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
我們今天褒貶前賢多是著眼于他們的言行,很少從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出發(fā),了解其言行背景。事實上知人論世會使我們更能理解前人也能理解自身。
魯迅的生存和心理狀態(tài)是今人少有提及的,得益于陳明遠等學(xué)者們的研究,我們今天大概知道魯迅一生的收入狀況。
十年前的一項研究表明,魯迅在參加工作直至去世的24年間,共收入12萬圓左右,相當于400多萬人民幣,即有著年均17萬元人民幣、月均9000—20000元的收入;如果用今天的購買力算,大概相當于1000多萬人民幣,即年均50萬元……這筆收入,大概相當于今天北上廣的高級白領(lǐng)的收入。
可以說,魯迅的收入不算低。有人因此認為,“魯迅能夠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樂,堅持了他的自由思考和獨立人格?!比藗儗︳斞傅挠∠笠彩?,他雖然樸素,但生活起來也是相當享受的:愛逛琉璃廠、淘古物字畫,愛吃館子、擺酒席,前期在北京住四合院時就雇傭女工和車夫;后期在上海住大陸新村三層樓房,他和許廣平、幼子海嬰三人雇有兩個女傭,晚年經(jīng)常帶全家乘出租車看電影、赴宴席……
魯迅被一些人認為是文人成功的典范,他生活的精致細節(jié)給人突出的印象。一是飲食講究,愛吃火腿等精美肉食,隔夜的菜是不大吃的;二是住房寬敞,初到上海不過兩個人,租一層樓就夠用,而魯迅卻要獨幢的三層樓;三是喜歡看電影,而且要買價高的好座位,往返要乘汽車。
但如果僅僅把魯迅看作是成功人士,這會妨礙我們對他的認知,這甚至是一種誤解。事實上,魯迅終生未脫生存的壓力;跟今天年收入30萬—50萬左右的白領(lǐng)階層一樣,魯迅的不安全感是實實在在的。這既跟他的家庭背景有關(guān),也跟他后來的體制生存和體制外生存方式有關(guān)。
“公務(wù)員”魯迅
魯迅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父親的病使他嘗盡世態(tài)炎涼。直到晚年,魯迅還回顧說:“契訶夫想發(fā)財,是那時俄國的資本主義已發(fā)展了,而這時候,我正在封建社會里做少爺??床黄疱X,也是那時的所謂‘讀書人家子弟的通性。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親才窮下來,所以我其實是‘破落戶子弟,不過我很感謝我父親的窮下來(他不會賺錢),使我因此明白了許多事情?!?/p>
1912年,31歲的魯迅進入教育部做“公務(wù)員”,開始領(lǐng)薪水,但只能領(lǐng)到半薪,當年收入1100元。第二年,工資上漲,但也只能領(lǐng)到九成薪水,全年計2586元。第三年,仍未領(lǐng)全薪水,全年收入3146元。隨后幾年多為3000多元的年收入。1918年,開始在《新青年》刊物發(fā)表小說與雜文,但屬于同人刊物,沒有收入。
1920年,魯迅年收入2640元,較前幾年為少,因教育部拖欠三個月薪水。這一年魯迅開始在北京大學(xué)和高等師范任兼職講師,盡管開始不計報酬,但總算在工薪收入外有了講課費。1921年,魯迅年收入2578元,其中講課費88元。1922年收入不詳。1923年,魯迅年收入2304元,其中稿費69元,講課費141元,這一年,魯迅還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北京世界語專門學(xué)校兼課。
1924年是一個轉(zhuǎn)折年,這一年魯迅年收入2600多元。教育部薪水3600元,魯迅領(lǐng)到手的只有1095元,其他稿費700多元,講課費800多元。工作12年之久的魯迅,業(yè)余講課和寫作收入超過了公職收入。1925年,魯迅的年收入2800多元,這一年的魯迅不僅繼續(xù)在北大、北師大兼任講師,而且開始在中國大學(xué)本科兼任小說學(xué)科講師,在黎明中學(xué)和大中公學(xué)兼任高中文科教員。最多的時候,魯迅到八所學(xué)校兼課。
我們由此可知,魯迅的收入雖然不算低,但設(shè)身處地的想,他也并不輕松,否則他不會到處兼課。一個民國體制中的公務(wù)員的辛酸,魯迅都經(jīng)歷了。
“下?!睊赍X
一個參加工作十幾年的老“公務(wù)員”仍未獲得“財務(wù)自由”,這才是真實的魯迅。此外,為了生計,魯迅還多次借債。
