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一個少不更事的8歲男孩,竟然慘死于11名同屬未成年人的集體圍毆,這消息令人痛心,更叫人詫異。究竟是什么讓11名肇事孩子變得如此心狠手辣,“閑來無事打人玩”的行為背后,又有著怎樣令人擔憂的暴力傾向?這值得關(guān)注與深究。
與社會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相比,人們對未成年孩子的暴力致人死亡,除了情感上的憎惡與憤怒之外,或不乏幾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與酸楚。盡管警方已表示立案調(diào)查,但鑒于對“刑”不上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11名肇事學(xué)生未必能如成年人一樣受到法律的嚴懲。這就需要人們從教育、引導(dǎo)、管束等多個層面,對“閑來無事打人玩”的暴力心態(tài)進行分析,提出對策,探索路徑,力避類似悲劇再度重演。
透過“閑來無事打人玩”的無事生非,人們看到的是孩子們對人格尊嚴的漠視、對生命健康的罔顧、對遵紀守法的無知,而最大悲哀莫過于11名肇事孩子對暴力傷人行為的集體無意識,以至于可以兩度毆打受害人,甚至將已經(jīng)昏迷不醒的受害者棄置路邊。這是何等的冷漠無情?懲戒、教育孩子,首先要救贖和矯正其深度麻木、崇尚暴力、價值觀錯位的扭曲心靈。
遏制暴力傾向,就需喚醒孩子們對人格的尊重、對生命的珍愛、對法制的敬畏。要讓孩子們明白在共同成長的學(xué)校里,每個學(xué)生的人格尊嚴,學(xué)習(xí)、生活權(quán)利都是平等且受法律保護的,恃強凌弱、以富欺貧都是漠視尊嚴、挑戰(zhàn)法律的無良、不義之舉,應(yīng)當受到懲戒與處罰;懂得生命是寶貴的,無論是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都應(yīng)悉心呵護,不可有絲毫的損傷與加害;認識到法律是不容逾越的社會底線,以身試法是要承擔責任和付出代價的。透過受害孩子在學(xué)校常被人欺負的現(xiàn)實和最終被圍毆致死的悲劇,這些必要的道德教育顯然是缺失和缺位的,至少是沒有效果的。
也許,學(xué)校、家長、社會,太在意孩子們的學(xué)習(xí)成績,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對其品格的培育和道德的培養(yǎng),而浮躁的社會和大量血腥的影視鏡頭,無疑會為孩子們荒蕪的心靈和冷漠的情感注入暴力因子。
8歲男童被圍毆致死的悲劇,彰顯出“無知者無畏”的人格缺陷,也暴露出學(xué)校教書育人的偏頗與短板。懲戒管理者與監(jiān)護人是必要的,但救贖孩子們的荒蕪心靈或用有益之物填充其“閑來無事”的百無聊賴,更不可或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