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方
摘要:用典除了增加語言表達效果、增加語言審美因素等作用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傳承發(fā)展文化。但長期以來,人們更多的只是看到了用典的前兩個作用,而對于它的第三個作用則視而不見,以致出現(xiàn)了反對用典的現(xiàn)象。正如本文所舉著名三釣典故所展示的,用典既是一種傳遞,也是一種啟發(fā),還是一種討論,正是通過不同形式的用典,一個民族的精神內(nèi)核才越來越豐富充盈,一個民族的文化才越來越具有活力。任何一個用典的行為,都不是一個單純的語言表達、語言修辭問題,不是一種簡單的無意義的陳詞濫調(diào)和掉書袋行為,更不是一種所謂守舊古板的體現(xiàn),它和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在民族的發(fā)展進步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典故 用典 語言文化 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4)02-52-58
典,“典故”之??;典故,顧名思義,就是經(jīng)典的、過去的東西;用典,即人們在自己當(dāng)下的言語行為中使用過去發(fā)生的著名歷史故事或他人說過寫過的話語等。使用過去發(fā)生的著名歷史故事可簡稱為用事典,使用他人說過寫過的話語可簡單概括為用語典。
用典的作用,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一是語言表達效果方面的,用典能使當(dāng)下的言語行為更具魅力、更有說服力,如簡潔含蓄、余韻盎然,如生動形象表現(xiàn)力強,如風(fēng)格典雅莊重,如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所說的“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等等;二是語言審美因素方面的,用典能使語言審美活動不再局限于當(dāng)下,而是擴展到它的相關(guān)源頭和變化,通過源和流、過去和現(xiàn)在、自己和別人的審美互動,形成一種審美“場”,從而增加了語言審美元素;三是增加了歷史文化傳承方面的,用典能使當(dāng)下的言語行為成為一種與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共鳴、與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對話,成為一種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但長期以來,人們更多的只是看到了用典在語言表達層面和語言審美層面上的作用,而對于其在歷史文化傳承上的重要性則有些視而不見,至少可以說是重視不夠。這直接導(dǎo)致了人們對用典的忽視,因為既然用典只是一種表達手段,一種修辭方式,一種語言風(fēng)格,那么它就只是選擇性的,人們完全有選擇的自由,完全可以棄而不用。五四時期,提倡白話文運動的胡適先生明確提出反對用典,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思想,用自己的當(dāng)下的淺白的口語表達,代替別人的過去的深澀的文言表達,當(dāng)然就包括不用典。然而如此一來,我們也就失去了與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接觸、交流、對話的機會,失去了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中的許多寶貴財富,失去了很多滋育我們民族不斷發(fā)展壯大的精神養(yǎng)料。這不是聳人聽聞,不是杞人憂天,更不是想當(dāng)然,而是我們的現(xiàn)實。我們很多的大學(xué)生對自古至今的著名歷史人物及其故事不甚了了,一問三不知,有些人甚至連雷鋒這樣的并不遙遠的人物及其事跡也不知其詳,他們普遍知道的是比爾蓋茨,是影視明星,是影視作品或各種游戲中的角色人物?;诖耍疚臄M以中國歷史話語中的著名三釣為例,來強調(diào)一下用典在思想文化傳承中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以引起各方面對于典故和用典問題的重視和關(guān)注。
在中國文化中,垂釣似乎自古以來就兼具著物質(zhì)和精神兩方面的功能。物質(zhì)方面自不必說,而在精神方面,一般認為垂釣可以愉悅身心、修身養(yǎng)性。這當(dāng)然也是一種境界,但在中國歷史上,垂釣這種物質(zhì)形式還被賦予了更多更重要的精神意義,并在中國的思想文化史上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舉例來說,有商周時代姜太公的“愿者上鉤”之釣,有東漢嚴子陵的桐廬釣臺之釣,還有唐代柳宗元的寒江雪之釣。筆者認為,這三者可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三釣。它們已成為一種典故,引出了許許多多的互文性對話,甚至成為不少后世詩文的主題,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姜太公之釣
