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祺 毛悅時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上海 200032)
顱內(nèi)靜脈竇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年發(fā)病率約為5/100萬,占卒中年發(fā)病率的5%~10%[1]。70%以上的CVST患者小于50歲[2]。CVST的病因復雜,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容易誤診、漏診,病死率達4.39%[3]。CVST的診斷基于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特征,其治療手段包括抗凝、血管內(nèi)溶栓或取栓以及對癥治療如脫水、抗癲癇、抗感染、去骨瓣減壓術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明顯改善CVST患者的預后。本研究回顧分析了我院20例CVST患者的診治經(jīng)過,以加深對該病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5月—2014年4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收治的20例CVST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發(fā)病年齡19~60歲,平均發(fā)病年齡(38.65±11.12)歲。所有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回顧20例患者的臨床診治過程,收集其住院期間及門診隨訪期間的病史資料、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結果,主要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D-二聚體、腦脊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包括頭顱CT平掃、MRI平掃或平掃+增強、低場強磁共振靜脈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renography, MRV)、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2.1 病因 20例CVST患者的發(fā)病危險因素包括:(1)感染性因素2例,其中1例鼻竇炎、1例腦脊液囊蟲抗體陽性;(2)非感染性因素8例,其中1例產(chǎn)褥期受涼、1例剖宮產(chǎn)后2個月伴下肢丹毒感染、1例有口服避孕藥史、1例為惡性腫瘤高凝狀態(tài)、1例膽脂瘤術后、1例肺癌術后、1例免疫異常,另1例有既往肺栓塞及下腔靜脈血栓形成史(考慮血液高凝狀態(tài),但未能明確原因);(3)不明原因10例。
2.2 臨床表現(xiàn) 20例患者的發(fā)病形式不一,急性起病(<1周)11例,亞急性起病(1周~1個月)3例,慢性起病(>1個月)6例。20例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首發(fā)癥狀為頭痛者17例(85%),多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脹痛、爆裂樣疼痛,也有陣發(fā)性刺痛、悶脹隱痛,頭痛伴惡心嘔吐10例、伴頸部僵硬酸痛2例、伴頭暈1例、伴眼痛1例、伴發(fā)熱1例;首發(fā)癥狀為視物模糊2例;首發(fā)癥狀為頭暈1例。病程中逐漸出現(xiàn)的癥狀有:視力障礙8例(其中6例為視物模糊或視力下降),復視4例,黑朦3例,視野缺損2例;肢體乏力麻木10例,其中單純乏力5例、乏力伴麻木5例;癲癇發(fā)作6例;言語含糊3例;頭暈2例;意識模糊及病死2例;記憶力減退2例;眼球運動障礙、情緒障礙、命名性失語、耳鳴、聽力下降各1例。體征較不典型,查體陰性者7例,腦膜刺激征陽性7例,眼底檢查視乳頭水腫9例,伴出血點3例;其余如肌力減弱、腱反射改變、病理征陽性、視力減退、共濟差等陽性體征均可見。
2.3 輔助檢查
2.3.1 實驗室檢查 20例患者中,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正常者12例,紅細胞升高1例,白細胞升高5例,血小板升高2例,缺鐵性貧血1例。13例行D-二聚體檢查,其中6例首次測值升高;2例首次測值正常,但反復隨訪測值升高;3例患者每例僅有1次測值,均為正常;2例反復檢測,均正常。11例行易栓因素篩查,9例蛋白C、蛋白S及抗凝血酶Ⅲ活性正常,另2例抗心磷脂抗體升高。
