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在《劉巧兒》的原型封芝琴的家鄉(xiāng),在廣袤的董志塬上,有一個普通的家庭,像永遠向往幸福的巧兒一樣,三代人用愛精心守護著他們心中最溫暖的家。
——“讓媳婦兒”的爺爺——
故事還得從董宇蓉丈夫的爺爺說起。
爺爺從小家庭貧寒,生活很是艱辛,常常為謀生計而東奔西走、寄人籬下。爺爺是家里的長子,懂事的他從小就挑起了養(yǎng)家的重擔。他將3個弟弟拉扯長大,看著他們一個個娶妻成家之后,才給自己湊合著娶了一個妻子。但好景不長,爺爺?shù)钠拮右蚧及A病早逝,當時,他們唯一的兒子才剛滿3歲,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一家人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谷底。為了年幼的孩子,在好心人再三勸解和幫助下,爺爺準備再婚。但“屋漏偏逢連夜雨”,爺爺?shù)乃牡芟眿D也因癆病離開了人世,當時四弟已經(jīng)有了2個年幼的孩子。無奈之下,一向疼愛兄弟的爺爺將自己還未過門的媳婦讓給了四弟。由于家庭生活困難,此后,爺爺再也沒能娶上媳婦,只能和公公兩人相依為命……爺爺“讓媳婦兒”這件事情在當?shù)貜V為流傳,在如今看起來似乎有點荒唐,董宇蓉卻說:“正是爺爺舍棄了自己的小家,才換來了整個大家庭的幸福?!?/p>
——不離不棄的公公婆婆——
說完了爺爺,再來說說公公婆婆的故事。
公公很小的時候,爺爺就被派往同鄉(xiāng)的另一個村子工作,由于工作繁忙,有時一個月也回不了一次家,孩子只好留給家里的弟兄們幫忙照顧。當時人多家大,缺吃少穿,一個沒娘的孩子所受的待遇可想而知。失去了“保護神”的他,從小吃盡苦頭,飽嘗人間冷暖,早早地就成長、成熟起來,12歲就能執(zhí)手耙犁,15歲就能獨立耕作……
“栽得梧桐樹,招得鳳凰來”。就在公公19歲那年,17歲的婆婆來到了身邊,從此和他相依為命、不離不棄。這個小家庭又從一個復雜的大家庭中剝離出來,鍋里有了熱飯,家里再添新丁。在共同走過的40年里,他們始終互相幫助、相互理解。盡管生活拮據(jù),家里卻滿是溫暖。他們總是以老人為重,用一種無聲的語言,踐行著百善孝為先的諾言。
2001年的夏天,爺爺和公公先后因病癱瘓在床,婆婆悉心照料兩位老人長達6年,直到他們安然離去,始終沒有任何怨言。
——愛的延續(xù)——
到了董宇蓉這一代,婚姻已變成了自由戀愛。甘肅省華池縣是評劇《劉巧兒》原型封芝琴的家鄉(xiāng),“巧兒”沖破家庭束縛、爭取婚姻自由的形象早已深深地烙在了董宇蓉的心底。她出身干部之家,丈夫卻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的兒子,兩個人的家庭條件相差甚遠。
“我母親‘嘩’地一下就哭了?!?董宇蓉這樣描述母親第一次到丈夫家的情景,“母親說她從來沒見過那么窮的人家,家里基本一無所有,就連他的妹妹結婚時的綢緞被子,都是借來的。”董宇蓉工作較早,丈夫大學畢業(yè),身無分文,她不僅省吃儉用幫丈夫還清了上大學時欠下的5000元債務,又借了2000元錢替丈夫交清了最后一筆彩禮錢,因為她始終相信:丈夫就是他能靠得住的男人。為了這“門不當、戶不對”的自由婚姻,董宇蓉在父母面前說了不少丈夫的好話,希望女兒幸福的父母最終同意了她的堅持。
從相知、相戀到相愛,到步入婚姻的殿堂,董宇蓉的真心換來了丈夫的誠心。在共同攜手走過的這20年里,他們互敬互愛、互信互諒、互相支持,在爺爺?shù)膸ьI下,公公、婆婆的熏陶下,合力共建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記者手記:
在董宇蓉的心里,家是一個溫暖的港灣,是她心靈深處最牽掛的地方。說起家里的任何一個人、一件事,她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董宇蓉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平凡的家庭,但這個家庭滿滿的愛,卻時刻讓她感到幸福和滿足。
(實習編輯 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