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智,方 芳 (廣西南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2)
輸血對于急性大失血、病情危重患者,是必不可少的搶救手段之一。大量輸血的定義為:成人患者在<24 h輸注紅細胞懸液≥18 U(我國1 U紅細胞懸液為200 ml全血制備)或者<24 h輸注紅細胞懸液≥0.3 U/(kg體重)[1]。大量紅細胞懸液在短期內(nèi)輸入,可引起諸多不良反應(yīng),如凝血因子的稀釋、血小板的減少,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為了解大量輸血后凝血機制的變化,回顧性分析我院2006~2012年104例大量輸血患者病例資料,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院2006~2012年104例大量輸血患者,男72例,女32例,男女比例2.25∶1,年齡16~65歲。
1.2 輸血前疾病:急性創(chuàng)27例,心臟手術(shù)16例,骨科手術(shù)17例,婦科手術(shù)13例,膽道手術(shù)15例,消化道大出血11例,肺癌5例。排除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及血液科疾病和肝硬化等可引起凝血機制異常的疾病。
1.3 方法:患者輸血前、輸血后均查凝血酶原時間(PT)、PT國際標準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將患者分為單純紅細胞組(n=32例,A組),輸注紅細胞及少量血漿組(血漿400~1 000 ml)(n=35例,B組),輸注紅細胞及超過1 000 ml的血漿組(n=37,C組)等三組。
1.4 輸注的血液成分:成分血中紅細胞18~39 u,血漿最少400 ml,最多5 200 ml,冷沉淀10 u ~20 u,血小板 1 ~3 人份。單純紅細胞組僅輸紅細胞,輸注紅細胞及少量血漿組和輸注紅細胞及超過1 000 ml的血漿組之中,同時輸注冷沉淀16例(每個冷沉淀10~20 U),12例輸注血小板。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應(yīng)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以s)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用t檢驗進行差異性比較,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輸血前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輸血后凝血機制變差,以A組最明顯,其次為B組,改變最小的C組。三組輸血前 PT、INR、APTT、FIB、PLT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輸血后PT、INR、APTT延長,F(xiàn)IB降低,A組最明顯,與B組、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與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輸血后PLT低,與輸血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輸血后3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這意義。詳見表1。A組輸血前后PT、INR、APTT延長,F(xiàn)IB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前后PT、INR、APTT延長,F(xiàn)IB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前后 PT、INR、APTT延長,F(xiàn)IB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三組輸血前后各項比較(s)
表1 三組輸血前后各項比較(s)
注:三組輸血前各項比較,P >0.05,三組輸血后 PT、INR、APTT、FIB 組間比較,P <0.05,PLT 組間比較,P >0.05
組別PT INR APTT FIB PLT A組 輸血前 13.04±2.46 1.14±0.2 30.64±5.73 3.56±1.04 236.43±56.62輸血后 31.27±8.74 1.17±0.71 53.92±18.8 1.51±0.69 76.17±27.93 t值 11.00 11.66 6.49 9 13.9 P值 0.00 0.00 0.00 0.00 0.00 B組 輸血前 12.56±1.99 1.17±0.23 29.85±4.16 3.3±0.71 227.09±57.53輸血后 27.31±6.53 2.3±0.43 42.9±10.17 1.89±0.58 75.48±25.88 t值 12.20 11.66 6.82 8.84 13.81 P值 0.00 0.00 0.00 0.00 0.00 C組 輸血前 12.69±1.7 1.12±0.22 29.81±3.88 3.29±0.63 227.74±63.66輸血后 24.35±4.98 1.98±0.33 38.9±8.15 2.21±0.49 76.66±27.88 t值 13.45 12.82 5.96 8.01 12.86 P值0.00 0.00 0.00 0.00 0.00