18例患者行腰椎穿刺檢查(另2例拒絕),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初始壓力正常(≤180 mmH2O)者3例,180~300 mmH2O者6例,≥300 mmH2O者9例;此外,CSF蛋白含量增加7例,紅細胞含量增加5例,病原學檢查囊蟲抗體陽性1例。
2.3.2 影像學檢查 20例均行MRI及MRV檢查,其中14例(70%)患者的MRI平掃+增強掃描圖像表現(xiàn)異常(圖1)。直接征象:靜脈竇區(qū)流空影消失且出現(xiàn)異常信號者5例(圖1A);間接征象:出現(xiàn)出血灶、缺血灶或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者6例(圖1B),硬膜下積液2例,腦內(nèi)異常彌漫強化灶、幕下腦實質腫脹伴幕上腦室輕度擴張1例,右側腦室旁異常信號(膠質增生可能大)1例,輕度腦白質變性、腔隙性梗塞灶2例。
MRV(圖2)可見靜脈竇內(nèi)條片狀充盈缺損,局部管腔狹窄、變細、顯示欠清晰或不顯示,雜亂迂曲的側枝小血管形成;腦內(nèi)靜脈血管紊亂,部分擴張。
17例患者行頭顱CT平掃(圖3~4),其中11例表現(xiàn)異常。直接征象:靜脈竇區(qū)高密度7例;間接征象:腦葉出血4例,硬膜下出血/積液2例,SAH1例;腦葉局灶性低密度影3例,幕上腦室輕度增寬及小腦半球旁片狀略高密度影各1例。
3例行DSA檢查,結果分別如下:1例右側橫竇不能顯示,矢狀竇后部顯示欠佳、局部毛糙;1例椎動脈造影靜脈期見雙側橫竇及乙狀竇管壁明顯毛糙,血流較緩慢;頸內(nèi)動脈造影靜脈期見前1/3矢狀竇顯影可,中1/3顯示不良并見明顯的造影劑淤滯以及皮層靜脈擴張,后1/3矢狀竇在后循環(huán)造影時顯示;1例左側頸內(nèi)動脈造影未見矢狀竇顯影,血液經(jīng)中央靜脈及其他皮層靜脈回流至海綿竇;右側頸內(nèi)動脈造影在末期可見直竇顯影;雙側椎動脈造影可見矢狀竇后1/3顯影。DSA與MRV顯示靜脈竇充盈缺損的部位基本相同,但DSA顯示皮層靜脈擴張更清晰,且可顯示血流來源、方向、速度、管壁是否光滑、造影劑淤滯等。
19例患者的MRV或DSA檢查結果顯示(去除1例無效數(shù)據(jù)),累及2個或2個以上靜脈竇15例(78.9%),累及上矢狀竇9例,下矢狀竇3例,橫竇15例,乙狀竇14例,直竇4例,竇匯4例,頸內(nèi)靜脈2例,大腦大靜脈1例。20例患者中,腦實質損傷8例(40%),其中單純出血灶2例,單純?nèi)毖?例,出血伴缺血灶2例,腦實質腫脹、彌漫強化1例,腦室旁異常信號、膠質增生可能1例,SAH3例,硬膜下出血、積液2例;腦實質未損傷12例(60%)。
6例行腦電圖檢查,2例異常,4例正常。
圖1AMRI直接征象:上矢狀竇及竇匯血栓,T1WI等信號(1Aa)、T2WI低信號(1Ab),增強后靜脈竇內(nèi)呈充盈缺損改變(1Ac、1Ad)
圖1BMRI間接征象:右側顳葉及額頂葉出血性病變,左頂葉缺血性改變;右側顳葉腦溝回腫脹且信號異常。T1WI(圖1Ba、圖1Bc),T2WI(圖1Bb、圖1Bd)
圖2MRV圖像:雙側橫竇血栓(2A);橫竇、上矢狀竇血栓(2B);左側橫竇血栓(2C)
2.4 治療及效果 20例患者均給予甘露醇降顱壓,應用低分子肝素7~14 d后用華法林抗凝;部分患者用甘油果糖、利尿劑(呋塞米、螺內(nèi)酯或氫氯噻嗪等)或白蛋白輔助脫水,醋甲唑胺/乙酰唑胺抑制腦脊液分泌,行抗癲癇、抗感染、緩解頭痛、止吐、降眼壓等對癥治療。
20例患者中,治療有效(癥狀完全消失/緩解)17例(85%),無效3例(包括癥狀無變化1例,病死2例)。2例病死的患者中,1例為惡性腫瘤伴高凝狀態(tài)繼發(fā)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1例為產(chǎn)后2個月合并下肢丹毒感染;2例患者均死于顱內(nèi)高壓引起的腦疝形成。出院前,9例患者再次行腰椎穿刺檢查,CSF壓力均較首次測值下降,其中2例降至正常范圍;12例患者復查頭顱MRV,其中8例較前好轉但未恢復正常,4例變化不明顯。
圖3CT直接征象:右側枕部顱板下條片狀高密度影(3A);竇匯處局部密度增高(3B);上矢狀竇高密度影治療前(3Ca),治療后(3Cb)
圖4CT間接征象:左顳頂葉出血性梗死(4A)和右頂葉梗死(4B)同時存在
3.1 病因 CVST的常見病因包括凝血功能異常、口服避孕藥、孕期或產(chǎn)褥期、惡性腫瘤、頭部外傷等非感染性因素以及敗血癥、頭面部化膿性感染等感染性因素。近年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也被認為是CVST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4]。
