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卓群
有朋友問“成語”這詞是如何產(chǎn)生的?這涉及成語這個語言事實,還涉及“成語”形義的歷史發(fā)展。我們從這兩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詩經(jīng)》中的語句被引用來表達己意者,先秦典籍中不難看到,《詩經(jīng)》中的一些語句被反復引用,歷代沿習,流傳至今成為成語的約有150多條,如:“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翼翼、高高在上、求之不得、不可救藥、有的放矢”等。再如狐假虎威的故事,先秦典籍中多有記載。濃縮這一故事的四個字“狐假虎威”相沿習用,成為我們今天熟悉的一條成語。成語這一語言事實,先秦以來就有。而出現(xiàn)“成語”一詞則在元朝。元朝以前,用什么來指稱成語呢?人們把它同典故混為一談?!暗涔省币辉~最早見于《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指常例、典制和故實。大約漢魏以后,“典故”又用來指引用古書中的傳說、故事或詞語(包括俗語、諺語、格言等)。引用典故來表達己意,我們叫用典,古人叫用事。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沈侯(約)文章用事,不使人覺,若胸意語也。”唐宋時,人們賦詩著文,講究用典,大力宣傳“取古之陳言用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保ㄋ巍S庭堅《答洪與駒書》)那時用典相當普遍。
典故的特點之一是語言形式的多樣化。特別是源于典故故事的事典即是如此。如“狐假虎威”作為典故,用例所涉語形有“狐假虎威、威假狐虎、虎威狐假、假虎之威、狐虎之威、狐假虎勢、假虎張威、假虎樹威、威假虎狐、虎威余、狐假、假威”等。源于詩文的語典其語言形式一般沒有事典多。我們將此二者作為典故發(fā)展的一條路線,都是以“多形、引用”的方式表現(xiàn)的。在一個典故運用的過程中,往往有一條或兩條被反復引用、相沿引用,形成習用,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錘煉,使其形式和意義固化,并為人們所熟知?!昂倩⑼奔词?。這就形成了典故發(fā)展的另一條“定型、習用”的路線。這一條路線的形成和發(fā)展,為成語從典故中分離出來創(chuàng)造了條件,并成為成語的主要來源。由此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典故的分離,從秦漢時期就開始了?!皠?chuàng)造新的語言(詞匯)”是“經(jīng)過語言的新質(zhì)的要素的逐漸的長期積累”來實現(xiàn)的。(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成語的新質(zhì)積累了一千多年,到宋元之際約一百二十年間是“成語”由來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拐點。
所謂宋元之際,指南宋、金、元交錯共存的一個歷史時段。這三個階段正好有三位關注典故俗諺的學者:南宋的洪邁(1123-1203),金朝的王若虛(1174-1243),元朝的劉祁(1203-1250),從洪邁出生到劉祁去世,共約一百二十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成語”由來的發(fā)展過程中的拐點。先說洪邁,他對典故俗語之類很感興趣。他的著述《容齋隨筆》五集中,尤喜對宋朝人使用的俗語典故考本溯源。如《容齋五筆·狐假虎威》:“諺有狐假虎威語,稚子來扣其義,因示以《戰(zhàn)國策》、《新序》所載?!毕挛臄⑵涔适录昂x后說“俗諺蓋本此。”大約因為俗諺是通俗的習用的固定語句,為眾所知。故洪邁用俗諺去指稱“狐假虎威”。后來清人趙翼《郂余從談·成語·序》說:“洪容齋(邁)渭世俗稱引成語,往往習用為常,反不知其所出?!鼻迦擞谩俺烧Z”去取代洪邁的“俗諺“,看來洪邁似有“成語”的概念,但還沒出現(xiàn)“成語”一詞。
金朝王若虛試圖用“成言”去概括指稱,他在《滹南遺老集》中有“‘疾雷不及掩耳?!贝吮页裳浴?、“‘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成言也?!薄俺裳浴笔窍惹鼐陀械囊粋€舊詞, 王若虛試將其賦予新義。這個新義詞“成言”未被人們接受。洪邁和王若虛同時在世有29年,可惜他們沒有研討過“成言”之類的問題。洪邁還使過金朝,但不去搞學術交流。
