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
摘 要:本文將對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三個哲學假設、第一代認知語言學和第二代認知語言學以及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作一簡單的介紹。目的在于給初學認知語言學的讀者提供關于認知語言學相關概念的簡單理解,并以此對他們的學習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相關概念
一、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
認知語言學興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作為一種新的語言研究范式和語言理論,認知語言學是也是有其哲學基礎的。李福?。?009)的研究表明,盡管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課題已經(jīng)相當廣泛,但仍有統(tǒng)一的哲學基礎,即由Lakoff提出的認知語言學的兩個首要共識:概括性共識和認知共識。概括性共識是描述人類語言所有方面的普遍原則的共識。在廣義的語言學領域,Lakoff指出概括性共識涉及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和形態(tài)學。認知共識是使語言的描述與我們對大腦和心智的普遍認識相一致的共識。認知共識要求認知語言學家必須對來自一些相關學科的實證研究結(jié)果作出反應,例如:認知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以及人類學。Lakoff認為這兩種共識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最高原則,而哲學共識則是第二位的。
同樣地,楊彬和于杰(2008)指出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Lakoff 曾論述過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該理論主要包括三項基本原則: (1)心智的體驗性:認為反映在語言中的現(xiàn)實結(jié)構是人類心智的產(chǎn)物, 而人類心智又是身體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2)認知的無意識性是指對我們心智中的所思所想沒有直接的知覺,這與傳統(tǒng)英美分析哲學認為的所有思維都是有意識的是相悖的;(3)思維的隱喻性認為隱喻不單純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 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隱喻是基于身體經(jīng)驗的。認知語言學就是在上述認識論、語言觀及其信念的基礎上形成的新一代的語言理論。
張純輝(2011)也指出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經(jīng)驗現(xiàn)實主義(又稱體驗哲學觀)。認為思維根植于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受制于我們的物理構造和社會環(huán)境,因此和我們的身體密不可分;在工作機制上,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隱喻、轉(zhuǎn)喻和意象;在對外部世界的事物進行的分類或范疇化是建立在理想的認知模式。根據(jù)Lakoff,理想認知模式是我們構建知識的基本方式。
二、認知語言學的三個哲學假設
認知語言學的三個基本哲學假設是關于語言是什么、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語法是什么等具體的問題。李福印指出了認知語言學的三個哲學假設,分別為:(1)語言不是人類大腦中獨立的認知機制;(2)語法是概念化;(3)語言知識來自語言的使用。以前的大多數(shù)語言研究范式把意義或是看作不太相關,或是認為是獨立自治的語言模塊。與此相比,認知語言學把語言看成人類認知的一部分, 語言認知機制和其他認知機制建立在相同的認知原則之上, 并與其他認知機制互動。因此, 認知語言學可以被定義為分析語言和其他認知域以及和其他認知機制之間關系的一種語言理論。認同假設(1), 我們就必須利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來輔助探索認知語言學, 尤其是對認知機制的研究。認同假設(2), 則語法就不是一個先天就可以無限生成句子的自治系統(tǒng)。假設(3)的意義也很廣,語言知識的獲得來自于語言實踐,因此語言規(guī)則的掌握是在后天形成的。
三、第一代認知語言學和第二代認知語言學
Lakoff 和Johnson將認知科學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代認知科學和第二代認知科學。相應地,根據(jù)張純輝(2011)的論述,認知語言學包括兩個學派:形式學派和意義學派。學者們一般把形式學派稱為第一代認知語言學,把意義學派稱為第二代認知語言學。兩派都屬于認知語言學,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反對物理主義-行為主義,主張通過語言研究來研究人的思維過程、認知策略。因此,認知語言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形式和意義學派合在一起被稱為廣義的或大認知語言學,意義學派被稱為狹義的或小認知語言學。
楊彬和于杰(2008)也提到,作為認知語言學哲學基礎的體驗哲學,批判了在西方流行了多年的經(jīng)驗主義和唯理主義的傳統(tǒng)哲學觀,也成為第一代和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分水嶺。
四、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張純輝(2011)的研究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認知語言學的三種研究方法。(1)經(jīng)驗觀:經(jīng)驗觀認為,我們對語言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以內(nèi)省為基礎的制定邏輯規(guī)則和提出客觀定義上,而是要走一條更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式的路子。經(jīng)驗觀的實驗和訪談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范疇問題上;(2)突顯觀:突顯觀主要討論圖形/背景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這種應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介詞詞義的分析和句法結(jié)構的分析兩個方面;(3)注意觀:框架理論是描寫句法結(jié)構的另一種嘗試。因為該理論涉及認知主體在組織信息時注意力的分配問題。和框架概念緊密聯(lián)系的是視角。視角是Ungerer 和Schmid(1996:207)針對因選擇同一框架中的不同動詞而導致句子成分對象的調(diào)整而提出的。
參考文獻:
[1] 李福印, 如何闡釋認知語言學[J], 外國學刊, 2009 (5)
[2] 楊彬.于杰, 體驗哲學與認知語言學[J],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 2008 (3)
[3] 張純輝, 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的理論分析于展望[J], 學術論壇, 2011 (2)
作者簡介:曹丹(1989.3-),女,陜西榆林人,現(xiàn)就讀于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