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靜
文本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它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閱讀或淺嘗輒止,而是需要集中全部的心智,不僅讀懂“言”,還要品出“味”,悟出“情”。與此相關的資料更能促進文本的閱讀,獲得深層次的閱讀體驗。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課外資料與課堂教學也越來越緊密地結合起來,成為課堂內(nèi)容的補充和點綴。
如兩位教師在教學《恐龍》這篇課文時,對學生收集的資料是這樣運用到教學中的。
【片段一】
師:關于恐龍,同學們一定知道很多吧。地球上曾經(jīng)是恐龍的世界。出示資料:恐龍的種類很多,科學家根據(jù)骨骼化石的形狀,把它們分成兩類:鳥龍類和蜥龍類。根據(jù)牙齒化石,還可以推斷出是食肉類還是食草類。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恐龍》這篇課文,齊讀課題。
【片段二】
師:早在一千多年前,地球上到處是恐龍。同學們,在學習課文之前,能把你們收集的有關恐龍的資料介紹給我們大家嗎?
學生朗讀自己收集的各種恐龍的資料。
《恐龍》這篇課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兩位教師在上課前都注意到了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然而縱觀整節(jié)課,都出現(xiàn)了問題。問題一在于,資料僅僅當成了開場白,關于恐龍的知識與這篇文本的聯(lián)系也不大,只是蜻蜓點水地一帶而過。問題二是上課就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照本宣科地朗讀收集的資料,對文本閱讀的作用并不大。整節(jié)課的教學時間所剩無幾,重點不夠突出。
既然課外資料能促進文本閱讀,我們不禁深深思考:資料該何時出示?怎樣呈現(xiàn)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課外資料的作用,為教學服務呢?
一、資料目的性應突出
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基本特征,是資料呈現(xiàn)的重要依據(jù)。資料呈現(xiàn)如果僅單純地朗讀一遍,只能是囫圇吞棗,不甚了了。資料呈現(xiàn)的目的性細細思考無外乎這樣兩種情況:
1.了解寫作背景,領會文本主旨
《丑小鴨》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話故事。全文文字優(yōu)美,內(nèi)容淺顯,語言生動。竇桂梅老師以二年級的課文為藍本,以《安徒生童話》中的《丑小鴨》為補充,向我們展示了一節(jié)名著導讀課。在課的結尾部分,她是這樣呈現(xiàn)資料的:
【片段三】
出生:1805年4月2日,丹麥奧登塞城里一個貧寒鞋匠的家里一個男孩呱呱墜地——我,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童年:在富恩島上的一個叫奧塞登的小城鎮(zhèn)上,那里住著不少貴族和地主,那些貴族和地主生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都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與安徒生一塊兒玩。性格內(nèi)向的安徒生有時獨自坐在奧登塞河旁遐想,但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里獨自玩耍。
成長:四年離鄉(xiāng)奮斗使安徒生深刻感受到了這個更為廣闊、充滿悲歡離合的社會。在學校里,他閱讀了莎翁、歌德等名人的著作以及丹麥的古典作品,深深體會到寫作的魅力。他突然清楚地知道他所要追求的“神燈”是什么了——那就是文學。只要有百折不撓的勇氣和一顆真誠易感的心靈,就一定能夠攀上文學的頂峰。
飛翔:歐洲各地不斷發(fā)出對他的贊譽。他獲得了比同時代任何作家都要多的勛章、頭銜。1869年9月6日,丹麥國王授予他二級高級騎士國旗勛章。他成了丹麥的象征和驕傲。
這部分資料的呈現(xiàn)使學生對作者的背景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感悟到安徒生自己就是一只與命運抗爭的“丑小鴨”,最終通過努力成了丹麥的驕傲,成了一只展翅飛翔的“天鵝”。
2.豐富文本的內(nèi)涵,領悟文本的靈魂所在
在教學《生命橋》一文時,有位教師在課的結尾引入這樣的原文:
【片段四】
“砰,砰砰,獵槍打響了,我看見,鐮刀頭羊寬闊的胸部冒出好幾朵血花,它搖晃了一下,但沒有倒下去,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彎彎的彩虹一頭連著傷心崖,一頭連著對岸的山峰,像一座美麗的橋。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燦爛中?!?/p>