姜太公,姜姓,呂氏,名望,字尚父,一說字子牙,歷史上又稱之為呂尚、呂望、太公望等,因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關(guān)于他有不少傳說,其中為人所熟知的就是釣魚一事。說他在沒有得到周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渭水邊的一個地方,并且常常垂釣。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里,并且離水面有三尺高。按照《武王伐紂平話》的演繹就是:“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一天,有個打柴的人見太公如此這般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碧嫣氐尼烎~方法,輾轉(zhuǎn)傳到了文王那里。文王于是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并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并自言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文王聽了士兵的報告后,改派一名官員去招請?zhí)?墒翘廊徊淮鹄恚呩炦呎f:“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文王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于是他吃素沐浴后換了衣服,帶著厚禮,親自去聘請?zhí)?。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yīng)為他效力。姜太公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滅掉了商,實現(xiàn)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愿望。
這個傳說的另一個版本是:周文王見商紂王昏庸殘暴,失去民心,就決定對其進行討伐。可是他身邊缺少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便設(shè)法物色這種人才。話說有一天,周文王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和侍從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邊,他看見一個老頭在河岸上坐著用奇怪的方法(即第一種傳說版本中提到的方法)釣魚。大隊人馬過去,那個老頭只當(dāng)沒看見,還是安安靜靜釣他的魚。文王看到后很奇怪,就下了車,走到老頭跟前,跟他聊起來。經(jīng)過一番談話,知道他叫姜尚,是一個精通兵法的奇人。文王非常高興,說:“我祖父在世時曾經(jīng)對我說過,將來會有個了不起的能人幫助我把周族興盛起來。您正是這樣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經(jīng)很久了?!闭f罷,就請他一起回了宮。因為姜尚是文王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來便叫他太公望,在民間傳說中,姜尚也被稱為姜太公。
我們發(fā)現(xiàn),每個關(guān)于姜太公的傳說中都突出了姜太公的垂釣渭水之濱意不在魚,而是旨在通過自己的怪異釣魚法引起人們的注意,實際是引起權(quán)要者的注意,以使自己受到重用能施展才華,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這無疑是中國高士(高人、名士)文化的一個代表,是怪異行為文化的一個代表,也是隱士文化的一個側(cè)面(有時有的人的“隱”是為了“顯”)。而后來的成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只是這整個行為中的一個細節(jié)罷了,盡管它被放大了,但從文化角度而言,遠沒有姜太公釣魚目的本身來得重要和有趣。在人物典故的傳承上,這可以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枝節(jié)化了。前者是一種行為模式、手段方法,后者則是一個一般的事理。這里面反映了一種文化傳承中的非線性現(xiàn)象、渾沌現(xiàn)象,同時也表明人們對怪異行為已見怪不怪、越來越漠然,而對事理、理性越來越尊崇。事實上,“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越來越變得和一般歇后語差不多了,只不過姜太公釣魚還是個典故罷了,但人們已不再看重這個典故本身,不再理會這個典故原本的文化意義,而是重在表達后面“愿者上鉤”這層意思、這個事理。
(二)嚴子陵之釣
嚴子陵,名光,又名遵,子陵為其字,原姓莊,因避漢明帝(劉莊)諱,后人改其姓為嚴。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后來游學(xué)長安時,結(jié)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公元8年,王莽篡漢稱帝,為籠絡(luò)人心鞏固政權(quán),他廣招天下才士。侯霸于是就出來做官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quán)。而嚴子陵雖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都不為所動,最后干脆隱姓埋名,避居僻鄉(xiāng)。公元25年,劉秀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了東漢王朝。做了皇帝后的劉秀,開始四處尋找嚴子陵。當(dāng)?shù)弥獓雷恿觌[居在齊國某個地方后,他便立即派人帶上自己的親筆信去請,一連請了三次,最后嚴子陵見劉秀言詞懇切,真心實意,感到實在推辭不了,于是來到了洛陽。