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煌
摘 要: 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就要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有機整合。本文理論闡述與案例分析相結合,分析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具體策略,操作性強,效果好。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教學策略
在信息技術條件下,一切教學資源都是非常豐富的,并且是開放的,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資源的整合,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建更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fā)展,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現(xiàn)代化,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結合多年小學教學實踐,在此探討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思考與研究。
一、借助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講授式教學,這種灌輸式教學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大為壓縮,剝奪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權利,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利用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能夠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讓學生更好地參考課堂教學,師生更好地進行互動,創(chuàng)設較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對有關知識的體驗和感悟。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把原本較為靜態(tài)的材料運用到二維、三維空間中,通過生動的視頻、音頻和圖像,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聽覺和視覺感官沖擊,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在學習中始終處于放松又積極的狀態(tài),營造較好的學習氛圍。
例如,《三峽之秋》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三峽的秋景,感受三峽的自然景物之美。對于很多學生來講,他們沒有去過三峽,想象有限,依靠教師的語言講解,學生很難真切地感知到三峽的景物風貌,更無法獲得較強的審美感受。此時運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就可以讓學生目睹三峽早晨的清新,感知秋天的明麗;中午群峰披甲,長江波光蕩漾,感知三峽的熱烈;下午長江變成一條明亮的小溪;晚上月光下的三峽異常美麗。借助信息技術網(wǎng)絡,搜集與三峽有關的圖畫和視頻,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并配上較為舒緩的音樂,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想象和感悟,觀看這些視頻,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三峽的美景當中,學生能真切地感知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這樣的教學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運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習進行整合,能夠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感覺語文學習漸入佳境,感知自然之美,增強審美體驗,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二、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生動形象的畫面展示
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能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更好地有機整合圖像、文字、聲音、視頻等,化抽象為具體,變呆板為生動,讓學生感知語文學習的生動性、趣味性,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功能,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刺激感官,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更多信息,得到全方位感官享受,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學習《撈月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首先朗讀課文,感知課文中的故事情景,想象當時的場面。然后,教師給學生播放相關動畫,讓學生根據(jù)有關線索勾勒文章的故事,并想象當時的情景:是誰首先發(fā)現(xiàn)月亮掉在井里了?它當時的心情怎么樣,又是怎么做的?其他的猴子又有什么表現(xiàn),說什么樣的話,怎樣撈月亮?是誰發(fā)現(xiàn)月亮還掛在天上?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動畫,教導學生更好地感知故事情節(jié),更重要的是能夠把文字變成畫面,讓學生更好地感知它們撈月亮的整個過程。然后再給學生播放畫面:許多年過去了,當年撈月亮的猴子已經(jīng)變成了老猴子,有一天晚上它再一次帶領它的子孫們坐在井邊,它要給他的子孫們講什么故事呢?它們又要做什么事情呢?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故事情節(jié)、畫面及撈月亮的情形,同時,還能夠讓學生的探究熱情得到很好的激發(fā),不斷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創(chuàng)設直觀生動的學習情境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知識只有在一定情境中才能更好地感知有關知識的應用背景,內(nèi)化為能力。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fā)展階段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更多的是形象思維。語文教學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語文知識,感知故事情節(jié),營造適合的情感氛圍,給學生帶來真切的感受。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進行整合,能夠為語文學習創(chuàng)設較好的學習情境,通過相關視頻再現(xiàn)語文教學內(nèi)容,把學生帶進具體的故事情境之中,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當學生看到相關視頻,聽到熟悉或者真切的聲音,就會情不自禁地融入課堂教學情境之中,撥動學生的情感琴弦,引發(fā)他們的思想共鳴,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例如,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如果單獨讓學生閱讀有關課文,也能感知總理逝世給人們帶來的極大悲痛,以及人們對總理的敬畏與緬懷。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這篇文章年代較為久遠,很多時代背景及人們對總理的態(tài)度他們不能真切感知,其想象力有限,尤其不能真切地感悟當年總理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人們對總理的擁戴,以及總理的離去給人們帶來的極大悲痛。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電影,并給學生展現(xiàn)總理的生平事跡、卓越貢獻、一心為民的赤子之心,然后再讓學生觀看莊嚴肅穆的場景,學生頓生崇敬愛戴心理的感情,對總理的逝世也會有強烈的感受,從而更好地感知作品的情感,增強教學效果。
四、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作業(yè)布置形式
小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綜合性學習應納入語文課程體系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以語文學科為依托,更好地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以及學生的生活等有機聯(lián)系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何更好地貫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這就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環(huán)境開展語文教學,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有效整合,從而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豐富性。通過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的整合,改變傳統(tǒng)依靠課本獲取知識的方式,改變學生單獨依靠簡單作業(yè)練習鞏固知識能力的作業(yè)模式。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搜集和查找相關資料,鼓勵他們搜集、整理信息,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針對小學語文作業(yè)現(xiàn)狀,可以更多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讓學生更好地進行綜合性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基本應用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例如,學習《秦兵馬俑》時,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yè):首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然后到網(wǎng)上搜集兵馬俑的資料,整理更多圖片和文字,鼓勵學生制作不同形式的電腦小報在班里展示,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很好地了解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信息技術網(wǎng)絡搜集更多資料,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信息篩選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是當前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趨勢,教師一定要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并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更好地服務于語文課程教學,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提供更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之二——“傳遞—接受”教學模式[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08).
[2]于曉毅.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三要素[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