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
第一次吃銀杏是在一家日式料理店,朋友點了炭燒銀杏。咬開開心果一樣的白色硬殼,把種仁上薄薄的“花生皮”搓干凈,便可以享用淡黃綠色的銀杏。那是一種介于軟糯和堅硬之間的口感,就像放了一夜的糯米飯。銀杏在嘴巴里,滲透出淡淡的類似于藥的苦味。不過,大家還是愿意去嘗試這種“小果子 ”,因為它們身上籠罩著保健的光環(huán)。
但是,服務員又會善意提醒,吃銀杏要適量,否則會中毒,聽完簡直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這銀杏果到底該吃不該吃?
從鴨腳到白果
在南北朝的古籍上,我們還檢索不出“銀杏”這兩個字。因為那時,這種植物的名字是“枰”,到隋唐時期,則通稱為“平仲”。當然了,這些都是銀杏的官方名稱,勞動人民給起了個形象的名字——“鴨腳”。
為什么叫鴨腳,看銀杏葉子就明白了。那形狀跟鴨掌頗有幾分相似,在植物界中還真難找出與之類似的葉子。銀杏的葉脈從最基部的一根分兩根直到葉片邊緣,這就是典型的二叉分枝。這種形態(tài)的葉脈通常出現(xiàn)在蕨類植物中,在種子植物中極少見。再加上銀杏獨有的扇形葉片,即便不結果,我們也能很輕松地認出它們。
時至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果部》記載,“白果,鴨腳子。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正是因為被皇室看上,這種曾經(jīng)只是偏安于天目山一隅的植物才得以擴散開來。
銀杏不是杏
雖說叫銀杏,但樹上落下的“果子”可不是銀色的,它們的“果皮”是黃色,稍微擠壓就流出黏黏的汁液,并且還散發(fā)出一股變質油脂般的怪味。剝開黃色的皮,才露出里面潔白的內核,看起來倒是跟杏核有幾分相似,銀杏也就因此而得名了(因為色白,所以還有個“白果”的別名)。
乍看起來,黃色“果皮”加種核的組合來看,銀杏跟杏還真有幾分相似。等等,別被銀杏騙了,它們根本就不是被子植物,而是與松樹柏樹更親近的裸子植物。銀杏這個物種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已經(jīng)超過2億年了,因此也被稱為是植物界的“大熊貓”。
可能有人會說裸子植物是因為它們的胚珠和種子裸露在外,沒有果皮包裹,可銀杏明明就是有果皮包裹的嘛!其實那并非果皮,而是一層叫外種皮的結構。雖然,與果皮的來源不同,但是這層肉肉的外種皮也承擔著保護種子,吸引動物傳播種子的重任。
銀杏果的臭味
說保護,一點不為過,這層肉肉的種皮中含有白果酸等化學物質,如果動物不小心吃下去,很可能會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所以,很少有動物敢于冒險挑戰(zhàn)這樣的“果肉”,雖然它們看起來還挺好吃的。
至于吸引動物的任務是如何完成的呢,該不是那臭臭的味道吧?你還別說,正是這臭味把動物吸引來的。不過,這種混合了丁酸、己酸、丁酸甲酯和己酸甲酯等物質的氣味還真讓人難以接受,長途運輸香蕉的那種特殊臭味倒是跟這種氣味有幾分相仿,都是脂肪酸分解產(chǎn)生的臭味的有機酸。
雖然我們覺得不好聞,但在紅胸松鼠、灰松鼠和果子貍等動物看來,這就是開飯的信號。畢竟,銀杏種子里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質和脂肪。要知道,100克的干銀杏果仁中,可是含有68克淀粉、13克的蛋白質和3克脂肪呢。這樣營養(yǎng)豐富的種子,又怎么會被動物們視而不見呢。
不過不用擔心,總會有銀杏的種子幸存下來生根發(fā)芽,動物們不會把銀杏統(tǒng)統(tǒng)吃光,因為這些種子是有毒的。
銀杏果中的風險
如今,銀杏果成為很多餐飲的必備原料,像白果娃娃菜、白果燉雞,像日式料理中的炭燒銀杏果。綿軟的口感,加上微甜略苦的特殊口感,讓人吃起來就停不下來。不過,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哦。因為,那點奇怪的苦味就是銀杏的警告——“內含氰化物,不要貪吃”。畢竟,銀杏果中的營養(yǎng)物質是為了銀杏種子發(fā)芽準備的,想從那里搶來吃的,可是要冒風險的。
銀杏中的氫氰酸含量可以高達830微克/100克,另外還含有白果酸等化學物質。在著名的白果之鄉(xiāng)——浙江長興縣,當?shù)氐娜嗣襻t(yī)院記錄了大量中毒的案例。對1歲以內的嬰兒,10粒銀杏就可以致命;而3~7歲的兒童,在食用30~40粒之后也會出現(xiàn)中毒癥狀,嚴重的也會導致死亡。所以,銀杏果并不是看上去那么溫柔,倒是處處暗藏殺機。
不過,只要吃不過量,偶爾嘗嘗還是可以的。前提是一定要做好處理,去除其中的氰化物和白果酸之類的毒物。為了安全起見,給家中的小朋友們最好還是淺嘗輒止,品個味道就好,等他們長大了再去品嘗銀杏獨特的味道吧。
吃銀杏能治病嗎?
說完了風險,我相信很多朋友還是會去嘗試銀杏的,因為它們頭頂還有個治病保健的光環(huán),再加上口味又符合“苦味去火”的準則(這準則真是害人,不要輕易使用),還有2億多年的古老歷史,這樣的植物想不迷人都難。
銀杏名頭雖大,但畢竟不是太上老君丹爐里面的仙丹。目前比較公認的有效成分是其中的銀杏內酯。這種物質是血小板活化拮抗劑。簡單來說,就是把血小板的活動降低一些。在我們體內,血小板就像守護大堤的巡視員,如果哪里的血管發(fā)生了破損,它們就會奮勇沖上去與血漿中其他蛋白質一起把破損處堵上。這本來是一個保護機制,但是對于體內存在血栓的人就不是好事兒了。當血管的內皮發(fā)生破損的時候,就會釋放出凝血信號,這時以為血管出現(xiàn)破損血小板就會開工,大量地堆積到發(fā)出信號的地方。結果可想而知,本來就沒有缺口的血管,硬生生被堆起了一個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組成的“土堆”,這就是血栓。如果堆積的時間過長,很可能阻塞血管,如果因為血栓引發(fā)血管破裂,那就麻煩了。
而銀杏內酯恰恰是抑制血小板進行工作的化學物質,對于血栓患者來說,這在很大程度上能緩解癥狀,但是患者正常的凝血功能勢必也會受到影響。究竟如何取舍,那是醫(yī)生的事情,切忌盲目信任像銀杏之類的各種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