這時,見風(fēng)使舵的侯霸已經(jīng)當(dāng)上了劉秀朝廷的丞相。嚴子陵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投機鉆營的行為十分鄙視,引起了侯霸的不滿。侯霸從此便想方設(shè)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dāng)了丞相,也就不想再在洛陽呆下去,因此每天只是在住處睡大覺。甚至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過了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wù)撆f事。這次談得十分投機,以至晚上光武皇帝留嚴子陵同榻而眠。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第二天侯霸指使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歹毒,官場的險惡,便執(zhí)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當(dāng)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于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個“嚴陵瀨”,據(jù)說就是他當(dāng)年垂釣之處。后來,光武帝劉秀曾再一次征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拒絕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那里,享年八十歲。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嚴陵瀨旁建了釣臺和子陵祠,并寫了一篇《桐廬嚴先生祠堂記》,贊揚他“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fēng),山高水長”,從此,嚴子陵以“高風(fēng)亮節(jié)”聞于天下。南宋嘉定年問,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fēng)閣,后來還辦了個高節(jié)書院。歷史上吟詠嚴子陵的詩文很多,詩文中用到嚴子陵垂釣之典的更多,這里姑引幾例。
古風(fēng)五十九首之一
李白
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問。
身將客星隱,心與浮云閑。
長揖萬乘君,
清風(fēng)灑六合,
使我長嘆息,
還歸富春山。
邈然不可攀。
冥棲巖石問。
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
范仲淹
先生,漢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圣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jié)高之。既而動星象,歸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軒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器,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有大功于名教也。某來守是邦,始構(gòu)堂而奠焉,乃復(fù)其為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從而歌曰:“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fēng),山高水長!”酹江月·嚴子陵釣臺
范成大
浮生有幾,嘆歡娛常少,憂愁相屬。富貴功名皆由命,何必區(qū)區(qū)仆仆。燕蝠塵中,雞蟲影里,見了還追逐。山間林下,幾人真?zhèn)€幽獨。
誰似當(dāng)日嚴君,故人龍袞,獨抱羊裘宿。試把漁竿都掉了,百種千般拘束。兩岸煙林,半溪山影,此處無榮辱。荒臺遺像,至今嗟詠不足。
嚴先生詞
徐渭
碧水映何深,高蹤那可尋。
不知天子貴,自識故人心。
山靄消春雪,江風(fēng)灑暮林。
如聞流水引,誰聽伯牙琴。
感事呈毛主席
柳亞子
開天辟地君真健,說項依劉我大難。
奪席談經(jīng)非五鹿,無車彈鋏怨馮諼。
頭顱早悔平生賤,肝膽寧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
和柳亞子先生
毛澤東
飲茶粵海未能忘,
三十一年還舊國,
牢騷太盛防腸斷,
莫道昆明池水淺,
索句渝州葉正黃。
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
風(fēng)物長宜放眼量。
觀魚勝過富春江。
嚴子陵的事跡主要是不趨炎附勢,遠離官場污濁,避禍全身等,垂釣則是他隱居生活的一個典型細節(jié),這一細節(jié)因為嚴陵瀨和范仲淹所建的嚴子陵釣臺而在典故中得以愈加凸顯。而歷史話語中,垂釣蒼波問,就成了嚴子陵高潔的一個象征,因此嚴子陵之釣也不是為魚之釣,而是一種顯志之釣、明志之釣。這種明志之釣,被人們津津樂道不斷地當(dāng)作典故使用,是一種對思想文化的選擇性繼承,表現(xiàn)了中國讀書人(知識分子)不同流合污清高傳統(tǒng),也表現(xiàn)出中國文化中對高尚人格的推崇。這種典故的不斷使用和流傳,無疑會成為一種正能量,對形成良好社會文化,推動中華民族健康向上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三)柳宗元之釣
