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深
近讀周國平的《幸福的哲學》,引發(fā)了我對幸福的思考。其實這也是我多年來用心體會的一個概念,只是沒有付諸文字。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環(huán)境下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這就是說,人對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林林總總,千差萬別,難有劃一的標準。
但是,不管人們對幸福的具體描述有多少差別,共同點總是有的。我對幸福的詮釋是:一種讓人心靈愉悅的感受。我的這個理解,與周國平文章中關(guān)于幸福的“快樂主義”和“完美主義”解釋,是一致的?!翱鞓分髁x”認為,幸福就是快樂,而快樂就是身體無痛苦和精神無煩惱;“完美主義”認為,幸福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因此,說到底,幸福與否取決于自己的主觀感受,即心靈感受。
也許有人會說,精神上的追求固然重要,但沒有身體的強壯和物質(zhì)的豐富,精神上的享受便無從談起。更有人說,身體是1,事業(yè)、地位、金錢、愛情是0,沒有這個1,其它的0都失去了意義。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未免絕對化。這提出了一個價值觀問題。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建立在物質(zhì)基礎上的,那他一生的奮斗都會圍繞這個目標展開,無休止地堆積財富、攀高權(quán)力;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建立在精神層面的,那他在獲得了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之后,就會把追求轉(zhuǎn)向精神的豐富和內(nèi)心的平安。試想,如果一個人身體強健而目光空洞、情色呆滯、內(nèi)心凄涼、精神頹廢、思想荒蕪,這個人還幸福嗎?如果一個人物質(zhì)生活并不富裕,而堅守信念、回歸本真、不入流俗、善行善舉,這個人就不幸福嗎?實際上,如果以物質(zhì)欲望的滿足程度來度量幸福,那么人就沒有了幸福,因為欲壑難填。因此,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克制物欲、清靜內(nèi)心。于是,又回到那句老話:知足常樂。
但是,論道幸福,無論如何高調(diào)入筆,不幸福的事情總是客觀存在著:工作的困惑、世風的襲擾、身體的不適、生活的窘境等,都會不時地攪動我們的內(nèi)心。如何處之?有一句話說得有道理:“聰明人不是一味地追求幸福,而是盡量避免不愉快。”這是人生的哲學,幸福的哲學。
做聰明人,不讓浮華占據(jù)內(nèi)心,不讓世風吹亂寧靜,不讓困難壓垮意志,不讓窘迫磨滅自尊。要給自己的內(nèi)心留一份空間,讓幸福在那里存貯,永遠與最真切的靈魂需求相伴。如此,每個人便有了幸福的源泉和根基。品茗、聽雨、撫琴、對弈、填詞、賦詩、潑墨、習文、讀書、論道,都是幸福的體驗。一時擁有這些,就一時擁有幸福;一生與此相伴,就一生擁有幸福。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也是幸福層次論。一個人滿足了哪個層次的需求,就獲得了哪個層次的幸福。但這個層次論只是一個維度,如果加上時間維度和價值維度,人的幸福觀就會呈現(xiàn)出一張動態(tài)的、充滿無數(shù)節(jié)點的三維圖。在這個立體動態(tài)的三維圖中,你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點亮心燈
曾幾何時,我與朋友、與自己對話時說:“點亮自己的心燈。”今與朋友交談,我又說到了這句話。朋友提示我說:“這句話應該成為你的名言?!?/p>
心燈是什么?是燃燒在心頭的火焰,是照耀在心頭的光芒,是涌動在心頭的激情,是精神與靈魂的鏡像。透過心燈,可以回味曾經(jīng)擁有的喜悅,可以享受當下?lián)碛械拿篮茫梢灶A設未來擁有的陶醉。這些擁有未必都是為了滿足一己物欲之私,它恰是精神家園所賦予的風景。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成功還是挫折、勃發(fā)還是平淡、激情還是低沉,凡是生命中應有的,盡在風景其中。無論遇到什么風景,那盞照亮自我前行道路的心燈常在。所以,心燈是光明,是道路,是希望,是夢想,是精神的寄托,是靈魂的住所,是自我的呼喚。