金朝的另一位太學生劉祁,和同朝王若虛同時在世40年。王若虛在金朝做官,1234年金亡,王若虛微服北歸。1232年,元兵攻打金朝汴京,劉祁逃到鄉(xiāng)間,在他的歸潛類中寫作《歸潛志》。入元,劉祁生活在元朝了,與王若虛無緣相交,仍然寫作他的《歸潛志》。劉祁熟于典故俗諺,他思考對其中習用的固定語句如何指稱,于是考慮用一個新詞“成語”來概括。今天的《漢語大詞典》“成語”條列有二義,其一義:“習用的古語。”首例引:“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用生澀求異?!蹦壳八@是使用“成語”一詞最早的用例?!俺烧Z”一詞一出現(xiàn)便被人們接受了,這大約是因為“成言”一詞所指是固定的現(xiàn)成話。王若虛所用的例子都是俗語諺語格言之類?!俺烧Z”在古代多指現(xiàn)成的詩文語句,也指有出處的習用的固定的詞、詞組、俗諺等。清人趙翼的《陔余叢談》和錢大昕的《恒言錄》中的“成語”篇所收成語即是。里面收有一般詞匯,如“毛病、罪過、便宜、妖精、不中用”;有俗諺,如“快行無好步、急則抱佛腳、遠水不救近火、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有詩文句,多是名句;也有今天我們確認的真成語,如“守株待兔、畫蛇添足、矯枉過正、大器晚成、數(shù)米而炊、不學無術”等。“成語”一詞在清朝已普遍使用。
洪邁、王若虛、劉祁等人都看到了這種習用的固定語句,都考慮用一個詞兒去指稱它。從運用舊詞“俗諺”到新義詞“成言”,再到新詞“成語”;而“成語”這一新詞的出現(xiàn),是成語孕育發(fā)展的階段性成果的一個標志。明人繼承,使用開來。清人加以補說,并用實例給以定位,為后人研究成語做了基礎性工作。
辛亥革命后,1915年出版的《辭源》和1936年出版的《辭?!罚樟怂卧詠碇辽鲜兰o三十年代的相關研究成果,給“成語”下了定義,前者為:“成語”,“謂古語也,凡流行于社會,可以征引來以表己意者皆是。”后者為:“古語常為令人所引用者曰成語?;虺鲎越?jīng)傳或來從謠諺,大抵為社會間口習耳聞,為眾所熟知者。”定義著眼于古語、有出處、相沿習用。
1951年,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第二講中提出“成語多數(shù)是四個字的……”這就從成語結構格式的特點上把大部分俗諺和習用的一般性詞兒區(qū)分開來。1957年,王力《漢語史稿》下冊“成語和典故”一節(jié)中說:運用“成語和典故,統(tǒng)稱用典?!辈⑻岢觥霸谥袊覀冇斜匾阉鼈儏^(qū)別開來。”王力先生在對漢語發(fā)展史的研究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把“成語”和“典故”從“用典”中分離開來。到六十年代,有學者研究成語和俗語、諺語的區(qū)別,成語和熟語的關系等問題。1978年正式出版了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已吸收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作了進一步研究,給“成語”下了科學的定義:“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義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漢語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有些成語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如‘小題大做、‘后來居上等。有些成語必須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對“成語”從語義、結構、來源、運用四個方面概述了它的定義,幫助我們從共時平面(如當代)認識成語。八十年代是我國成語研究的一個豐收時期。這十年,成語論文、專著、成語詞典大量涌現(xiàn)。根據(jù)大家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成語的特點概括為三句話:一、結構的凝固性,二、意義的整體性,三、運用的沿習性。對這三點,學者們多有論析。1986年至1994年連續(xù)出版了十二卷《漢語大詞典》,其中“成語”的第二義是:“長期習用,結構定型,意義完整的固定詞組。多由四字組成?!薄稘h語大詞典》把古代對成語的基本理解列為第一個義項,把上述今人的認識列為第二個義項,這便從歷時平面(從古到今)幫助我們對成語的理解。
今天的成語,大部分是從典故中分離出來的?!俺烧Z”一詞,最早見于元代劉祁的《歸潛志》。古代所指成語的對象較為寬泛?!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為“成語”下了科學的定義。這就是我們今天認識的“成語”一詞及其含義的由來。
[作者通聯(lián):湖北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