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武
無論轉山拜寺,都意在追求一種圓滿。馬年里,世上的所有神與仙都會聚集到岡仁波齊來,此時轉山,不僅是朝拜岡仁波齊的山神,也包括其他諸神,所以功德更大。天上飛著鳥,山中有各種動物……它們其實就是諸位神靈的化身或使者。
——神山守護者,僧人中澤
在岡仁波齊,對神山最為虔誠的人,生活在山間的寺廟里。僧人們相信,人要承受六道輪回之苦,只有兩個辦法可以免除,其一是修成活佛,其二就是轉山——繞神山轉可以洗清一生罪孽,可以在輪回中免遭墮入無間地獄,甚至脫離六道輪回來世成佛。如果在轉山中死去,更是被神靈肯定的造化。
神山周圍有曲古寺、止熱寺、祖楚寺等多個寺廟,寺廟雖小,卻是轉山者的庇護所——轉山中如遇風雪,這些寺廟的僧侶就會大開寺門迎接落難者,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每個寺廟,都擁有眾多故事傳說,在轉山的馬年,這些規(guī)模不大的寺院更加香火旺盛……
曲古寺
神山的迎客僧
曲古寺,是轉山者在途中遇見的第一座寺廟,位于拉曲峽谷西側中部的峭壁上??h志記載,它由開創(chuàng)轉山路的大師古倉巴主持建于13世紀,由于該寺主供自形無量壽佛(曲古佛)石雕像,故稱曲古寺。
在僧人中澤眼中,曲古寺無比神圣。他介紹說,別看寺小,廟內卻布滿圣跡:寺內供有《甘珠爾》佛典、高僧阿旺朗杰的遺骸;寺廟下方藏有象征彌勒佛宮的凸巖,以及“頂髻尊勝寶塔”;據說蓮花生大師在此修行時,在寺內還埋有伏藏……
“上次有個轉山的說,我是神山的迎客僧?!敝袧伤坪鯇@個稱號很滿意。夏秋季是轉山的高峰期,再加上今年又是馬年,曲古寺在這幾個月里的到訪者,比往年一年都多。中澤說,最近轉山的隊伍龐大了很多,當地人多數是以家庭為單位,小家庭父母帶著幾個孩子,大家庭則老少幾代十幾口人——就在我探訪期間,還曾看到最為龐大的兩支隊伍,整整一個村莊的人統(tǒng)一行動,其中一個村莊300多男女老少,一路拋撒風馬,吶喊頌禱,構成雪山下一道令人驚嘆的風景。
好心的中澤專門帶我去寺廟周邊參訪,我們沿著行人踩出的腳窩小道往崖壁上方爬,腳下的石頭一滾一滑,很是費勁。寺廟背后共有7座山峰,據說象征著格薩爾王的7位長輩,越過拉曲河繼續(xù)前行,還能見到名為“岡底斯甘露”的溪水。登山至頂,中澤指著一些巖洞告訴我,這些巖洞是短期來神山修行僧人的棲身之所,他們長則一年兩年,短則半年數月,都在山洞里生活居住,誦經打坐或靜思冥想。
在山間休息時,我才得以打量這位素昧平生,卻對我很熱情的陌生人。中澤個子不高,黑而瘦,有單純的笑容。在雪山下,一位青春年華的小伙子就這樣平靜祥和地伴著風雪、落日和佛像前的酥油燈,我身處的那個喧嘩的世界,對他來說似乎絲毫沒有意義。
下午5點多,起風了,我告訴中澤要回塔欽,他對我做了一個“扎西德勒”的祝福手勢,說他也要回寺做飯了,說不定今晚還有磕長頭的朝圣者要在寺廟住宿,他還要準備一下齋飯,以及木手板和護膝——相比騎馬和徒步,磕長頭是最為虔誠的一種轉山形式,因為與大地的接觸,磕長頭者所帶的1厘米厚的木手板,往往幾天就會磨透,膝蓋的羊皮和鞋尖上包的皮子也堅持不了許久,所以,神山下的寺廟會為他們備一些更換材料,以這樣的方式向他們致敬……
止熱寺
轉山大本營
轉山線上最著名的寺廟,非止熱寺(又名哲熱寺)莫屬。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重要性:轉山的56公里路程,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緩慢步行,大概兩天左右轉完,中間這一晚,往往就選擇在止熱寺宿營。
止熱寺也是由古倉巴大師所建。傳說他在此遭遇風雪,一頭野牦牛將他帶到一個山洞躲避風雪——進洞后,野牦牛突然就不見了。大師恍然大悟,原來是神靈指引。于是,他就在那個山洞修行了多年,并以此洞為中心修建了止熱寺——止熱的藏語意為“野牦牛隱沒消失之處”,現今寺內,也仍留有很多古倉巴修行時的圣跡。
止熱寺不算太大,陳設也非常簡單,但整個寺廟卻收拾得干干凈凈,比塔欽村很多旅館都好。寺廟分為僧人住宿區(qū)和旅館區(qū),住宿條件在整個轉山線上是最好的,標間200元一天,但是無水無廁無浴室。
