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軍 武子濤 王志紅 謝 婧 韓 英
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消化內科(100070)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明確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其發(fā)病機制與機體免疫系統(tǒng)失衡有重要關系。核周型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pANCA)是一種以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胞質成分為抗原的自身抗體。既往研究認為pANCA陽性是診斷UC的特異性指標[1-2],但pANCA陽性率與疾病嚴重程度和疾病分期的相關性尚存爭議。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血清pANCA在UC患者中的表達情況,旨在探討其在UC患者中的意義。
通過病案信息管理系統(tǒng),選取2008年1月~2012年9月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125例UC患者,診斷參照“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3]。其中男78例,女47例;發(fā)病年齡14~72歲,平均(43.35±26.23)歲;診斷年齡14~72歲,平均(37.83±26.23)歲;病程3~480個月,平均(48.31±63.15)個月。選取同期結腸鏡檢查結果正常的87名健康人作為健康對照組,其中男52名,女35名,年齡20~61歲,平均(38.21±12.15)歲。
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取25 μL以PBS緩沖液1∶10稀釋的血清置于加樣板反應區(qū),室溫孵育30 min。PBS沖洗,加入20 μL熒光標記的羊抗人IgG抗體(德國歐蒙公司),室溫孵育30 min后PBS沖洗。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結果判斷:熒光細胞核周圍呈線條狀分布者為陽性。
按照共識意見[3]進行規(guī)范化診斷,臨床類型為初發(fā)型29例,慢性復發(fā)型96例;按Truelove和Witts評分,嚴重程度為輕度28例,中度49例,重度48例;按Mayo評分,活動期107例,緩解期18例;按Montreal分型,病變位于直腸(E1)15例,左半結腸(E2)48例,全結腸(E3)62例?;仡櫺苑治鲅錺ANCA陽性率與上述臨床特征的關系。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間接免疫熒光法結果顯示,64例UC患者血清pANCA陽性,健康對照者無1例陽性,組間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51.2%對0,P=0.000)。
活動期UC血清pANCA陽性率顯著高于緩解期(P<0.05),而不同臨床類型、病變范圍和嚴重程度的UC患者中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血清pANCA陽性率與UC臨床特征的關系n(%)
多數學者認為pANCA是一種與UC呈顯著正相關的免疫指標,診斷UC的特異性達80%[4]。國內外文獻報道pANCA在UC中的陽性率約為40%~85%,而在克羅恩患者中的陽性率低于5%~25%,在正常人群中為0~5%[5-6]。本組UC患者pANCA陽性率為51.2%,對照組為0,說明檢測血清pANCA對UC的診斷具有一定作用。
目前對pANCA與UC臨床特征的相關性尚存爭議。何雪云等[7]的研究結果顯示,重度UC患者血清pANCA陽性率顯著高于輕度、中度患者;但有研究[8]結果表明pANCA的陽性率與疾病嚴重程度無關。謝文等[9]發(fā)現近端受累UC患者的pANCA陽性率與廣泛受累者明無顯差異。本研究中,不同臨床類型、嚴重程度和病變范圍之間血清pANCA陽性率均無明顯差異,說明血清pANCA陽性率與不同臨床類型、嚴重程度和病變范圍無關。既往有研究認為pANCA與UC活動性有一定關系,尤其是pANCA陽性的UC患者,可作為監(jiān)測UC活動性的指標[10]。本組活動期UC患者血清pANCA陽性率明顯高于緩解期,說明pANCA可能與UC疾病分期存在一定相關性。但由于本研究緩解期患者例數較少,因此血清pANCA與疾病分期的相關性尚有待大樣本和自身對照研究行更全面的評價。
總之,pANCA對UC的診斷有一定的特異性,目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但對于疾病分期的評價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1 顧嫣, 王天蓉, 沈駿, 等. 核周型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和抗釀酒酵母抗體在炎癥性腸病中的臨床意義[J]. 胃腸病學, 2009, 14 (11): 674-677.
2 Quinton JF, Sendid B, Reumaux D, et al. Anti-Saccharo-mycescerevisiaemannan antibodies combined with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revalence and diagnostic role[J]. Gut, 1998, 42 (6): 788-791.
3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 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J]. 胃腸病學, 2012, 17 (12): 763-780.
4 Barahona-Garrido J, Sarti HM, Barahona-Garrido MK, et al. Serological marker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review of their clinical utility[J]. Rev Gastroenterol Mex, 2009, 74 (3): 230-237.
5 何淳, 張蜀瀾, 李永哲, 等. 炎癥性腸病患者中四種自身抗體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J].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08, 15 (5): 268-271.
6 Bossuyt X. Serologic marker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Clin Chem, 2006, 52 (2): 171-181.
7 何雪云, 何曉燕, 毛建生, 等.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p-ANCA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 浙江實用醫(yī)學, 2010, 15 (5): 343-344.
8 張冰凌, 厲有名, 虞朝輝, 等.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在炎癥性腸病中的診斷意義[J]. 浙江預防醫(yī)學, 2003, 15 (5): 11-12.
9 謝文, 汪付兵, 余曉萍, 等.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自身抗體檢測的臨床價值[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3, 34 (15): 1959-1960.
10 朱峰, 錢家鳴, 孫鋼, 等.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與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性的關系[J]. 臨床內科雜志, 2000, 17 (1):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