怎樣點亮心燈?每人各有不同。偉人毛澤東早在1907年就在其雜言詩《耕田樂》中吟出了“農(nóng)事畢,讀書甚馨香,坐待時機自主張”的名句。自此,他為全人類奮斗的心燈一直點亮著,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明代大畫家徐渭仕途失意,轉(zhuǎn)而揮灑激情于繪畫藝術(shù),開寫意畫風之先河,不滅的心燈成就了中國畫藝術(shù)的一代宗師。奧斯特洛夫斯基雙目失明后,在亮如白晝的心燈照耀下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著作,視覺的黑暗沒有擋住他前進的路。時下的倪萍,在從央視舞臺上走下后,潛心研習繪畫藝術(shù),三年成名,心燈照亮了她絢麗的畫卷。偉人名人如此,凡人常人也有自己心燈賦予的生命之光。有一位青年,不在官場,不在商海,卻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平臺打造自己的微博,擁有了兩千多萬“粉絲”,成為影響巨大的自媒體,引領一方輿論潮流。那些生活在最基層的人們,為了蓋房子、買房子、娶媳婦,為了各種各樣生活的、工作的目標,不懈奮斗,傾力向前,靠的就是自己的心燈照耀。所以,點亮心燈就是尋找自我、實現(xiàn)自我、光大自我。當然,這都是積極的、向上的、對社會對歷史有益的自我。
心燈是自我的精神鏡像,價值追求和靈魂寓所。點亮這盞燈,自己就不會迷失;守住這盞燈,靈魂就不會昏暗;高舉這盞燈,前程就充滿光明。
人的精神世界千差萬別。有的人精神強大,以至于面對死亡而毫無懼色;有的人精神弱小,以至于面對自己而缺乏信心;有的人不被世事所擾,堅守自己的心志;有的人則在紛亂的社會里迷失,全無了自己的價值與尊嚴。考察這些現(xiàn)象,我得出幾個結(jié)論:人的精神是有質(zhì)量的;不同的人,其精神質(zhì)量不同;精神質(zhì)量差異與物質(zhì)占有多寡沒有必然聯(lián)系。精神強大的人,其精神質(zhì)量也高。在高速離心運轉(zhuǎn)的社會里,這類人往往被甩到社會的邊緣,因為質(zhì)量大的慣性大。但無論身居何處,心燈一定要亮著,因為這是照耀靈魂來路與歸程的光。
茶人境界
茶為國飲,人多愛之。神農(nóng)氏以來,五千年傳承,茶道悠遠,歷久彌新。茶,人人可飲,但體味不同。何哉?茶人不同,茶味各異也。茶品有等級,茶人分境界,對茶品的體味如同對人生的感知,是一個心性通達的過程。在這個不斷升華的過程中,茶與人便形成了不同境界。
境界一,觀茶形。對茶形的觀察,應從茶園開始。早春歸來,新葉初萌,光華含蓄,春露晶瑩,那份未經(jīng)任何雕琢的天工帶著自然賜予的純真走向人間。采后的嫩芽略加人工,成為形態(tài)各異、色澤繽紛的制品,盡顯曲美、平實、大氣與飄逸。及至沖泡,茶葉在杯中翻滾、旋轉(zhuǎn)、簇擁、舒漫,透著幾分玲瓏。少頃,茶葉在杯水中綻開,或纖竹裊裊,或兩葉一心,或翠玉含光,或雪菊綻放。至若茶湯,或碧綠,或橙黃,或琥珀光,或?qū)毷t,色澤純正,妙不可言。茶葉浸泡在茶湯中,悠然嫵媚,美不勝收。觀茶形至此,茶人心中自當意守神歸。
境界二,品茶香。茶香源于天然,聞香當于泡前開始。龍井茶的清香、碧螺春的草香、茉莉花的濃香、老普洱的蜜香,在打開茶盒的那一刻,便飄然而出。待沖泡時,香氣隨著水汽蒸出,頓覺茶香滿堂,輕吸一口,已沁入心脾。把盞慢品,更覺口中纏綿,蕩氣回腸。俟輕搖茶盞,茶湯深處的香氣涌出,如絲如縷,繞梁不絕。茶氣蒸騰,宛若輕云裊裊。品茶香至此,茶人已凝神靜氣,心中升騰起美輪美奐之感。不絕于縷的茶香,正和著茶人的沉靜,浸潤著新的境界。
境界三,承茶氣。無論是茶形還是茶香,都賦予了茶一種氣息。這氣息來自天地日月,來自云蒸霞蔚,來自雨露滋潤,來自霜雪相侵,來自清風常繞,來自水霧涵養(yǎng)。在四時交替、日月升沉中,茶凝結(jié)了芳香與華氣。當茶人與茶品的氣息打通時,人便通過茶與天地相接,把那份來自日月的光華之氣、來自風雨的涵養(yǎng)之氣、來自霜雪的凌絕之氣,凝華成美妙,盡收于心底。氣息通達于此,茶人與茶品便融為一體。帶著茶人對茶品的體味與感知、融匯與寄托,或悟言一室,或放浪形骸,茶的文化氣息渾然天成。
境界四,賞茶韻。茶形、茶香、茶氣合為一體,即成茶韻。茶形承載著精致,茶香承載著純美,茶氣承載著靈動,而茶韻承載的是茶人的那份從容與淡定、豁然與達觀。伴隨著這樣的茶韻,茶人的心靈可以輕松、可以自由、可以放飛、可以升騰,可以達乎塵世之外,可以匯于天籟之中。此時,若捧一本好書,聽一曲古琴,唱一段國劇,與茶為伴,與心對話,那么人間生活的極致之美便盡在其中了,生活的風韻便兼?zhèn)淞巳胧赖某鋵嵟c出世的瀟灑。此等神韻,美哉,悠哉!
境界五,正茶心。茶氣氤氳,茶韻達神,則茶心備焉。茶心是觀茶形的喜悅、品茶香的陶醉、承茶氣的釋懷、賞茶韻的超然。茶心是一片寧靜,它是茶人避開浮華與躁氣后的沉著與自信,而不是附庸風雅中掩飾不住的裝腔作勢;茶心是一片淡薄,它是收藏天地間屬于茶性的那份精華,而不是對大自然的賜予的兼收并蓄;茶心是一片高雅,它摒棄一切污濁與流俗,只有賢俊之士才懂得它的內(nèi)在價值;茶心是一片超然,它有歸去來兮的瀟灑,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達此境者,茶被尊為上品,人可成為達人。
茶之極致,詮釋人生。茶人合一,境界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