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煒是當代文壇極具個性的作家之一,以80年代末的《古船》引起轟動,對該文本的討論至今延綿不絕。本文試圖從《古船》悲劇性人物的塑造入手,追溯人物悲劇性的根源,從而更好地理解張煒所秉持的道德理想主義。
關鍵詞:張煒;古船;悲劇性人物;根源;道德理想主義
張煒是一個理想主義色彩濃郁的作家,80年代以清新的“蘆青河”系列小說登上文壇,并在這些小說里塑造了他心目中的烏托邦世界。然而后來他卻沒有繼續(xù)沿著人們所期待的唯美而詩性的方向寫作,而表現(xiàn)出強烈的現(xiàn)實意識?!拔乙恢闭J為,文學的諸多功能之中,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喚起人類對一些根本問題的關注?!盵1]他對處于苦難和逆境中的悲劇人物的刻畫彰顯了其所秉持的悲天憫人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理想。
1 跌宕沉浮的悲劇命運
《古船》是一部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小說。它選取了土改、大躍進、文革和改革開放初期這四個特殊的時間段,描寫了膠東蘆青河畔洼貍鎮(zhèn)上幾個家庭四十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真實地再現(xiàn)了那個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沖擊下,那塊土地的變化。它以一個古老的城鎮(zhèn)映射了整個中國,以一條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個家庭的滄桑抒寫靈魂的困境與掙扎。
(1)身體苦難的悲劇?!豆糯氛故玖艘荒荒挥|目驚心的歷史場景:還鄉(xiāng)團慘無人道的野蠻行徑——把無辜的老百姓穿骨削乳,火燒活埋,把霖大胡子“五牛分尸”,又分離出肝臟作為下酒的菜肴;婦救會主任以及她年幼孩子的慘死;茴子死時遭受的百般蹂躪;浮夸風背后被饑餓吞噬的一個個痛苦的生靈……小說中有一處寫到了還鄉(xiāng)團為了防止人們逃跑“他們找到一根鐵絲,穿進人們的鎖子骨里。鐵絲帶著血,從這皮下拖出又插進那人的皮下!……”[2]張煒敢于直面淋漓的鮮血,用他那丈量人性之筆把人類歷史中遭受的身體苦難通過感官印象再次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人們面對丑惡時重新感到憤激,感到惡心,從而企圖喚醒苦難中久已麻木的國民心靈。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3]真正的悲劇總是動人心魄的,因為悲劇是將美毀滅給人看,越是美的有價值的人生被毀滅,其悲劇感就越壯美、越深刻。含章,老隋家的千金小姐,是作者筆下一個真善美的化身,“文革”時期卻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趙炳利用他手中的權力,用軟硬兼施威逼利誘的辦法侵占含章二十多年,一個無辜的少女就這樣成了趙炳的性工具、性奴隸。含章最后走投無路,殺死了趙炳,而自己卻也搭上了如花的性命。這樣直面苦難的書寫在當代文學作品中為數(shù)不多,而張煒卻用大量篇幅敘寫了洼貍鎮(zhèn)人遭受的身體苦難,尤其是“文革”時期,在讓人戰(zhàn)栗的同時,也讓人聯(lián)想到張煒書寫背后的心酸與無奈。
(2)靈魂掙扎的悲劇??嚯y是可以分為很多層次的。如果只是一次次地揭開身體的傷疤賺取別人的同情,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加難堪的境地。張煒對苦難的反復言說沒有陷入這樣的境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停留在淺層,沒有停留于個人的一己之痛,而是將之上升到更高、更深的層面——靈魂掙扎的悲劇。“老隋家的這一輩兒人可以有愛情,但不可以有婚姻……”[2]就這樣抱樸、含章不得不一直忍受著身體與靈魂撕扯的痛苦,相愛卻不能愛、無法愛。含章面對著內心深愛的李知常的表白,不得不壓抑內心真實的想法。過去的陰影一直籠罩著她,認為自己再也沒有了愛的資格,恥辱和痛苦壓抑得她生不如死,使她始終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誠如見素所說,老隋家最苦的人是抱樸。面對洼貍鎮(zhèn)幾十年來的權力變換,隋抱樸好像總能冷眼諦視外界的紛爭,洞察人類飽經(jīng)的苦難。然而這個孤獨的、無言的沉思者卻時常經(jīng)歷著靈魂的掙扎,洼貍鎮(zhèn)幾十年的悲慘歷史沉積在他心底,現(xiàn)實的變幻又不時攪起他心中的波瀾,歷史與現(xiàn)實的雙重壓迫致使他“想得多做得少,差不多只配做在老磨屋里了。我一想起做點什么,就心慌。好像什么都不怕又什么都怕?!盵2]他精神焦慮、整宿整宿地睡不著覺;內心孤獨,無人傾訴;清醒地預見到悲劇的即將來臨而又無力阻止……這才是真正的痛苦。他雖然有兼濟天下的愿望,然而卻遲遲未能付諸行動,從而也使他成為一個具有哈姆雷特延宕性格的人物,其悲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2 悲劇溯源
