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
摘要:音樂作為藝術課程有其本身獨特的魅力,加強和重視音樂教學對促進學生智力發(fā)育,培養(yǎng)審美能力,促進德育教育,增進思維發(fā)展更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課程;音樂;作用;智力;審美;德育;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249-02
當下,很多小學生都反映,本應是學生最喜歡的、充滿歡樂的音樂課對于他們來說卻如同雞肋,“上之無味、棄之可惜”,只能作為緊張的學習之余的一種放松和調劑。確實,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現在很多學校尤其是農村小學的音樂課幾乎等于唱歌課,音樂課上的任務只是學唱課本中的歌曲。在大家的定義中,音樂課只是副課,除了專業(yè)老師、設備等方面的缺少,還常常得為主課讓路。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對于音樂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其次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中對于音樂教育的考核沒有一個恰當的標準,使音樂課的開展沒有一個很好的環(huán)境,在人員配備、設備投入、課時安排上都存在不足,導致音樂課處于尷尬的地位。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認為教育在塑造人的過程中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既人的修養(yǎng),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音樂的學習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這句話概括了儒家的審美教育思想,提出來音樂在塑造人的修養(yǎng)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孔子教授弟子們的六種教學科:“禮、樂、射、御、書、數”中,“樂”排在第二位,可見孔子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很多人認為,音樂就是一種單純的藝術教育,如果不是要讓孩子從事藝術工作,是不需要學習音樂的,而且考試中也不考音樂,所以,不用浪費時間來學習音樂。事實上,音樂教育的意義遠遠不僅是音樂本身,而是可以通過音樂教育來促進兒童的智力發(fā)育,培養(yǎng)兒童的審美能力和想象力,通過音樂教育來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蘇霍姆林斯基:“音樂教育——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首先是培養(yǎng)人?!?/p>
一、美妙的音樂,促進智力發(fā)育
根據實驗證明,音樂對孩子的智能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學音樂的孩子學其他課程都比較快。因為音樂在刺激右腦的同時,也促進了大腦兩半球聯(lián)絡的功能,從而增進了左腦的功能,提高了整體的智力活動水平,音樂在提高智商方面確實有其他方法不及的地方。而且美妙的音樂能使孩子的心情愉快,這種愉快的情緒,能夠有效地改善和調整大腦皮層及邊緣葉的生理功能,從而使孩子的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得更加完善。美國加州大學學者最近開發(fā)的一項研究表明聽莫扎特音樂,的確能使孩子更聰明,可以提供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音樂是思維不竭的源泉?!痹谳p松愉快的心情中,有利于思維活動。而音樂是最能提供給人輕松愉悅的心境的,在學習遇到困難時,聽一聽音樂,放松心情,很多問題就會變得簡單。很多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都喜歡音樂,如大家熟悉的愛因斯坦酷愛音樂,他演奏小提琴的水平可以媲美音樂家;還有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也喜愛小提琴,還創(chuàng)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我國的著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一位不錯的小提琴家呢;還有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喜歡彈鋼琴,他認為音樂給了他處理問題的靈感;等等。所以,我建議學校和家長都應該豐富學生的音樂世界,不光要保證音樂課上的音樂學習,更要在學校里、家里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音樂環(huán)境,讓小學生多聽聽優(yōu)美的音樂,對于孩子的智力發(fā)展都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二、利用音樂教育,培養(yǎng)審美能力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情感體驗。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優(yōu)美的音樂可以使人身心愉悅,并在這種愉悅的體驗中得到對于藝術的感受。
三、健康的音樂,促進德育教育
一代樂圣貝多芬說過:“音樂教學是實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武器”。新制定的《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標準》也強調要在音樂審美中潛移默化的培育學生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音樂教材中,很多優(yōu)美的音樂中都含有德育的主題,需要音樂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加以挖掘,找出歌曲中的德育要素,在課堂通過歌曲的學習來讓學生感悟和接受,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遠比老師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例如:我們可以在學習《義勇軍進行曲》、《祖國在我心窩里》等歌曲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知道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通過《少年先鋒隊隊歌》來對學生進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讓學生在激昂的情緒中立志報國;通過《小烏鴉愛媽媽》讓孩子知道父母在他的成長中付出的努力,從而學生養(yǎng)成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品質……
四、學習樂器,有利于增進思維發(fā)展
演奏樂器是一項全方位活動,它需要眼睛看譜、耳朵聽音、手足運動、觸鍵按弦、運氣吹奏,是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的通感聯(lián)覺方式。在學習器樂演奏的過程中,大腦的左右兩個半球都被調動起來,左腦和右腦同時工作,既調動思維又協(xié)調動作。還需要運用包括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記憶力幾個基本學習因素,達到對大腦的綜合運用與開發(fā)。因此學習演奏樂器能促進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一位小提琴教授說:“我所接觸過的琴童,他們文化課學起來都不吃力,差不多都是班干部、三好學生?!?/p>
音樂是挖掘兒童潛能、促進兒童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年學習音樂的經歷,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影響。所以,音樂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學階段的音樂啟蒙學習,是兒童形成對音樂的興趣的初步的感知能力的關鍵時期。作為音樂老師,我們應該重視音樂在教育中的地位,盡力地為學生學習音樂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保證每一堂音樂課的質量,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并與家長形成合力,為孩子們學習音樂提供更好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