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長途旅行更令人興奮的了,也沒有比長途旅行更容易使人感到無聊的了。
人生,就是一趟長途旅行。
一趟長途旅行,意味著奇遇,巧合,不尋常的機緣,意外的收獲,陌生而新鮮的人和景物。總之,意味著種種打破生活常規(guī)的偶然性和可能性。所以,誰不是懷著朦朧的期待和莫名的激動踏上旅程的?
然而,一般規(guī)律是,隨著旅程的延續(xù),興奮遞減,無聊遞增。
我們從記事起就已經(jīng)身在這趟名為“人生”的列車上了。一開始,我們并不關(guān)心它開往何處。孩子們不需要為人生安上一個目的,他們趴在車窗邊,小臉蛋緊貼玻璃,窗外掠過的田野、樹木、房屋、人畜無不可觀,無不使他們感到新奇。無聊與他們無緣。
不知從何時起,車窗外的景物不再那樣令我們陶醉了。這是我們告別童年的一個確切標志,我們長大成人了。我們開始需要一個目的,而且往往也就有了一個也許清晰但多半模糊的目的。我們相信列車將把我們帶往一個美妙的地方,那里的景物遠比沿途的優(yōu)美。我們在心里悄悄給那地方冠以美好的名稱,名之為“幸福”“成功”“善”“真理”等等。
不幸的是,一旦我們開始憧憬一個目的,無聊便接踵而至。既然生活在遠處,近處的就不是生活。既然目的最重要,過程就等而下之。我們的心飛向未來,只把身體留在現(xiàn)在,視正在經(jīng)歷的一切為必不可免的過程,耐著性子忍受。
列車在繼續(xù)行進,但我們愈來愈意識到自己身寄逆旅,不禁暗暗計算日程,琢磨如何消磨途中的光陰。好交際者便找人攀談,胡侃神聊,不厭其煩地議論天氣、物價、新聞之類無聊話題。性情孤僻者則躲在一隅,悶頭吸煙,自從無煙車廂普及以來,就只是坐著發(fā)呆、瞌睡、打呵欠。不學無術(shù)之徒掏出隨身攜帶的通俗無聊小報和雜志,讀了一遍又一遍。飽學之士翻開事先準備的學術(shù)名著,想聚精會神研讀,終于讀不進去,便屈尊向不學無術(shù)之徒借來通俗報刊,圖個輕松。先生們沒完沒了地打撲克。太太們沒完沒了地打毛衣。凡此種種,雅俗同歸,都是在無聊中打發(fā)時間,以無聊的方式逃避無聊。
當然,會有少數(shù)幸運兒因了自身的性情,或外在的機緣,對旅途本身仍然懷著濃厚的興趣。一位詩人憑窗凝思,浮想聯(lián)翩,筆下靈感如涌。一對妙齡男女隔座顧盼,兩情融洽,眉間秋波頻送。他們都樂在其中,不覺得旅途無聊。愈是心中老懸著一個遙遠目的地的旅客,愈不耐旅途的漫長,容易百無聊賴。由此可見,無聊生于目的與過程的分離,乃是一種對過程疏遠和隔膜的心境。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樣單純的人,目的意識淡薄,沉浸在過程中,過程和目的渾然不分,他們能夠隨遇而安,即事起興,不易感到無聊。商人或者像商人一樣精明的人,有非常明確實際的目的,以此指導行動,規(guī)劃過程,目的與過程絲絲相扣,他們能夠聚精會神,分秒必爭,也不易感到無聊。怕就怕既失去了孩子的單純,又不肯學商人的精明,目的意識強烈卻并無明確實際的目的,有所追求但所求不是太縹緲就是太模糊?!拔抑皇窍胍恢谰烤瓜胍裁??!边@種心境是滋生無聊的溫床。心中彌漫著一團空虛,無物可以填充。凡到手的一切都不是想要的,于是難免無聊了。
舍近逐遠似乎是我們?nèi)祟惖奶煨?,大約正是目的意識在其中作祟。一座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如果出不去進不來,就感到無聊。這是達不到目的的無聊。一旦城里的人到了城外,城外的人到了城里,又覺得城外和城里不過爾爾。這是目的達到后的無聊。于是,健忘的人(我們多半是健忘的)折騰往回跑,陷入又一輪循環(huán)。等到城里城外都厭倦,是進是出都無所謂,更大的無聊就來臨了。這是沒有了目的的無聊。
超出生存以上的目的,大抵是想象力的產(chǎn)物。想象力需要為自己尋找一個落腳點,目的便是這落腳點。我們乘著想象力飛往遠方,疏遠了當下的現(xiàn)實。一旦想象中的目的實現(xiàn),我們又會覺得它遠不如想象。最后,我們倦于追求一個目的了,但并不因此就心滿意足地降落到地面上來。我們乘著疲憊的想象力,心灰意懶地盤旋在這塊我們也已厭倦的大地上空,茫然四顧,無處棲身。
讓我們回到那趟名為“人生”的列車上來。假定我們各自懷著一個目的,相信列車終將把我們帶到心向往之的某地,為此我們?nèi)淌苤猛镜臒o聊,這時列車的廣播突然響了,通知我們列車并非開往某地,非但不是開往某地,而且不開往任何地方,它根本就沒有一個目的地。試想一下,在此之后,不再有一個目的來支撐我們?nèi)淌苈猛镜臒o聊,其無聊更將如何?
然而,這正是我們或早或遲會悟到的人生真相?!疤斓卣呷f物之逆旅”,萬物之靈也只是萬物的一分子,逃不脫大自然安排的命運。人活一世,不過是到天地間走一趟罷了。人生的終點是死,死總不該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原本就是一趟沒有目的的旅行。
鑒于人生本無目的,只是過程,有的哲人就教導我們重視過程,不要在乎目的。如果真能像孩子那樣沉浸在過程中,當然可免除無聊??上У氖牵覀円逊呛⒆?,覺醒了的目的意識不容易回歸混沌。萊辛說他重視追求真理的過程勝于重視真理本身,這話怕是出于一種無奈的心情,正因為過于重視真理,同時又過于清醒地看到真理并不存在,才不得已而返求諸過程??雌颇康年I如而執(zhí)著過程,這比看破紅塵的人還俗,與過程早已隔了一道鴻溝,至多只能做到貌合神離而已。
如此看來,無聊是人的宿命。無論我們期待一個目的,還是根本沒有目的可期待,我們都難逃此宿命。在沒有目的時,我們?nèi)杂心康囊庾R。在無可期待時,我們?nèi)悦CH蝗粲兴N覀冇袝r會沉醉在過程中,但是不可能始終和過程打成一片。我們渴念過程背后的目的,或者省悟過程背后絕無目的時,我們都會對過程產(chǎn)生疏遠和隔膜之感。然而,我們又被黏滯在過程中,我們的生命僅是一過程而已。我們心不在焉而又身不由己,這種心境便是無聊。 (選自《守望的距離》,周國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