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段】
那只蜻蜓在五天之后才死去。
若是按照平常的經驗。這樣一只小昆蟲落入頑童之手,不出半天就會一命嗚呼。更何況,當時我還把它釘在了陽臺門的木框上。受此酷刑,照例說不論什么種類的小玩意兒,幾個小時后就會完蛋。但一天過去,又一天過去,我去看它時,它長長的尾部依舊輕微地弓起一點兒,顯示著生命跡象猶存。
……
一夜過后,清晨我去看它時,驚訝地發(fā)現它居然并沒有斷氣。到了傍晚,依舊能看見它的腹部不經意地抽搐著。“真奇怪!”我暗自思忖,這已經打破記錄了。這只小獵物并非特別強壯的樣子,何以特別能捱呢。第三天過去了,繼而是第四天,它顫動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可是還沒死,去碰它時還會有條件性的反射,竟還是活著呢,大大的眼睛,還對著窗外的天。
一直到第五天傍晚,關窗時瞥見它在,便不耐煩地用鉛筆尖戳戳它。忽然,出人意料的事發(fā)生了——蜻蜓許久未動的翅膀重又扇動起來,只一下便繃緊了,接著,它的尾部猛地扭曲起來,弓成一個弧度。一大串什么東西,從下端一瀉而出,順著木框門緩緩滑落。
是卵。
是它的寶寶。
忽然之間,我感到自己臂上的汗毛全豎起來。炸雷似的響聲從我心里滾過:“她是一位母親呢?!边@只蜻蜓遲遲撐著不死的原因,是為著腹里這些待產的生命呢。
——沈軼倫《蜻蜓》
【妙處可言】
文段中,為什么這只落在作者手里被釘在木框上的蜻蜓硬撐了五天之后才死去?著實讓人不解。文章開頭就設置懸念,激發(fā)閱讀欲望;結尾才釋解懸念,使文章“母愛偉大”的主題鮮明突出。文中的伏筆,“我去看它時,它長長的尾部依舊輕微地弓起一點兒,顯示著生命跡象猶存”“第四天,它顫動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可是還沒死”等則讓人感到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談文學創(chuàng)作時就曾說過:如果舞臺上懸掛著一支槍,那么,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這支槍就一定要射擊。也就是說,如果看影視劇的時候,在前面的場景中如果看到一把槍,那么在后面,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主人公就一定要使用這把槍,劇情就一定要賦予這把槍射擊的機會。相反,如果觀眾明明看到一把槍而后面卻再也看不到它,劇情與這把槍沒有任何關系,這叫“只伏不應”,是影視劇的敗筆;同樣,如果觀眾前面根本就沒有看到槍,后面突然殺出一把槍來,這叫“只應不伏”,同樣也是影視劇的敗筆,都是戲劇創(chuàng)作之大忌。這“槍”,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伏筆與懸念”,是吸引讀者漸入佳境的手段。
“埋伏筆”與“照應”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常常結合在一起運用。伏筆,是指前文埋伏的線索,對將要出現的人物、事件作的預先提示;照應,是指在后文中回應伏筆,做出具體的描述或交代?!扒坝蟹P,后有照應”技法的運用,能夠使情節(jié)跌宕有致,脈絡分明,構思也更加嚴謹。如《燭之武退秦師》中伏筆與照應的地方較多:(1)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2)“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容。(3)“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文章預后瞻前,巧施伏筆,自然而耐人尋味。
【牛刀小試】
永恒的定格
□郭曉璐
回憶起來,往昔如同昨日,那樣清晰,歷歷在目。
那天是星期天,我們一群好朋友一起出去玩。一路上,打出租、喝飲料、吃零食……我們肆意揮霍手中鈔票的同時,又抱怨著父母如何小氣,不肯多給自己一點零花錢。
我們一邊吃著零食,一邊在大街上說笑著,打鬧著。那天天很冷,風也很大,寒風凜凜的,我不禁豎了豎衣領,偶然一抬頭,一幅畫面在我的眼前定格:一個看上去有四五十歲的大媽,背靠一棵大樹,雙手抓著一把巨大的掃帚。大媽眼睛微閉,神色疲憊,好像被風一吹就會被刮走的身軀不時顫抖一下。這時我才發(fā)現她身著橘黃色的工作服,上面寫著醒目的“環(huán)衛(wèi)”兩個字——她原來是一位環(huán)衛(wèi)工人,而工作服里面只有一件薄薄的單衣穿在身上。呼嘯的寒風中,她如同一片泛黃的樹葉,在空中飄搖。
此時看到她的神情,我感覺,她睡著了。
在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大街上,她竟然睡著了,而且是站著睡著了!我不禁有些疑惑,但我并不想打擾她這片刻的休息。
正在這時,另一個環(huán)衛(wèi)工人走過來把她推醒,她努力地睜開朦朧的雙眼,帶著不安和歉意,還有些許疲憊,接著便是一個趔趄。我眼看不妙,趕忙跑過去扶穩(wěn)她。她站穩(wěn)后向我連聲道謝。懷著好奇,我便問她:
“阿姨,您剛才怎么不坐著休息啊?”
“小姑娘你不知道,我們有規(guī)定,休息太久了是要扣錢的。我不敢坐著,只是剛才太累了,不知道怎么靠著樹就睡著了?!?/p>
“再怎么扣錢,也沒有您身體重要啊!”
“唉,家里窮,孩子要上學,老人要治病,我必須要多掙錢才行??!”
一瞬間,感動溢滿心頭,那是多么樸實的語言,又是多么有力的話語,訴說著她的滄桑,訴說著她的艱難,同時也對比出我的幸福。
感慨之余,父母那雙憔悴的臉不知為何出現在我的眼前,像大媽一樣,他們又何嘗不是為了我,為了家,天天早出晚歸地工作,經常累到全身酸痛?而我這溫室的花朵卻還總是抱怨,總是不滿足。猛然間我發(fā)現,自己是如此的自私,偷走了父母的青春,卻不曾知足。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和大媽告別的,可是清晰地記著,手里的零食不再可口,寒風似乎更猛了,甚至刮到了我的心里。
盡管時間已過去很久,可那瞬間的感動早已定格成了永恒,在我心中不曾遠去……
點評
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敘述類文章。文章在寫作中注意設伏與照應,如文章第二自然段寫“我們”“打出租、喝飲料、吃零食”“抱怨著父母如何小氣”所埋的伏筆,這個“我們”肆意揮霍手中鈔票的情節(jié)與倒數第二自然段感覺零食的不再可口相呼應,這樣使得文章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指導并置評:曹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