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寵,全毅紅 (武漢市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湖北 武漢 430014)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無過量飲酒史,以肝實質細胞脂肪變性和貯積為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目前主要是根據(jù)病因進行護肝降脂等治療[1]。我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對非酒精性脂肪肝伴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進行抗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的同時,采取疏肝活血,健脾祛濁,補肝腎陰虛等中藥配合治療,從而改善了患者倦怠乏力、口苦咽干、胸脘痞悶、煩躁易怒等癥狀。
選擇武漢市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確診為非酒精性脂肪肝伴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106例,男72例,女34例,平均年齡 (43.6±10.64)歲。隨機分為實驗組64例和對照組42例,兩組性別、年齡、證候積分經統(tǒng)計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既往無明確胃病及重癥肝炎病史,檢查前30天未服用中藥、抗菌藥物、質子泵抑制劑及胃粘膜保護劑。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奧美拉唑20mg,口服,2次/d,阿莫西林1.0g,口服,2次/d,克拉霉素0.5g,口服,2次/d,均服藥1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疏肝活血,健脾祛濁,補肝腎陰虛,組方:丹參、郁金各15g、香附、茯苓、白芍、白術、廣木香、白花蛇舌草、枸杞各10g,柴胡、黃連、炙甘草各6g,蒲公英20g,每日1劑,水煎服,每次200ml,2次/d。兩組療程均為1月。
1.2.2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療效,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但<95%;有效:癥狀、體征均好轉,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但<70%;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中醫(yī)證候指標:觀察倦怠乏力、口苦咽干、胸脘痞悶、煩躁易怒四個臨床癥狀和體征,按計分法標準進行證候評分。0分:沒有癥狀;1分 (輕度):患者需要提示下才意識到癥狀的存在;2分 (中度):患者可意識到癥狀的存在,但是正?;顒游词芟?。3分 (重度):患者正常活動受限。②肝功能:于治療前后空腹檢測谷丙轉氨酶 (ALT)、谷草轉氨酶 (AST)1次。③于停藥后1月,進行C14尿素呼氣試驗,結果陰性者判斷為幽門螺桿菌根除,比較治療前后的根除率。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83.33%,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較,治療后ALT、AST降幅更顯著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U/L
實驗組幽門螺桿菌轉陰59例,幽門螺桿菌根除率92.18% (59/64),對照組幽門螺桿菌轉陰34例,幽門螺桿菌根除率80.95% (34/42),治療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高于對照組 (P<0.05)。
目前關于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關性研究,有學者認為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陽性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數(shù)個危險因素有相關性,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參與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生理機制[2]。目前臨床上非酒精性脂肪肝伴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非常多見,如何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該病,提高治愈效果是需要積極研究的。目前西醫(yī)常規(guī)三聯(lián)療法是一種療效肯定而顯著的幽門螺桿菌根除方法,但由于脂肪肝常合并肝功能不全,如果再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療幽門螺桿菌,不良反應多,并不能完全減輕患者的疼痛不適。祖國醫(yī)學認為脂肪肝歸屬于中醫(yī)的 “積證”、“積聚”、“痰濁”等范疇,病因與濕熱痰濁密切相關。由于患者肝功能受損,導致免疫下降,常更容易感染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歸屬于中醫(yī)的 “邪氣”,肝氣郁結,肝火犯克脾胃,日久肝腎陰虛,脾失去運化,導致胃失所養(yǎng)而病。根據(jù)此類患者的中醫(yī)病機、證候特點,我科室自擬疏肝活血,健脾祛濁,補肝腎陰虛湯,方中丹參、柴胡、郁金、香附、廣木香疏肝活血,茯苓、白芍、白花蛇舌草、白術健脾祛濁,枸杞滋補肝腎陰虛,黃連、蒲公英有抗幽門螺桿菌作用。本組結果表明,中藥治療脂肪肝的同時配合西藥抗幽門螺桿菌三聯(lián)療法,不僅可以改善脂肪肝患者的癥狀,而且可以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治愈率。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0-151.
[2]郭曉燕,史海濤,師阿盟,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調查 [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