各種原因引起的大出血,可出現(xiàn)大量失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對于這類患者,需迅速補充血容量,使血壓及其他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得以維持,紅細胞壓積維持于30%。補充大量的血容量主要是大量紅細胞和部分晶體液、人造膠體?;颊咴诙虝r間內(nèi)輸入大量紅細胞,可造成諸多不良反應(yīng),如凝血因子的稀釋、血小板的減少,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如果得不到及時發(fā)現(xiàn)及糾正,會引起DIC等嚴重并發(fā)癥。有文獻報道大量輸血 >2 500 ml者可能引起出血傾向;大量輸血>5 000 ml時約1/3的患者有出血傾向[2-3]。大量輸血之后的凝血機制異常,原因較復(fù)雜,考慮有以下幾個因素有關(guān):①大量出血,機體大量的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流失,失血性休克,可引起持續(xù)的低血壓和低灌注,使組織嚴重缺氧和酸中毒,凝血系統(tǒng)被激活,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②輸注大量懸浮紅細胞,不含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使患者機體內(nèi)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稀釋[4,5]。③庫存血溫度較低,大量輸注后可使患者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另外大量輸血后血液被稀釋,導致纖維蛋白原缺乏,稀釋性血小板減少。本組3組都顯示大量輸血后凝血酶原時間(PT)、PT國際標準率(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延長和纖維蛋白原(FIB)及血小板下降。與輸血前差異有顯著性(P<0.05)。與有關(guān)報道一致[6]。因此,大量輸血的同時改善凝血機制,防止出血繼續(xù)加重顯得非常重要。新鮮冰凍血漿(FFP)中含有多種凝血因子及生物活性物質(zhì),主要用于補充凝血因子,糾正凝血功能障礙。冷沉淀主要含有Ⅰ因子(纖維蛋白原)、Ⅷ因子,另外還含有纖維結(jié)合蛋白(FN)以及Ⅸ、ⅩⅠ、Ⅱ、Ⅴ、Ⅹ等其他多種凝血因子,其Ⅰ因子(纖維蛋白原)、Ⅷ因子含量大約為血漿的10倍,在機體凝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在止血、凝血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血小板過低,可引起自發(fā)性出血和出血患者癥狀加重。本組病例顯示輸注400~1 000 ml新鮮冰凍血漿組的 PT、INR、APTT、FIB的變化,較單純輸血差異有顯著性(P<0.05),輸注新鮮冰凍血漿1 000 ml以上療效更明顯,差異有顯著性(P<0.05),并且輸注新鮮冰凍血漿超過1 000 ml組與輸注400~1 000 ml新鮮冰凍血漿組差異也有顯著性(P<0.05),說明新鮮冰凍血漿的用量與凝血機制的改變成正相關(guān)。有文獻報道早期高比例的FFP、血小板輸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降低RBC的輸注量。目前推薦輸注的RBC∶FFP∶血小板的比例為1∶1∶1,這一比例更加接近輸注全血,符合人體生理需求[7]。本組病例顯示輸注紅細胞及超過1 000 ml的血漿組凝血機制改變最小,考慮比較接近這個比例。但現(xiàn)在血源非常緊張,不僅不容易輸注高比例的 FFP、血小板,RBC∶FFP∶血小板的比例為1∶1∶1也不易達到,冷沉淀更不易得到。有文獻報道患者使用10~15 ml/kg的FFP,就可以維持30% 凝血因子,達到正常凝血狀況[8]。本組病例顯示輸注400~1 000 ml新鮮冰凍血漿組也能改善凝血功能障礙,與此相符。本組病例顯示冷沉淀、血小板用量偏少,考慮與血源緊張有關(guān)。因此,在大量輸血的同時及時輸注新鮮冷凍血漿和/或血小板,以及冷沉淀,特別是新鮮冷凍血漿,是預(yù)防和改善凝血功能障礙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避免出血加重。
[1]楊江存,徐永剛,孫 楊,等.大量輸血指導方案(推薦稿)[J]. 中國輸血雜志,2012,25(7):617.
[2]Como JJ,Dutton RP,Scalea TM,et al.Blood transfusion use rates in the care of acute trauma[J].Transfusion,2004,6(44):809.
[3]李 霞,馮 磊.手術(shù)中快速輸血的并發(fā)癥觀察與護理體會[J]. 吉林醫(yī)學,2011,32(10):2013.
[4]聶永梅,李志強,徐文浩.大量輸血時可能出現(xiàn)的代謝問題[J]. 中國輸血雜志,2003,16(5):371.
[5]騰 方,陳方祥.大量輸血及其并發(fā)癥[J].重慶醫(yī)學,2007,36(24):2502.
[6]韓 杰,李春華.大量輸血患者及時輸注血漿的重要性[J]. 四川醫(yī)學,2011 ,32(7):1044.
[7]徐翠香,楊江存.傳統(tǒng)大量輸血觀念的更新[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7):624.
[8]中華醫(yī)學會麻醉學分會.麻醉手術(shù)期間液體治療專家共識(2007)[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