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水磨房,坐落在西河沿的磨渠上。家鄉(xiāng)的磨渠,在現(xiàn)在看來,幾乎就是一條小河了,自南向北一路流淌下來,最終流入黃河。
我不知道水磨是哪年哪月蓋起來的,在我的記憶里是木質結構的,看起來歪歪斜斜,好在水磨的后面有一棵三個人都抱不住的楊柳樹,是我們時常擔憂倒塌的心有了一個結實的支撐。
水磨房的所有物件都和磨字有關。河渠上安裝的引水槽叫磨槽,磨槽是用堅硬的榆木板拼成的,上寬下窄,上端與渠口相接,下面尺把寬的槽口正對著巨大的木制磨輪,水沖轉磨輪,磨就飛快地轉動起來了,發(fā)出轟轟隆隆的響聲。
我一直在驚嘆祖輩們的智慧,那一渠繞村環(huán)舍的款款清水,經過磨槽數(shù)米斜置的坡度和由寬漸窄的擠壓,竟產生了那么大的沖擊力,沖轉了沉重的石磨扇。我不知道當年一莊子人的日子是不是這樣捱過來的。
磨房內安置磨扇,共上下兩扇,磨墩較厚,磨盤稍薄,上邊系著一個用牛皮縫制的圓錐形籮筐,叫磨潲,裝磨面的糧食。磨潲與磨盤之間,有一個抖筒,還有一根抖棒與磨盤相連,當磨轉動時,糧食便送入磨眼中,磨扇的周圍是一個用木板做成的槽,磨出的粉沫便落在槽中,再經過足蹬篩子篩打,就成為面粉了。
水磨房怎么也“磨”不滅我們這一代人關于糧食、關于土地的家鄉(xiāng)的情結。
水磨房就這樣不厭其煩地印刻在我的記憶里。磨主兒有一句沒一句地哼著一支誰也聽不懂的歌謠,磨輪在濺起的水花里飛快地旋轉著日子。石磨扇沉穩(wěn)的轟鳴聲,男人們劈開雙腿足蹬篩子“咣當——咣當”有節(jié)奏的篩面聲、楊柳樹上樹葉的沙沙聲和鳥叫聲、渠水邊草叢里的蛙鳴聲,就像一首小夜曲,那么溫馨、悅耳、沁人心脾。冬夜,水磨更是打破夜空和村落的寂靜,磨坊里透出的煤油燈盞的微弱燈光,給人以無限遐思。
鄉(xiāng)親們趕著牲口馱著麥子青稞來了,早來的人家把麥子倒在磨房里的木板上,舀一勺渠水灑在麥子上攪拌均勻,這叫“潮水”,是為了磨出的面更有韌性。來遲了的,就在外面等待。他們或者卷一捧黃煙閑諞一陣,或者卸了麻袋在渠邊上放驢。
一年四季,除了麥子下種的那個時節(jié)之外,水磨房就不停地轉。鄉(xiāng)親們把磨扇吱吱扭扭的響聲當成了麥子的哭泣聲。他們說,春天播種的時候不能去磨面,他們說,那個時候磨眼里的麥子哭得很厲害,是為了自己不能長成一片莊稼而哭泣。鄉(xiāng)親們說,他們也不忍心在那個時候去把麥子的希望磨碎了。
直到今天,我還常常為他們的這種樸素的想法而感嘆。
我之所以忘不了水磨房,是因為它還和我的童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童年時候的記憶,幾乎都和水磨房有關。
每天早上天不亮,母親都要去磨渠挑一擔水,倒?jié)M水缸。冬天,母親每天早上要去磨渠邊掃一大背斗樹葉,那是我們燒水做飯的柴火。很多次,我一邊拉著風箱一邊往灶火門里填樹葉時,母親把放了一塊羊油的鐵勺伸到火上,待勺子里的油冒煙了,就脫下濕嘰嘰的鞋,把冒煙的油澆到腳后跟裂開的血口子上。母親說,這樣就可以把裂口燙死。
當然,水磨房還留給了我很多快樂的記憶。我們在磨渠里游泳、在磨輪邊的石縫里摸蝦米、在光溜溜的磨槽里滑水,在磨渠邊的草叢里挖蕨蔴,不知不覺間,一整個夏天就過去了。到了冬天,磨輪周圍掛滿了晶瑩剔透的冰棒,有的像糖葫蘆,有的像苞谷,就成了我們取之不盡的冰糕。
后來,水磨房完成了它沉重的使命,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遠去。我的童年也結束了。
有一年夏天,我們一家人去家鄉(xiāng)的黃河石公園游玩。不經意間,我在其中的一個磨苑里看到了兩面磨扇,上面的斜紋還是那么清晰,那么堅硬。我問女兒那是什么,女兒仔細看了看,說,好像是古代牛拉車的轱轆,不過這么重的轱轆牛能拉動嗎。
我說,水能拉動。女兒的眼里充溢著疑惑。
伴隨了幾代人的水磨,就這樣退出了我們的生活和視線,離我們而去。漸行漸遠的,還有那一渠清水。還有我們的天真無邪。
【作者簡介】胡躍崗,青海貴德縣人,生于1962年,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貴德縣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常務副主席、《貴德》文化旅游季刊執(zhí)行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