這樣的原文與課文結尾“獵人們個個驚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獵槍”進行對比,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最后引出本文作者沈石溪先生關于動物小說的創(chuàng)作緣由:“我們?nèi)祟悜撟鹬貏游锾赜械纳娣绞?,并更多地關愛它們,為它們創(chuàng)造自由的環(huán)境??梢赃@樣說,我是為生命而寫作?!弊寣W生真正審視自己的行為,關注生命,從而明白保護動物的意義所在。
通過這樣有目的的資料補充,豐富了本文的內(nèi)涵,領會了文本的主旨,促進了學生的文本閱讀。
二、資料呈現(xiàn)時間應靈活
課外資料的呈現(xiàn)時間不外乎四種方式:(1)課前導入部分;(2)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3)課后拓展部分;(4)課外資料貫穿整個課堂。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應在適當?shù)臅r候靈活地出示課外資料。
前不久,我校兩位教師同課異構上了《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是作家史鐵生的作品,作者用飽含深情的文字回憶了母親在“我”殘疾后,忍著自身巨大的病痛安慰“我”,激勵“我”,讓“我”好好地活著。在課上,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引用了史鐵生的另一部作品《我和地壇》中的一個片段。
【片段五】
導入:《秋天的懷念》是作家史鐵生的作品,史鐵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曾多次寫道: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么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而去時才只有四十九歲呀!這節(jié)課,我們就將走進這篇感人至深的課文《秋天的懷念》。
結尾:我好好兒活著,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在他的作品《我和地壇》中,他深情地寫道:“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fā)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待了,又整天整天獨自跑到地壇去,心里是沒頭沒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個園子卻怎么也想不通: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么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呀!”
在這兩節(jié)課中,資料出示的時間不同,效果也不一樣。在導入部分呈現(xiàn)資料,學生整節(jié)課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從而很難走出文本;而在課的結尾部分呈現(xiàn)資料,能讓學生從對文本的閱讀中領悟到遇到挫折不氣餒的品質(zhì)。顯然,就這篇課文而言,資料放在結尾似乎比導入更適合。
三、資料呈現(xiàn)方式應多樣
在向課堂要效率的今天,資料的呈現(xiàn)方式可謂千姿百態(tài):有的是全文出示,有的是以詩句的形式出示,有的甚至是對資料進行加工、整合后再出示。
如趙源林老師執(zhí)教《船長》這篇課文,對作家雨果,他出示了這樣一段資料:
【片段六】
[作家卡片
維克多·雨果,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雨果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小說、戲劇,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等,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輝煌的文化遺產(chǎn),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指名學生朗讀。
師:知道《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這兩本書嗎?那可是全世界很多讀者喜愛的經(jīng)典名著。不過,讓咱們中國記住雨果的,不僅僅是他偉大的作品。知道嗎?1860年以英法為首的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雨果得知后非常憤怒,怒斥英國和法國是兩個殺人放火的強盜!以此來聲援遭受苦難的中國人民。所以,我們更應該記住他——雨果。
關于雨果的資料,可以向學生介紹的有很多,然而趙老師的這段資料尤其是教師對此資料的補充,讓學生牢記了這位聲援遭受苦難的中國人民的外國作家。趙老師對資料進行了加工整合,豐富了人物的形象,讓學生對雨果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當然,無論哪一種方式的出示,其主旨都是為文本閱讀服務,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是理解和拓展學生學習的輔助。只有合理地引用所收集的資料,才能真正促進文本的閱讀,從而促進學生由課內(nèi)的文本閱讀引向課外更廣闊的閱讀天地。?
endprint