一位僧人見我進來,熱情地給我讓座,并倒一碗奶茶遞過來。從他的介紹中,我大概了解了神山下寺廟修行者們的基本情況:神山周邊的修行者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短期修行的往往是一到兩年的期限,長期的則是以寺為家,這些修行者來自全國各地,西藏、青海、甘肅以及四川都有,最久的人,已經在神山下呆了20多年。
晚上,陸陸續(xù)續(xù)的轉山者來到止熱寺休息,我得幸認識了王新一家。他們是普蘭地區(qū)的藏族牧民,全家都來轉山。全家有14口人,年齡最大的是王新的父親,80歲,最小的是他的外孫子,只有1歲。可我數了一下只看到13個人——王新笑起來,指指他的背后,只見寬大藏袍的背后隆起一個大包,可愛的孩子在里面睡得正香。
王新說,為表示虔誠,他們是從家里徒步走過來的,一家人拉了兩輛架子車,上面裝著簡易的帳篷、干糧、淡水、作燃料的干牛糞、炊具、衣物、氈被等,沿途的生活必需品都靠它提供。架子車由年輕人拉著,一路上走得較快,趕到前方預定的休息地,架起鍋煮好熱茶,等全家人到達后喝茶、拌糌粑、吃干饃饃,休息之后繼續(xù)前進。到了傍晚五、六點鐘,則卸下全車的東西支起帳篷,晚飯后就地過夜。
早上5點鐘,我忍住寒冷起床,準備上止熱寺背后的山坡拍神山日出,不料正好趕上王新一家的早餐時間——熱騰騰的糌粑酥油茶,我就這樣跟著打了秋風。簡單早餐后,他們一家人拔營而去,我則用相機記錄下他們的模樣——孩子和老人的臉上,由于風吹日曬已經干裂;女人們依靠頭上包裹的頭巾防護自己的臉,同時戴上口罩,只露兩只眼睛,她們的雙手,也是明顯地干裂粗糙……
江扎寺
“阿里的莊嚴”
相比前文所提的兩座寺廟,江扎寺要大得多,它是神山下最大的寺廟,位于岡仁波齊內轉山道的山脊上,相傳是修行者古亞崗巴修建,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江扎寺被僧人們尊稱為“阿里的莊嚴”——這個說法并不為過,因為這里收藏著眾多圣物;寺廟內供奉著著名佛學大師覺巴的塑像,據說像內藏有大師的一顆牙齒;廟內珍藏著從印度請來的貝葉經百余卷,其中包括赤松德贊時期的《八千頌》……(赤松德贊是吐蕃王朝第37任贊普,他為藏傳佛教的弘揚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與松贊干布、赤祖德贊一起,被后世尊為“吐蕃三法王”)
在這里,我采訪到了修行者多杰,他為我講述了神山的傳說,說如今虔誠的人仍能在轉山路上看到蓮花生大師的腳印。雨、雪和冰雹是轉山常會遇到的小麻煩,在江扎寺,我也遇到了本次探訪中的第一場冰雹——冰雹只比黃豆大一點點,卻是又密又猛,恰如空中脹破了一只裝豆子的大口袋……
在寺里,我還遇到了磕頭朝圣的旦增一家,據說冰雹時他們正好在吃午飯,旦增的小女兒回憶說,當時她躲在帳篷里,聽外面的風聲和冰雹落地聲,感到“很害怕。”
旦增一家住在普蘭,卻是一個真正的朝圣之家。1994年,全家7口人便已經租車去了拉薩朝圣,花了一個月時間,朝拜了拉薩、日喀則等地的15座寺院,共花費14000多元。這次轉完岡仁波齊外圈后,為表虔誠,全家又來完成內轉山。
旦增的妻子很靦腆,看著我笑了笑,便自忙自的去了,原來她不會漢語——旦增說,妻子準備來磕長頭轉山,對于藏族人來說,轉山能使人精神充實,也能帶來身體健康。朝圣不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為了天下所有人的幸福與平安,所以朝圣途中,他們也總能得到陌生人的幫助——沿途的牧民經常會送給他們食物、牛奶、茶葉,有時還請他們到家里吃飯;甚至有的人還會給他們一點零錢,幾塊錢或是十幾塊錢,不多,卻表達了對朝圣者的鼓勵和支持。
晚上睡覺前,我看見旦增和幾位僧人還在比劃著什么,原來他在為明天計劃線路——無論石灘、草甸、沙地或溝坎,磕長頭者都要一身一身地匍匐而過,不能繞行,雪山里有很多亂石灘、還有不少積水的地方,對這些地形他們不會有絲毫的回避,而遇到深的積水,他們先估算一下水面的寬度,在水邊把應磕的頭如數磕完,然后才脫掉鞋子、卷起褲腿,涉水過河——盡管有時候水最深處沒過大腿,卷起褲子看來毫無意義,但他們的虔誠和一絲不茍,似乎足以感天動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