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華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
100多年前,紹興新臺門有一個聰明活潑的孩子,很受大人喜歡,人們戲稱他為“胡羊尾巴”??稍谧娓概c父親面前,“胡羊尾巴”卻不大敢活動。他常常對著高高的院墻發(fā)愣:為什么屬于自己的世界只有一塊四角的天空和一個小小的園子呢?七歲時讀《鑒略》,這對他而言,簡直是一個噩夢。背書時,他覺得腦子里似乎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么“生于太荒”之類的東西夾住。
慶幸的是,他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世界。藍爺爺給他介紹了另一類書籍,例如《花鏡》,讀此書,使他認識了許多花草,并不由得種植起來:映山紅、石竹、萬年青、巧角荷花……姹紫嫣紅的花草組成了沉悶的大家庭以外的一個熱鬧的世界。他深深地感覺到創(chuàng)造的滿足。
以后,他又購置了《點石齋叢畫》《詩畫舫》《海仙畫譜》等書籍。他把母親床邊的大紅皮箱搬出來,將它變成了自己的藏書箱。漆黑的大門和四圍的高墻幽禁著他,但他卻從書籍里發(fā)現(xiàn)和探索著開闊的世界。
現(xiàn)實的擠壓使他出走異地,他要去“山”的那一邊尋找。
新學校的課程,他絲毫提不起興致。比起周圍的同學,他越來越熱心于閱讀課外書籍。他愿意像篝火那樣,在無遮的天幕下做野性的燃燒,以至于被在本校任教的叔祖周椒生沉著臉訓斥:“你這孩子不對了,那樣的東西怎么能看的?要知道,那是禍根?!比缓?,讓他抄看參康有為的奏折。他自然不抄也不看,只要有空,照例嚼他的侉餅、花生米和辣椒,看叔祖口中那看不得的《天演論》……
翻過一座座山,他看到了海,那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個人,就是魯迅。
如果沒有不斷追求的勇氣,沒有“離經(jīng)叛道”的大量閱讀,沒有與生活的抗爭,就不會有巍峨的“民族魂”。
今天的語文教學,除了教材,就是試卷;除了作業(yè),就是考試。我們的學生能喜歡語文嗎?葉圣陶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睕]有了生活體驗的語文教學,必然干涸。
同學們,讓我們翻過“一座座山”,去尋找廣闊的語文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