拜則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大二是大學讀書生涯的一個轉折點,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以及越來越多地參加社會活動,社會閱歷的不斷擴寬,大學生會越來越關心自己的國家,并為自己民族的不斷強大而感到自豪和光榮。而隨著年級的不斷升高,面對著接踵而來的人際交往、同學聚會、購買電腦等學習用品、考研等,這些個體活動無不與金錢發(fā)生聯(lián)系。這就導致了大學生對金錢有了一種新的認識,雖說不上是拜金,但也比從前更加看重了金錢的重要性。
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更容易產生民族崇拜、家庭主義和家族崇拜,而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容易產生神靈信仰。由于是獨生子女,家人往往會因為他們是家中的獨苗而過度的嬌寵,無限地滿足,很容易養(yǎng)成他們一人獨大、自私以及不懂分享的個性。自然而然地,獨生子女對家庭就沒有多大的概念,也就不易比非獨生子女產生家庭和家族崇拜。另外,獨生子女一直都比較孤獨,缺乏與他人的分享與交流。當他們遇到挫折無法自行解決又得不到他人的幫助,再加上受到各種宗教所宣稱的“神”、“主”、“佛”等可以賜予信奉者超自然力的影響,就比較容易使他們產生一種神靈崇拜的念頭,企圖將自己的期望寄托到神靈身上,希望能得到神靈的庇護,這也是獨生子女更易產生神靈信仰的原因。
3.建議。我們應保持良好的傳統(tǒng)教育,也要注意社會整體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精神信仰的導向,建議社會和學校為其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實踐空間,使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增長見識,在實踐中鍛煉成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要密切留意獨生子女的價值取向,及時地對他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避免他們過分地以個人為中心,忽視集體主義精神,培養(yǎng)他們形成科學崇高的精神信仰。
參考文獻:
[1]李幼穗, 張鎮(zhèn). 精神信仰的心理學含義[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2 (6): 73-77.
[2]宋興川, 金盛華. 大學生精神信仰的現(xiàn)狀研究[J]. 心理科學, 2004 27(4): 1010-1012.
[3]Cotton S, Zebracki K, Rosenthal S L, et al. Religion/spirituality and adolescent health outcomes: a review[J]. Journal of Adol-
escent Health, 2006, 38(4): 472-480.
[4]Zhang W, Du D, Zhen S, et al. Belief systems an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among Chinese and American youth[J]. Thriving and Spirituality Among Youth: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2011: 309-331.
[5]宋興川, 樂國安. 哲學性向, 生活事件與精神信仰關系的研究[J]. 心理學探新, 2006,26(3): 52-57.
[6]宋興川, 金盛華, 李波. 大學生精神信仰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4(8): 554-556.
[7]宋興川, 樂國安. 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與精神信仰關系的研究 [J].應用心理學, 2004(4): 39-43.
[8]McCullough M E, Willoughby B L B. Religion, self-regulation,
and self-control: Associations,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9, 135(1): 69.
[9]Lerner J V, Bowers E P, Minor K, et al.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M].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9.
[10]King P E, Roeser R W.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 ado-
lescent development[J].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2009.
[11]Dew R E, Daniel S S, Armstrong T D, et al. Religion/spirit-
uality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symptoms: A review[J].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2008, 39(4): 381-398. [12]田麗麗, 金盛華. 初中生精神信仰現(xiàn)狀研究[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05 21(2):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