有人說魯迅“跑著去領(lǐng)工資”,當年的報紙還說魯迅為“索薪”參加游行被警察打落了“門牙”,由此可見當時的公務(wù)員也得為自己的利益“維權(quán)”。到1926年時,魯迅還在給人寫信說,想多“弄幾文錢,以助家用”。
魯迅的諸多名文都是在這種心境里產(chǎn)生的。1923年,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的著名演講中說,“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飯前和飯后,也往往有些差別。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后,再來聽他發(fā)議論。”
因此,我們能夠想見魯迅的特殊性。跟民國眾多的學(xué)者教授不同,魯迅對經(jīng)濟、生計的敏感是異乎尋常的。作為長子的壓力,作為公務(wù)員的束縛,他活得并不舒展。他一直生活在緊張、糾結(jié)之中,直到1926年,他還在為跳槽患得患失,這一年他去了廈門,又去了廣州,就是為了多掙錢。
自1927年秋天起,魯迅決意脫離體制,他既不擔任公職,也不做教員,而是專事獨立寫作。這一年,他已經(jīng)46歲了。他選擇了上海為定居地。有學(xué)者認為,魯迅之所以如此是基于戰(zhàn)斗的需要。這其實也是高看了魯迅,他只是一個完全靠自己打拼的文人。
師友們對他的幫助確實也開始見效,如蔡元培的介入,使魯迅受聘為“大學(xué)院”特約撰述員,得月薪300圓,從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整整四年又一月中,由大學(xué)院和教育部定期支付49個月之久,共計14700圓,折合黃金490兩。這些穩(wěn)定的收入使魯迅終于有了最后十年的較為穩(wěn)定的生活。
1927年,魯迅年收入3700多元,超過了北京生活時期。1928年,魯迅年收入5900多元,其中一大半來自大學(xué)院特約撰述員的收入。1929年,魯迅年收入15000多元,(合人民幣約100多萬元),其中一大半來自他跟自己的學(xué)生老板李小峰打官司追回的版稅,據(jù)郁達夫說,總數(shù)應(yīng)兩萬元之巨。1930年,魯迅年收入15000多元;1931年8900多元;1932年4200多元;1933年1萬多元;1934年5600多元;1935年,收入5600多元……
也就是說,魯迅只到生前最后十年,收入才算可觀。就是說,直到此十年,魯迅才算有了“財務(wù)自由”。
勞于錢不困于錢
魯迅一生受氣,其中多有跟錢相關(guān)。直到臨去世前幾年,他還在跟學(xué)生打官司,李小峰克扣他的版稅占他一生收入的五分之一;臨去世前四年,國民政府不再支付他特約撰述員費用……這些事件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
難怪魯迅感慨,“在錢下呼吸,實在太苦,苦還不妨,受氣卻難耐……我想此后只要以工作賺得生活費,不受意外的氣,又有點自己玩玩的余暇,就可以算是幸福了。”
但魯迅是強大的。他雖然為錢操心,但仍不遺余力地行非常之舉。他對親友、對年輕人、對陌生人的幫助是多樣的。其中,他出資印行葉紫的《豐收》、蕭軍《八月的鄉(xiāng)村》、蕭紅《生死場》、曹靖華譯的《鐵流》以及紀念瞿秋白的《海上述林》等。他對左聯(lián)刊物、對柔石家屬的捐助亦有案可稽。在郵局工作的孫用,將自己的譯稿《勇敢的約翰》寄給魯迅,以求得幫助。魯迅代其聯(lián)系出版,墊付了230元的制版費,當書店付還一部分制版費時,他又用這些錢預(yù)支了譯者的版稅。
上海英商汽車公司售票員阿累在書店里捧讀《毀滅》愛不釋手,魯迅得知他的錢不夠,問他:“一塊錢你有沒有?這本只要一塊錢本錢,我那一本,是送給你的?!卑⒗蹚膬?nèi)衣的口袋里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圓,放到魯迅的手里……
我們從生計的角度看魯迅,或者更能理解魯迅是我們中間的一員,他跟我們一樣,為生計所苦,承受了一個現(xiàn)代中國國民的生之甘苦。也只有如此,從當時到現(xiàn)在,他豐沛的文字才感動了一代代在中國生活中掙扎并收獲的心靈。
(作者系自由作家,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