《江雪》是柳宗元的一首名詩,短短五言四句二十個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痹趶V闊、寂寥、清冷的畫面上突出了“孤舟”“獨釣”的“蓑笠翁”形象。
對于這首詩,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當(dāng)作一首寫景詩看待,甚至可以說不應(yīng)把它當(dāng)作一首寫景詩看待,景中之情、言外之意才是這首詩真趣所在,但這其中的情與意是什么,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徐增《說唐詩詳解》云:“此乃子厚在貶所以自寓也。當(dāng)此途窮日短,可以歸矣,而猶依泊于此,豈非一官所系耶?一官無味,如釣寒江之魚,終亦無所得而已矣。余豈效此漁翁哉!”王堯衢《古唐詩合解》中說:“置孤舟于千山萬徑之間而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鳥不飛、人不行之地,真所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矣,何足為輕重哉?江寒而魚伏,豈釣之可得?彼老翁何為而作孤舟風(fēng)雪中乎?世態(tài)寒涼,宦情孤冷,如釣寒江之魚,終無所得,子厚以自寓也?!眳茄选短圃娭苯狻贩Q:“千山萬徑,人鳥絕跡,則雪之深可知。然當(dāng)此之時,乃有蓑笠孤舟、寒江獨釣者出焉。噫!非若傲世之嚴光,則為待聘之呂尚。賦中有比,大堪諷詠。”筆者更認同吳蜒的意見??梢哉f,這首詩將作者的清峻人格進行了高度概括,甚至可以說,其中的最后一句完全是詩人的性格寫照:凌寒傲雪,獨釣于眾人不釣之時,獨釣于眾人不釣之處。詩人在這首《江雪》和他的另一詩作《漁翁》中,都以漁翁“自寓”,意在表明自己的超塵絕俗、特立獨行而悠然自得。因此柳宗元之釣,實在也不是為了釣魚,而真是為了釣雪,只不過這釣雪之意是以雪自況以雪為朋罷了,以此彰顯自己高清峻潔的心志。有一聯(lián)可以說寫出了柳宗元的本意:“云臥北極,雪釣?zāi)详浴?,不隨流俗志存高遠是也。
和姜太公釣魚、嚴子陵垂釣的典故被畫家鐘愛一樣,柳宗元的釣雪詩,也成為歷代畫家們的心愛題材(從這個角度看,用典不限于語言表達一途,其他藝術(shù)形式其實也存在用典問題,也可以用來傳承歷史文化。但這是另一個論題,此不展開)。從唐朝到現(xiàn)在,不知道有多少畫壇高手根據(jù)這首詩的意境揮毫潑墨,以至無數(shù)的漁翁被文人雅士們掛到了墻上。顯然,“寒江釣雪”的漁翁成了某種精神境界、某種文化傳統(tǒng)的符號。
值得注意的是,用典并不是只有正用或順用一種,也有反用或逆用。反用典故也是一種對話與交流,是對傳統(tǒng)對文化的一種批判性繼承,當(dāng)然這里面一定要分清楚用典者的真實意圖,中國傳統(tǒng)中的反文、反諷文字是必須注意的。清初的王士禎就寫過一首名為《秋江獨釣圖》的詩:“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边@當(dāng)然是另一種境地,休閑的味道無比純正,但顯然是承襲了柳宗元的原典。而比王士禎稍晚的趙翼畫了一幅《寒江釣雪圖》后題了這樣一首詩:“呵凍提篙手未蘇,滿船涼月雪模糊。畫家不解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眲t又是對某些用柳宗元雪釣典的一種批注和互動,但同樣還是一種用典,和柳典還是產(chǎn)生了一種淵緣關(guān)系、對話關(guān)系。
上述三典讓我們看到,典故和用典不只是與語言有關(guān),而且也與歷史傳統(tǒng)、思想文化有關(guān),甚至可以說更多的是與歷史傳統(tǒng)、思想文化有關(guān)。這還只是從通常視角上得出的結(jié)論,如果從文化語言學(xué)的視角看,所有用典都與文化有關(guān),因為語言是一種文化,言語行為是一種文化行為,不僅人在說話,而且話在說人。只要發(fā)生用典這種言語行為,就會不可避免地傳遞出某種文化信息,表達出某些文化理念,而這些文化信息理念的傳遞和表達,實質(zhì)是在揭示一個民族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信仰等屬于精神內(nèi)核范疇的東西,它們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依靠著這些人物事跡典故的使用,使一個民族文化得以不間斷地對接傳承和發(fā)展。總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典故作為一種思想與語言濃縮了的精華,它承載著歷史,傳承著文化,不斷引發(fā)人們的思考與對話。因此在中國過去的傳統(tǒng)中,典故和用典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表現(xiàn)在:(1)傳統(tǒng)蒙書中許多都有這方面的內(nèi)容,如《三字經(jīng)》、《蒙求》、《歷代蒙求》、《龍文鞭影》等;(2)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和精彩話語都被作為成語或歇后語固定下來,成為漢語常用語匯的一部分;(3)中國傳統(tǒng)的詩文詞賦都重視和強調(diào)用典,有的還被作為格律的一部分規(guī)定下來。新中國成立后,也特別重視英雄人物、杰出人物故事進入中小學(xué)教材。但一段時問以來,似乎出現(xiàn)了一種消解歷史的傾向,歷史被人們所忽略,重現(xiàn)實、求創(chuàng)新似乎成為一種時尚,有些人則深感中國歷史的污濁,因此主張?zhí)摕o化,痛罵化。