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夢知
茶酒館是既賣茶又賣酒的茶館,規(guī)模不大。論賣茶比不上一般茶館,論賣酒比不上“大酒缸”。它只是在賣茶之外,在柜臺上擺上兩個酒壇,兼賣燒酒和黃酒而已。更有意思的是它只賣酒不賣酒菜。如果要下酒菜呢?都在門外小攤上擺著呢。你看,羊頭肉、剔骨肉、熏魚、雜碎、花生仁、炸丸子等任你挑選。這一類茶館一看就知道是大眾化的平民茶館,主要是供人們在此喝茶聊天。三五好友聊得盡興不想走了,這位在柜臺上打上幾兩酒,那二位趕緊到門外買些下酒菜來,于是邊吃邊喝又能聊上大半天。
按理說,這茶館完全可以自備酒菜來賣,豈不多賺一筆錢??伤麄兌疾毁u,究竟是為什么?我曾請教過一些“老北京”,他們說:窮幫窮唄,窮不幫窮誰照應(yīng)??!那意思是,茶館老板有意將這份商機讓給那些賣零食的小販們。我想,這固然是老北京人的美德。但是,商人是最講利潤的,不會放著現(xiàn)成的錢不賺,都去做慈善事業(yè)。何況這已經(jīng)形成了行業(yè)的潛規(guī)則,這就不是一兩個人的事了。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還望知情者不吝賜教。但不管怎么說, 那些賣下酒菜的小販們,都愛在茶酒館門前擺攤, 而且準有生意可做, 這里成了他們的一條生路。
說完了只賣茶、酒,不賣下酒菜的茶酒館。那么,有沒有酒、菜都賣的茶館呢?有。它就是人們所說的二葷鋪,是從大茶館中演變出來的一類。它除了備茶酒外,還備有肉炒菜。什么豬肉、牛肉、羊肉、雞肉等等。反正是葷的,這是一葷。另外還提供一項服務(wù)——“炒來菜兒”,就是來料加工。茶客喝到飯點兒不想走了,就近買些菜交到柜上,讓后灶給加工成熟食,就在茶館連吃帶喝了。也可以買好了菜來喝茶,順便讓柜上給加工,一邊品茶一邊靜等進食。這項服務(wù)那時叫作“炒來菜兒”,這又是一葷。所以稱作二葷鋪。
二葷鋪是隨著當時社會的需求而出現(xiàn)的。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有一個相當龐大的士大夫階層,士大夫的下層人士是沒有條件攜帶家眷來京的。他們均是單身常住會館的館客。時間久了,也想找個社交、休閑的場所。因為這些茶客喝茶后要吃飯,只有點心是不夠的,要正經(jīng)吃飯,但又沒有經(jīng)濟條件再去飯館,于是就買上魚肉讓茶館給加工一下。茶館也本著照顧老顧客的情分給予加工。再如幾個好友在茶館相聚,到了吃飯的時間,也如法炮制。此項業(yè)務(wù)大受下層士大夫的歡迎。因為它既經(jīng)濟,又實惠,還方便。于是茶館一是自備菜肴供應(yīng),再是“炒來菜兒”,就這樣,二葷鋪就發(fā)展起來了。
清代末年,新學堂逐漸興起,當時北京的教育界分為京派和保(定)派,兩派矛盾很大。那時新學堂的教師成了二葷鋪的主要顧客,促進了二葷鋪的發(fā)展。當時長安街有一座二葷鋪型的大茶館——龍海軒。京派的教師們經(jīng)常在這里喝茶聚會,在茶余酒后商談工作,研究治國之策。久而久之,被人們稱為“海龍派”。以茶館的名稱稱謂一個派別,可見此茶館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了。辛亥革命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八旗子弟的特權(quán)沒有了,變?yōu)樽允称淞Φ膭趧诱?。士大夫階層也土崩瓦解。隨著社會階層的變化,人們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二葷鋪逐漸失去了主體顧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chǔ),終于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編輯·韓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