3.2 臨床診斷 CVST的診斷通?;谂R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特征。
3.2.1 臨床表現(xiàn) 根據(jù)病因,CVST的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兩類:一類與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的顱高壓有關,表現(xiàn)為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復視等;另一類與靜脈性缺血、梗死或出血引起局灶性腦損傷有關,表現(xiàn)為癲癇、失語、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偏盲、皮層功能異常或精神異常。頭痛、肢體感覺運動障礙、癲癇的發(fā)生率分別為89%~90%、50%、35%~40%[2, 4]。值得注意的是,孤立性頭痛可見于25%的CVST患者[2];本組患者中孤立性頭痛2例,孤立性視乳頭水腫1例,孤立性頭暈1例。CVST的癥狀不同于其他腦血管病的特點有:(1)頭痛和癲癇多見;(2)癥狀常緩慢進展;(3)常有雙側大腦半球受累的癥狀,在直竇、大腦大靜脈等深靜脈系統(tǒng)或上矢狀竇血栓形成時尤為明顯。
3.2.2 實驗室檢查 對可疑CVST患者進行常規(guī)血液檢查的意義在于篩查潛在高凝狀態(tài)、感染或炎性反應。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白細胞升高5例,提示感染;抗心磷脂抗體升高2例,提示血液高凝狀態(tài)。D-二聚體檢查對CVST的敏感性高,但特異性差,因此當臨床CVST可能性較低時,D-二聚體陰性可作為其(CVST)有效的排除指標。文獻[5]指出,D-二聚體檢查CVST的假陽性率為9%,假陰性率為24%。本研究中,13例患者行D-二聚體檢查,6例首次檢查未見升高,2例隨訪檢查升高,提示需將D-二聚體檢查與臨床表現(xiàn)和其他檢查手段相結合來評估病情,并隨訪檢查D-二聚體,警惕假陰性誤導臨床判斷。CSF初壓高是CVST診斷的一個線索;而CSF細胞數(shù)和蛋白輕度升高對CVST無診斷意義,僅用于輔助排除顱內(nèi)感染。本研究中18例行腰椎穿刺檢查,其中15例的CSF初壓高于正常,對CVST的診斷有提示作用;CSF病原學檢查發(fā)現(xiàn)囊蟲抗體陽性1例,對明確CVST發(fā)病因素有重要幫助。
3.2.3 影像學表現(xiàn) CT平掃為CVST患者首選的影像學檢查,僅約30%的CVST患者有異常CT表現(xiàn),CT檢查CVST的敏感性較MRI差[2]。CT和MRI上,CVST的直接征象均為在靜脈竇區(qū)出現(xiàn)血栓信號。CT檢查顯示,第1~2周血栓高密度,這可能與血栓中纖維機化組織及鈣鹽沉積有關,之后逐漸為等密度或低密度。MRI檢查顯示,急性期(1周內(nèi))血栓內(nèi)主要含脫氧血紅蛋白,呈T1等信號,T2低信號;亞急性期(1~2周)血栓內(nèi)高鐵血紅蛋白增多,呈T1高信號,T2高信號;慢性期( 2 周后)呈T1等信號,T2WI 等信號或高信號。CT和MRI上,CVST的間接征象均為繼發(fā)腦實質改變,如腦葉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腦梗死、SAH、腦水腫等。研究[2]報道,約1/3的CVST患者繼發(fā)ICH,0.5%~0.8%的CVST患者繼發(fā)SAH。CVST繼發(fā)腦實質改變的原因可能為:(1)靜脈阻塞引起靜脈性梗死、局部腦水腫、缺血性神經(jīng)元損傷甚至出血;(2)靜脈竇阻塞引起靜脈回流障礙,靜脈壓升高,繼發(fā)血-腦屏障破壞及有效循環(huán)血量減少,引起代謝性腦水腫及繼發(fā)損傷。MRI聯(lián)合MRV對于急性、亞急性、慢性CVST均是最敏感的檢測方法;當應用MRV仍不能明確診斷時,可以考慮行DSA檢查,同時可以行血管內(nèi)溶栓治療。本研究中行MRV檢查不能明確診斷的3例患者,行DSA檢查后確診為CVST。研究[4]中,影像學檢查顯示,CVST最常累及的部位是上矢狀竇、橫竇、乙狀竇,約2/3的CVST會累及超過1個靜脈/靜脈竇,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
CVST患者的CT及MRI直接征象的陽性率低,間接征象特異性差,常導致臨床醫(yī)師誤診或延遲診斷。本組患者在確診之前,曾考慮以下疾病并給予過相應處理:腦出血、腦梗死、急性腸胃炎、視盤血管炎、腦實質占位性病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血管炎、良性顱內(nèi)壓綜合征、病毒性腦炎、顱內(nèi)非特異性炎性反應。
