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以不言者”,許多文章在文字之外,多有“不言”之筆,言外之意,這種精致的“空白”在文學作品中俯拾皆是——能夠“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魯迅先生在小說《祝?!防铩翱瞻住彼囆g(shù)的運用,可謂別具匠心,令人嘆為觀止。筆者認為可以簡單地從以下幾個角度加以體會。
一、描寫空白
一些課文描寫人物的語言時往往用省略號留下空白,在無字句的空白之下,滲透著極豐富的“有”,能讓讀者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產(chǎn)生空白的意愿。
如《祝福》中這樣的描寫:
“可惡!然而……”四叔說。
誰“可惡”,“然而”什么,文中沒有明說。但讀者不難明白,魯四老爺這是罵祥林嫂婆家的人可惡,因為婆婆搶走祥林嫂,給他帶來了麻煩,有損他家的威嚴?!叭欢钡难韵轮馐?,祥林嫂私自出逃,禮教不容,根據(jù)封建族權(quán),婆婆有權(quán)處置守寡的媳婦,搶走祥林嫂是名正言順的,是合法的,我魯四還有什么話好說呢?這充分表現(xiàn)出他的假斯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話可說呢?!?/p>
為什么婆婆要她回去她就得回去?原來,魯四老爺?shù)男睦镞€深深地植根著濃厚的封建夫權(quán)意識,他把祥林嫂理所當然地視為婆婆的私有財產(chǎn),丈夫在時是丈夫的人,丈夫死后是婆婆的人,正是基于此,他縱容婆婆綁人,還罵祥林嫂“可惡”,助紂為虐,從而加深了祥林嫂的悲劇。
二、形象空白
魯迅先生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有時并不點明形象的身份,只給具體的意象特征描繪,讀者從其所給意象及描繪過程中自可體會其形象。如文中對祥林嫂形象的描寫:
“她一手提著竹藍,內(nèi)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在這里魯迅把“空的”“下端開了裂”單獨放在后面以加深讀者的印象:“空”的破碗表明她什么也沒乞討到,生活之凄涼可想而知;“開了裂”的竹竿,則不僅表明她淪為乞丐的時間很長,而且還表明她已經(jīng)虛弱到幾乎把身體的全部重量都壓在竹竿上,以致使它開了裂。由此讓讀者與她剛到魯鎮(zhèn)時的形象“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但看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形成對比,體會封建禮教制度如何讓“安分耐勞的人”一步步變成乞丐,一步步由被摧殘以至死亡,從而揭露封建禮教制度對祥林嫂的致命地摧殘與迫害。
三、情感空白
一些文學作品在表達思想感情的時候,常常借助于某些形象或者一些含蓄的語言來表達,讀者需要運用合理的空白,來理解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祝?!肺哪┑拿鑼懀?/p>
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價廉物美,現(xiàn)在不知增價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雖然已經(jīng)云散,然而魚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個……
對魂靈的有無說不清之后,“我”為什么會想到吃魚翅?這絕不是贊嘆故鄉(xiāng)的吃食和對故鄉(xiāng)的深切留戀,而是表達一種不安的情緒,一種想擺脫困惑苦惱又終于擺脫不了及由此帶來的煩憂的心理。所以下面接著的一句話是:“我明天決計要走了?!边@說明“我”在尖銳的矛盾沖突面前,態(tài)度是軟弱的,“我”對這個社會,對祥林嫂所提問題無能為力,想要逃避。在作品欣賞時,讀者通過對作品中啟發(fā)性、暗示性的語句進行聯(lián)想,就能感受到作品中隱含著的“言外之意”,從而理解文句的深刻蘊涵。
四、情節(jié)空白
出于謀篇布局的需要,有些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往往省略了一些情節(jié),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蹲8!分杏羞@樣的描寫:
然而她是從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還是先到衛(wèi)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不獨“我”不知道,即便知道,又有什么意義?除了“我”,還有誰會關(guān)注祥林嫂的境遇?從四叔家出去就淪為乞丐自然是悲慘,然而先到衛(wèi)老婆子家就會好一些嗎?衛(wèi)老婆子,一個中人,靠的是從主顧和傭人之間的關(guān)系謀利,祥林嫂都“呆呆地直如一個木偶人”了,誰還要她?自然,衛(wèi)老婆子不收。既然“我”不知道,那讀者也就永遠不會知道,但人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對這永遠沒有結(jié)果的懸念尋找自己的答案。
五、意境空白
魯迅先生的創(chuàng)作中,有時從虛處著筆,字句之外飽含雋永深長的情思和意趣,以收到言盡意不盡的藝術(shù)效果。文章開頭部分寫道:
一見面是寒喧,寒喧之后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后即大罵其新黨。但我知道,這并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
魯四老爺所罵的為什么“還是康有為”,作者沒有明說。按理說,魯四老爺“大罵其新黨”罵的應(yīng)該是孫中山,為什么不罵孫中山,偏罵康有為呢?這的確值得深思:康有為是一位改良主義者,后來成了?;庶h,也就是成了辛亥革命的反對派,如此的人物,魯四老爺尚且罵,那更不要說要革皇帝命的孫中山了。魯四老爺罵新黨不罵辛亥革命的領(lǐng)導者,而罵康有為,也許他根本就不知道領(lǐng)導革命的是孫中山,倘若知道是孫中山,魯四老爺是無論如何肯定要罵的。魯四老爺是魯鎮(zhèn)的頭面人物,且“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他都不知道辛亥革命的領(lǐng)導者是誰,那就更不要說普通的百姓了,作為把目標定位在“大清的天下是咱們大家的”(夏瑜語)的辛亥革命,普通百姓連革命的領(lǐng)導人是誰都不知道,可見革命之局限性。此外,這句話也寫出魯四老爺?shù)念B固守舊。
再如下邊的描寫:
一邊的對聯(lián)已經(jīng)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這幅已經(jīng)脫落的對聯(lián)內(nèi)容,魯迅先生為什么不直接寫出來呢?這副對聯(lián)宣揚的是理學家的自我修養(yǎng)標準。魯迅先生創(chuàng)設(shè)這樣殘缺意境,目的是含蓄地告訴我們,在魯四老爺?shù)男哪恐校韺W家的修養(yǎng)只是一個幌子。他標榜“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實際上他既不通情,也不達理,是一個地道的封建禮教的守護者。他對祥林嫂的寡婦身份,不是皺眉,就是滿口的“可惡”。對祥林嫂的離家出逃深惡痛絕,甚至把祝福時分慘死街頭的祥林嫂罵成“謬種”。這幅不全的對聯(lián)正是對魯四老爺辛辣的諷刺。
音樂中有“休止”之法。瞬間的停頓,更能顯示節(jié)奏,刺激情緒,突出主題,意趣無窮。此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文學創(chuàng)作中更有“無言之境”之說。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在筆墨未染處包含豐富而深刻的意蘊,總把絕妙的東西和深刻的內(nèi)涵留給閱讀者去思考和想象,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shù)效果。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巨匠魯迅先生,正是利用“空白”這一獨特的藝術(shù)語言,以其如椽之筆在《祝福》中創(chuàng)設(shè)了獨到的“空白妙境”。
參考資料:
[1]王圣民.享受沉默[J].語文學習,1991,(7).
[2]陳鐘梁.綠葉的真情與魅力[J].上海教學研究,1995,(6).
[3]葉長文.再論教學布白的藝術(shù)[J].中國教育學刊,2000,(5).
[4]胡曉.語文課程改革:反思與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06,(2).
(王軍文 河北石家莊井陘職教中心 0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