然而事實是,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寶貴的東西,而現(xiàn)實乃歷史的延續(xù),創(chuàng)新更離不開積累,離不開過去的基礎(chǔ)。尤其是思想文化道德建設(shè)上,中國更需要對歷史文化有一種吸取,因此有必要通過各種形式讓人們熟悉中國的歷史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用典,無疑是讓人們熟悉中國歷史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的一種重要方法;放棄典故、反對用典的后果是割斷歷史和傷害民族情感,形成一種去歷史化的偏頗的無根文化,造就了一批有專業(yè)知識無思想文化的所謂知識分子。本文所舉典故之例,皆與歷史人物有關(guān),與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判斷有關(guān),與人的行為選擇有關(guān),它們對中國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的思想行為無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這都建立在人們不拋棄、不放棄這些典故的基礎(chǔ)上,建立在不斷地使用這些典故的基礎(chǔ)上。
美國作家愛默生說:“每一種東西都不過是新與舊交織而成的織物,其中沒有一根線不是新舊兩股織成的?!痹蚊绹锔逃块L、布什政府毒品控制政策辦公室主任的威廉·貝內(nèi)特在他所編《美德書》的序言中引用圣保羅的話說:“如果存在任何杰出或值得贊譽之事,就讓你的思想停留在它們之上?!庇玫湔菍γ褡鍌鹘y(tǒng)文化中美好事物的一種重復(fù)和記憶,是民族心靈停留于美好事物之上的一種表現(xiàn),它通過一種話語行為的方式,“把以往歷史上一切‘人的精華吸收、容納、轉(zhuǎn)化為自身生命的全部,使自己成為更高層次的‘人,并以此俯視歷史,高昂著走向輝煌未來的頭,大踏步地奔向上行之路。”有一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眾所周知,我國的探月登月科學(xué)活動被命名為“嫦娥工程”。這種命名無疑就是在用典,是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紀念、繼承、吸收和發(fā)揚。通過用典,中國歷史上“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就產(chǎn)生了一種價值上的延伸,讓人覺得,中國當(dāng)代科學(xué)研究是對歷史傳統(tǒng)的一種延續(xù)。換句話說,中國古人的那種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延續(xù)在中國當(dāng)代人的生命中了,實現(xiàn)祖先的月宮夢想,成為現(xiàn)代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圓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當(dāng)然,用典作為一種對接歷史傳統(tǒng)、傳承思想文化的一種話語形式,其具體表現(xiàn)又不都是絕對線性的。上述三典就各有特色,嚴子陵典屬于規(guī)范型,柳宗元典屬于多解型,姜太公典屬于變異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用典并不總是囿于原典的初始指向,更多時候會有發(fā)展變化、擴展枝蔓。用典既是一種傳遞,也是一種啟發(fā),還是一種討論、一種論辯。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指出: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交換蘋果,交換后各人得到的都還是一個蘋果;但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交換思想后,交換后各人得到的就至少不是一種思想了。在人們用典的過程中,言語行為中傳遞的思想、表達的理念,會越來越多??梢姡ㄟ^各種各樣的用典,一個民族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信仰等精神內(nèi)核的東西會越來越豐富充盈,一個民族的文化會越來越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任何一個用典的行為,都不是一個單純的語言表達、語言修辭、語言審美問題,不是一種無意義的陳詞濫調(diào)和掉書袋的簡單行為,更不是一種所謂守舊古板的體現(xiàn),它和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在民族的發(fā)展進步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用語典”確實只是一個簡單的說法,細分起來,其中包括使用詩文詞句、使用詩文詞意和使用非詩文詞的一般性語詞等
[2]轉(zhuǎn)引自滕守堯《文化的邊緣》,作家出版社,1997年,第225頁。
[3][美]威廉·貝內(nèi)特《美德書》,何吉賢主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序言部分第6頁。
[4]李蹊《駢文的發(fā)生學(xué)研究——以人的覺醒為中心之考察》,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175頁。
責(zé)任編輯:黃萬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