3.3 治療 抗凝作為CVST的主要治療方法,早期應用可以有效預防血栓發(fā)展,促進血管再通,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或肺栓塞。CVST并發(fā)的ICH并不是抗凝禁忌癥??诜鼓幍寞煶倘Q于CVST的產(chǎn)生原因[2],若CVST由一過性危險因素(如感染)引起,其抗凝療程為3~6個月;若CVST由易栓癥引起,或為CVST復發(fā),或CVST繼發(fā)靜脈血栓形成,則需要長期抗凝治療。抗凝治療需將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控制在2~3。如應用足量抗凝藥后病情仍然惡化,可考慮血管內(nèi)干預,包括取栓或溶栓;對于影像學表現(xiàn)有嚴重占位效應或有顱內(nèi)出血的病情持續(xù)惡化的患者以及難治性顱高壓者,可考慮行去骨瓣減壓術,以有效地改善CVST患者的預后。
在有效的治療措施下,CVST患者可痊愈,但仍有一定的病死率。據(jù)報道,感染性CVST患者的高病死率與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全身性惡性腫瘤、腦出血、腦水腫及女性、年齡等因素相關[3];此外,腦疝形成是導致CVST患者病死的一個重要因素[6]。
綜上所述,CVST的診斷應綜合考慮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當患者以頭痛或視乳頭水腫(視物模糊/黑朦)為首發(fā)癥狀并漸進性加重時,不論是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起病,不論隨后是否出現(xiàn)其他局灶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均應考慮CVST可能,并積極完善相關檢查。當臨床懷疑CVST時,應進行D-二聚體及CT、MRI檢查。當D-二聚體為陰性時,不能排除CVST診斷,應繼續(xù)隨訪;當CT或MRI平掃出現(xiàn)了不明原因的腦葉ICH、跨經(jīng)典動脈分布界限的腦梗死、局限于大腦凸面的SAH或表現(xiàn)不典型時,應進一步行靜脈造影檢查(CTV或MRV),以明確診斷。CVST以抗凝治療為主,其療程根據(jù)CVST的病因而定,并積極進行對癥治療。近年來,隨著診斷和治療方法的改進,CVST病死率逐年下降,但我們?nèi)孕柙鰪妼VST的認識,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免延誤病情,爭取改善患者的預后。
[1]Bousser MG, Ferro JM.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n update[J]. Lancet Neurol, 2007,6(2):162-170.
[2]Saposnik G, Barinagarrementeria F, Brown R J,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 2011,42(4):1158-1192.
[3]Borhani HA, Edgell RC, Cruz-Flores S, et al. Mortality of cerebral venous-sinus thrombosis in a large national sample[J]. Stroke, 2012,43(1):262-264.
[4]Guenther G, Arauz A.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update[J]. Neurologia, 2011,26(8):488-498.
[5]Tanislav C, Siekmann R, Sieweke N, et al. Cerebral vein thrombo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diagnosis[J]. BMC Neurol, 2011,11:69.
[6]Ferro JM, Crassard I, Coutinho JM, et al. Decompressive surgery in cerebrovenous thrombosis: a multicenter registry an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J]. Stroke, 2011,42(10):282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