張煒試圖通過對現(xiàn)代歷史中充滿苦難的生活時段的深切關注,再現(xiàn)出歷史中相對激烈而且富有悲劇性的一面,苦苦追問到底是什么在驅動人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史場合,以不同的形式重復實質相同的歷史慘劇。
(1)時代因素。羅素曾說過:這個時代本沒有秩序可言,把什么都規(guī)定了便無幸??裳?。而文革就是這樣一個把什么都規(guī)定的時代,同時也是這部作品里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段,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里,人的命運在非理性狀態(tài)下被迫滑翔,洼貍鎮(zhèn)的歷史也在此時布滿了重重疊疊的罪惡與不幸?!豆糯分械耐葚傛?zhèn)“文革”時期籠罩在一片人性荒蕪之中——以四爺爺趙炳為核心的一群“惡”的代表,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和農民對集權、偶像的盲目崇拜,編織了一張以造福于人民為虛,行封建專制之實的大網(wǎng):趙多多在前臺表演,為虎作倀;道貌岸然的四爺爺趙炳運籌帷幄,垂簾聽政;更有歪脖吳這樣出賣靈魂的讀書人為其出謀劃策;張王氏招之即來,行巫作祟;周圍是隨時準備為主子效命的爪牙奴才。他們占有、毀滅一切美好的東西,殘害了很多無辜的人的性命。文革,這個顛倒黑白的時代,人們連最起碼的生存權都不能保障,更何談人權、人性。人們的良知也在這種勢力的社會氛圍下漸漸泯滅,張煒把這血淋淋的傷疤揭開來審視、反思,提醒變得越來越健忘的人們。
(2)人性之惡。張煒再現(xiàn)了一個沒有理性的時代的種種殘酷暴行,但他認為“不能將一切都推到時代身上。不同的人不同的靈魂在同一時代寫出了不同的歷史。直到今天,有些人還是難以好好地活下去,他們被歷史的重負壓得無法呼吸;而有些人則是不配活下去的,他們使世界布滿了罪惡。”[4]對那些制造苦難的人,張煒更多地看到了其狂暴行為背后人性邪惡面的無限膨脹及其帶來的人性災難。摩羅先生曾評論:“中國文化內中隱藏著對生命尊嚴的漠視和對人性的敵意”。[5]“文革”中很多人分不清是非善惡,喪失了基本的道德立場。批斗會上,他們只是懷著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欣賞著臺上的人,不管是面對著確實罪有應得的地主惡霸,還是蒙冤受屈的無辜者。這些看客雖然自己也有難免被揪上臺去的命運,卻依舊不痛不癢、渾渾噩噩。正是這些無所作為的人們才令人更加痛心,因為他們的麻木間接導致了一個個慘劇的發(fā)生。張煒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懷著藝術家的良知和激情,對歷史進行的反思,對人性進行的深層審視。作者在對這些苦難的歷史反思中,堅持悲天憫人的真誠,潛入歷史深處檢視人性,并且延續(xù)著魯迅挖掘國民劣根性的精神,對中華文化進行著深層的探究。endprint
(3)家族制度。張煒的思考并不止于生活的表層,而是探向生活的深層,深入挖掘可以發(fā)現(xiàn)封建宗法家族制度和極“左”路線的巧妙結合造成了洼里鎮(zhèn)也是整個民族的滄桑變化和苦難歷程,導致了一個個生命和靈魂的委頓與消失。在《古船》中,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特殊氛圍。那就是彌漫在洼貍鎮(zhèn)的家族觀念??梢哉f在《古船》中,幾乎所有的人的命運,都有其受制于家族觀念的動因。家族觀念與極“左”路線的結合導致了社會對個人、理性對感性的極度壓抑。更讓人痛心的是,很多時候不是家族觀念對個人的意志與行為的統(tǒng)治,而是個人對家族觀念的自覺不自覺的承擔與順從??杀氖菬o論是合作化、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還是在初期經(jīng)濟改革時期,洼貍鎮(zhèn)同樣令人悲哀地卷入了家族斗爭的漩渦之中。老隋家的衰敗和老趙家的崛起,盡管誘惑人的是個人私欲、個人的經(jīng)濟或政治利益,但“為家族而戰(zhàn)”的信念卻是深藏于每個人的潛意識之中。張煒顯然深深地看透了這一點,對之持否定批判的態(tài)度。對家族制度的憎恨和批判,處處滲透在張煒的敘述意圖之中。
