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愚
熊公燦亭先生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符號”,呈現出種種“象”,使人如盲人摸象:說他是寫字畫畫吧,他又是做評論的高手呢;說他是江西人吧,他又是長沙老口子;說他是學富五車的學者吧,他又是修仙的道士;說他是休閑的作家吧,他還操刀刻印;說他嬉笑怒罵吧,他又有一片仁愛、慈悲心。
《金剛經》云: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友人對我說,熊燦亭先生的“意象畫”,不住于形,不住于意,心造名士風流,已臻化境。忽然生啟發(fā),“名士”來描述熊燦亭先生頗為若合符節(jié)。
燦亭先生是有文化自覺意識的藝術家、有獨立人格的山野名士、有思想活力的評論家、有自然仙味的生活者、有俠義豪情的文人騷客。他的《一品藝境》《半齋囈語》兩本書至今還擱在我家里,偶爾翻一翻,不像有些人的書,我早扔掉了。讀這兩本書,可見他這幾十年的功夫下得深,遍淹中西,汪洋閎肆,宮墻萬仞,規(guī)摹廣大,氣象萬千,稛載驪珠。“象”的背后是他的心、他的人格:獨立思考,自作主宰,滿腔春意,熱愛生活,自信樂觀,詼諧幽默,言簡雋永。
他道行頗高,是一個藝術場域內的“權威”。他在長沙主持書法大家王公友智先生的草書《離騷》研討會,引經據典,舌燦蓮花,心服四座。聽人介紹,余公德泉、王公友智兩位老先生在北京辦書法展和開研討會,也是他做主持,各山頭大佬都服他的行。
《易經》上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云從龍,風從虎,我是心服燦亭先生的真知灼見,頗為關注他的動靜。他是生機勃勃的、閑云野鶴的,足跡半天下,微信里的文字時而詼諧幽默,時而言簡雋永,其行“象”與其書畫有一種相同的風韻自然流淌出來。味外之旨,韻外之致,近而不浮,遠而不盡。大致是燦亭先生的才能宏放,放任自然,不拘于象,不離于道,超逸生動,所謂魏晉名士真風流也。
一種文化形態(tài)生長到一定的成熟狀態(tài),必然衰老而僵死。文化對人的利弊就在于此。文明越發(fā)達,對人的心智束縛越大,人的心力越脆弱,亟需野蠻之氣來雜交補救。西漢的儒學綿延至東漢末,已成為一種累贅,玄學因而興起,魏晉風度蔚然成風,所以才有王羲之的清韻。中國書畫走到今天這個局面,恐怕只有風流名士才能使它“枯木逢春”。
莊子有“得魚忘筌”,司馬遷有“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王弼有“得意忘象”,王陽明有“得酪忘糟粕”,我曾拈出“得心忘意”,以求懸解而得自由。語言學家索緒爾把語言符號分成所指和能指,而德里達進一步提出延異(difference),表示能指能無限區(qū)分,意義無限延宕?!跋蟆敝福谟谄淠苤?。它是一種個體經驗的呈現、一種審美的境界。如“梅蘭竹菊”四象,有“共知”的語境,所以人人都知道指向四君子。否則,“象”的澄明會被“偏見”遮蔽。這就需要閑云野鶴的“自由創(chuàng)造”了。中國書畫走到今天,萬法俱有,后人總不能吃現成飯,要破舊立新才能有大成就。拿黃永玉老先生來說事,雖然他畫畫總是率性而為,但是心里卻有一種沖破“偏見”的潛意識,然而當豬突豨勇的突圍是非常難的。既要面目一新又要讓人一眼明了,這種功夫不是聰明狡黠的黃老先生所能做到的。得酪而忘糟粕,自作主宰,執(zhí)大象,天下往,我倒傾向于燦亭先生有這種本事將來可能會“突圍”。
想到燦亭先生在余公德泉先生書法展研討會上的一句話,大意是名作如王羲之《蘭亭序》往往是“自然率性”的,不經意之間的創(chuàng)作出來,不可復制的,王羲之有意為之反而無所作為。有“意”,心中便有“恐懼”,當然不得自由,只會進入顛倒夢想之境,一輩子走出不來。
讀他的文字,看他的書畫,再看他的為人,一片“囈”語,一身名士風韻,自然率性,生動活潑,燦亭先生已達到禪宗馬祖大師所說的“平常心即是道”了。盡管他是修仙道的,但孟子說過“夫道一而已矣”,東西南北心通理通。
身,要自己擔;路,要自己走;心,要自己寫。我十分感恩“執(zhí)大象”的燦亭先生,他的一切總是讓我去思考,有時候也所見略同,如對書法的認知。但他對歷代書畫文論爛熟于心,又實踐于手,我輩望塵莫及。
左思《招隱》云:“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鼻f子的天籟之音在心里,能放大光明。燦亭先生在走自己的路,在寫自己的心,在建構自己的人生意義,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一種自生自發(fā)的模式,應當說,他會取得不同凡響的成就,而他的“大象”將來會啟發(fā)更多的人。
在我心目中,燦亭先生不僅是一位閑云野鶴的真名士,更是一位敦厚的長者、良師益友。也許是我的“偏見”,總覺得假以時日,將來他會是一代大家。因為像我這樣的思考者是拙于手的,而長于手的人往往不用“心”讀書,心手合一的人少之又少,燦亭先生是其中一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