3 張煒的道德理想主義
對于張煒這樣一個嚴肅、認真而且具有強烈人文關懷精神的作家來說,僅僅關注苦難是遠遠不夠的,他必然還要試圖喚起人們同樣的關注并給人們昭示出苦難的救贖之途。任何偉大的哲學思想都是在探討人類怎樣才能免于苦難,任何偉大的文學也如此。張煒認為“傳統(tǒng)是人文價值唯一可能的源泉,要重建現(xiàn)代人文精神,要為現(xiàn)代人重新找到一種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唯有到傳統(tǒng)中去才可能找到?!盵4]而道德就成為張煒審美判斷的一條須臾不離的標準,他的現(xiàn)實主義批判精神很大程度上也表現(xiàn)為一種道德性批判。在他的作品中“道德”是人的“立身”原則,而且作品中寄寓著作者理想的人物形象,都是以道德的高尚與人格的純潔為顯著的性格標記。在張煒看來,要拯救歷史與現(xiàn)實中的諸種苦難,道德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
《古船》集中展示了20世紀中國人的生存苦難:饑餓、貧困、仇恨、暴力、殺戮……隋抱樸一遍遍地在心里禱告請求苦難盡快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但是,《古船》盡可能強烈地展覽人性的黑暗、人生的苦痛和歷史的無常,意在謀求救渡的希望。作者也有意把救贖洼貍鎮(zhèn)苦難的重擔落在隋抱樸身上。在隋抱樸看來,洼貍鎮(zhèn)人苦難的根源就在于私欲,在于財富和權利的占有者對他人的剝削和壓迫,在抱樸看來,消滅苦難的唯一辦法是徹底消滅剝削和壓迫,使粉絲大廠回到大家手中。他深夜捧讀《共產黨宣言》,以長達十年的自審苦苦思索人的出路和終極意義,最終的答案是“人靠人救”。
生于齊魯大地,長在恬淡鄉(xiāng)村,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張煒,拿起了道德的武器,深入歷史與現(xiàn)實之中,進行激憤又銳利的社會文化批判,批判人性惡和它所誕生的文化土壤,并且為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想的重建大聲疾呼。或許作為一個作家救世的愿望過于迫切,他樹立道德理想的時代和環(huán)境過于樸素和單純,他在作品中所提出的道德理想脫離了我們的時代,而表現(xiàn)為一種烏托邦的沖動,這種道德理想主義的烏托邦在現(xiàn)實中必然面臨困境。
首先,道德的內涵是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轉移而轉移的,沒有永恒不變的道德。張煒以精英道德為尺度,衡量世俗社會。其次,張煒小說中道德內蘊的單一性和價值取向上的非此即彼,容易使我們有回歸道德至上主義的可能,與我們這個世界觀和人生價值多元化的社會不相適應。
面對90年代市場經(jīng)濟的急劇擴張,道德腐敗和社會無序等現(xiàn)象引起了知識分子的警覺。堅持啟蒙立場的知識分子,試圖尋求反抗當今社會功利主義的精神資源,為這個不完善社會里企望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的人們提供一方心靈的庇護所。這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張煒就是這樣一個執(zhí)著堅守的人,他為保衛(wèi)信仰、道德、理想而進行的不懈呼號、吶喊,即使難免堂吉訶德式的悲壯,也仍能以其強大的人格和心靈力量逼向人類的靈魂。
參考文獻:
[1] 陳思和.現(xiàn)代都市的欲望文本[J].文匯報,2000(12).
[2] 張煒.古船[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222,61,217.
[3] 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J].語絲,1925(15).
[4] 摩羅.悲憫情懷[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56.
[5] 張煒.葡萄園暢談錄[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36,52.
作者簡介:孫曉玲,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